余额宝们的好时光
2014-03-17杰晟
杰晟
余额宝们其实就是基于互联网渠道销售的货币市场基金,自2003年首批货币基金诞生以来,其规模已从当初的几十亿元增长到2013年末的近万亿元。针对余额宝,不断有声音提出监管和取缔,取缔自然是不可能,而且,货币基金已经不再是襁褓中需要细心呵护的婴儿,适当的监管可能更有利于其自身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整个金融生态的平衡。
哪种形式的监管
这一轮的货币基金规模放量,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引起的,过程只用了半年多。
与最初舆论一边倒看好不同,最近,关于加强货币基金监管的声音逐渐增多增强。作为货币基金的一员,余额宝肯定不会被取缔,这实际上根本不需要央行表态。而面对监管质疑,支付宝公司辩解,“余额宝从诞生的第一天就得到了监管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有效监管,”“平均6天一次。”这当然不假,不过,此监管非彼监管。
目前证监会的《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是2004年发布的,之后针对市场实际情况,做过一些调整,其中较具呵护性的一次是,为解决货币基金曾经出现的因债券价格下跌引起的流动性危机,证监会将协议存款划出银行定存的范畴,事实上等于打破了货基投资银行定存不超过30%的上限。而当时并没有对协议存款提前支取是否罚息做出明确的规定,或者说,这个规定不由证监会说了算,而应由银监会监管,这样在银行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就会形成银行间的恶性竞争,默认接受货币基金协议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的不对称条件,等于是货币基金在享受高息收益的情况下,把流动性风险转移给了银行,于是就出现了互联网货币基金大比例的资金投向了定期的协议存款,却可以向客户宣称T+0赎回。
银行需满足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流动性指标等一系列的硬性监管约束,比如即使是银行同业间的短期资金存放,都必须计算风险资产消耗资本金。而货币基金注册资本和基金规模之间,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对于风险准备金的计提,是按货基管理费收入,而不是基金规模的一定比例计提的,日常的结算备付金,因为协议存款期限属性的名存实亡,也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可以说,现在的货币基金才是“躺着赚钱的”,资产端几乎没有流动性的麻烦,资产大部分配置于协议存款,并无多少技术性。一旦提前支取不罚息的不对称条件被取消,或银行总行对分支机构协议存款定价做出严格要求,形势将会发生极大的逆转,协议存款的比例会降低,剩下的资金得投向其他短期货币工具,资产端的配置难度和资产资金两端的流动性管理难度都会加大,更重要的是,收益率相对来说也会因此走低,风险收益比将回归到正常水平。
余额宝们的“天时”
初生的“宝宝”总是长得特别快,余额宝们的崛起,除了监管政策的“人和”,也算是赶上了天时地利。地利方面,当然是阿里巴巴集团自身电商业务多年的深耕下,支付宝活跃用户的增加。至于“天时”,余额宝正是诞生于2013年6月“钱荒”爆发的时机,并在此后的季末、年底等几个银行流动性比较紧张的关口,实现了连番飞跃,其规模增长与高收益率紧密相关,而其高收益率正是来源于银行间流动性紧张下的短期利率飙升以及监管套利下的风险溢价扭曲。
实际上,2013年央行为了稳定M2增速目标值,而局部牺牲了对利率中枢的控制。13%的M2增速,剔除约20%的存款准备金以后,实际上与名义GDP增速(约7.5%的实际GDP增速+约3%的CPI增速)基本一致。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稳定M2与GDP的比值,使经济增长不再依赖于非常态的宽松货币政策。而利率市场化是指资金供给与需求两端议价的市场化,并非意味着央行连基于通胀率考虑的利率中枢都不再控制了,2013年的利率波动有其特殊性。
2014年春节以后,余额宝的收益率就一直处于下降通道。直观来看,在央行节后“前瞻性”地连续多次通过正回购回收流动性的情况下,银行间资金拆借利率仍处于下降通道。背后的原因是,经历过2013年的“钱荒”教训,面对央行货币政策“前瞻性”的表态,以及对更严格的表外、同业融资监管政策落地的预期,银行在表外、同业融资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收敛,从1月份的数据来看,在表内人民币贷款增长14.3%的情况下,整体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只有1%出头,表外融资占比同比减少了0.7个百分点,而M2增速也只有13.2%,而上年同期则是15.9%。银行表外主动去杠杆,央行M2目标也如愿以偿,这使得局部流动性紧张搅动的利率“鲶鱼效应”消退了。
也就是说,2014年的M2目标值可能比上年容易实现,这意味着央行可以更放心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维持合理稳定的利率中枢,现在“前瞻性”地回收流动性,未来也可能“前瞻性”地释放短期流动性,避免出现流动性局部过紧的节奏。
入口争夺战
余额宝的高收益率并不能持续,事实上,即便是2013年,从大家只是关注到了余额宝在特定时间窗口的高收益率而不是年化收益率来看,实际上并没那么高的收益率。余额宝们要长大,不可能一直依靠银行协议存款,且不说“人和”的监管政策随时可能变化,“天时”也是波动的,而且单一投资方向下规模增长资金供应增加本身就容易削弱议价能力。
如果说对货币基金的呵护是出于助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考虑,那么约10万亿元规模的银行系理财产品早已经是利率市场化的主力推手了。由于货币基金本身就具有高流动性的要求,所以投资方向就是短期限高信用级别货币工具,从风险溢价的角度看,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应高于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一般而言承担了更高的流动性风险以及信用风险。从长期看,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不可能高于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满足了收益率敏感型客户的需求,货币基金是满足客户对流动性与收益率双重要求的一个折中产品,余额宝则是在此基础上又打破了监管规定的银行理财产品5万元的门槛,在存款利率充分市场化后,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不会比存款利率高太多。
这并非说未来余额宝们的“天时”、“人和”优势消失之后,余额宝们就没什么优势了,一方面,余额宝如果真是“余额”宝的话,即使协议存款不对称条件取消,其资金端的流动性也容易管理,从而能够“借短配长”获得相对高的收益率(基于此,余额宝已经限制客户资金的转入转出规模),这就为5万元以下的碎片化资金提供了集体议价的优势。另一方面,在存款利率充分市场化前,有流动性与收益率双重要求的其他资金,仍然可以通过余额宝们达到目的。
除了流动性、收益率两个因素,支付便利性也是决定客户资金沉淀在哪里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一点上,互联网企业正在加紧攻城略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支付。但像银行这样的风险管理商,面临一系列的监管,互联网企业如果深入风险管理领域,也将面临严格的金融监管,并且互联网企业并不容易短期内在资本金积累、风险管理水平上赶上银行。但是互联网企业在资金支付入口方面夺食,却要容易得多,“地利”是余额宝们最可靠的有利因素,即使单纯基于碎片化余额,只要支付宝们的用户群足够大,足够活跃,余额宝们的规模也不可小觑。甚至,只要监管部门认为条件成熟了,支付宝们未来也可能销售与银行理财产品相当的各种理财宝。
互联网货币基金回归均衡资产配置,收益率回归到与其流动性要求、实际承担的信用风险相当的正常风险溢价水平是迟早的事情。至于规模,因为收益率的正常回归,增长速度可能会慢下来,但随着余额宝们背后的互联网企业对资金支付入口不断深入的攻城略地,大概率上还是会带来沉淀资金从而继续增长的,但并不可能达到一个对银行形成绝对威胁的地步,因为银行也在互联网上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