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棠”的前世因缘

2014-03-17胡公展

世纪 2014年2期
关键词:杨先生皮鞋

胡公展

如果你是老上海,尤其是女性,看到“蓝棠”两字是无需再加注的,指的就是位于靠近陕西北路南京西路上的蓝棠皮鞋店。

传统的上海女人出门之前,必须打理好上、中、下三路。上,指的是包括头发的梳理,略施粉黛的脸部以及耳坠、项链等;中,指的是挎在手臂上的拎包或是拿在手中的坤包;下,则是一双讲究的皮鞋。

上世纪 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至“改革开放”前的近20年中,“蓝棠”女式皮鞋绝对称得上是上海女人心仪的“奢侈品”。说是“奢侈品”,倒不是因为价钱贵到哪儿去,而是有钱不一定买得到,它是必须凭“工业券”或是专门的“皮鞋票”才能买得到的。

两年前,我应邀出席了一位好友杨先生与夫人同过60大寿的宴会,席间,杨先生特意举杯向我敬酒,我一时茫然不知何故。杨先生说,他们夫妻俩的美满婚姻多亏了30多年前我送给他的一张“蓝棠”的购鞋票。

那是70年代末,我的一位表叔在虹口区四川路上“星火”皮鞋店里当会计,他送给我一张“蓝棠”皮鞋店的购鞋票。我毫无用场,突然想起杨先生正在谈恋爱,于是转送给他,并怂恿他,哪怕再“出血”,也要买一双漂亮的女鞋去送给女方,以增强男人追求的火力。

祝寿宴席上,杨先生向宾客侃侃而谈那双湖蓝色女式皮鞋的故事:“几十年过去了,我都不会忘记那双皮鞋的价格,很好记,叫‘乌龟壳”。

“怎么讲?”我又一次被他弄糊涂了。

“乌龟背上的壳一共由十三块六角形图案组成,13块6角,那双鞋,花去了我月工资的三分之一还多。”

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杨先生说,当他兴冲冲上门到女家送鞋,打开鞋盒,展现那双湖蓝色丁字带女鞋时,他未来的丈母娘眉飞色舞高兴得合不拢嘴,连连称赞太合适了,太有味道了。原来,40年代初,他的丈母娘还在广东做闺女时,收到的第一件礼物就是他的丈人从香港给她特意买来的与眼下这双一模一样的湖蓝色丁字带女式皮鞋。

“蓝棠”佳话,肯定一直活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上海人的记忆中。那么,“蓝棠”立足上海滩的前世因缘又是如何的呢?

1842年开埠后的上海,电力和电话均由美国商人独家经营,而自来水厂的建设和供应却由英国人控制。1945年抗战前,在南京东路靠近江西路口,早先是美国人控制的上海电力公司原址(现在是由书法大家沙孟海题写的“华东电力大厦”)。在公司紧靠南京路上由一个英国夫人开设了一爿门面的小服装店,专卖英、美服装。

张履安,1927年生,上海人。其父张庆云,曾在福州路、广西路口经营新理查西餐社,取名的灵感,来自外白渡桥北堍黄浦路上的理查饭店(现名浦江饭店)。店名虽然颇具英国风味,但西餐店里最负盛名的却是俄式的罗宋汤、色拉等。张庆云的女儿,现年96岁的张曼君(1917年生)虽然有些失忆,但说起父亲的西餐店,就像西式美味已经端到了她面前一样津津有味。

张履安十几岁就到瑞华皮鞋店学生意,那时的皮鞋店,都是前店,后作坊,自产自销的模式。张履安与在华东皮鞋店里当学徒,年龄又相仿的两个同伴,一位叫孙长松(1981年过世),一位叫汪裕祥(建国初期移居香港,现年88岁)非常要好,他们三人都听命于当时在“华东皮鞋店”刚出师的沈中铭(现寓居加拿大,其子沈士文为香港大律师),于是四人成为结拜兄弟。沈中铭为大哥,张履安最小,是老四。

四人得空常逛南京路,驻足于各家皮鞋店橱窗前,看看人家陈列出来的各式皮鞋,于是评头品足地欣赏,顺带还切磋技艺。

无意之中,在那位英国夫人开在江西路口的服装店里,他们发现了几双并不起眼,卖相笨重的英国式手工皮鞋,标出的售价要高出中国皮鞋好几倍。

这次意外的发现,给张履安一个不小的心理冲击和启示。几天之后他悄悄地给沈中铭出主意,是否能让他出面给英国老板娘商量一下,在她开的店里借半个橱窗,出售中国皮鞋,租金肯定给她高一点,要求她也不要标明产地,这样中国货也好借个洋店的招牌卖个好价钱。

事情进展比预想的顺利,英国女老板居然欣然应允。一来是看在钱的面子上;二来二战期间要进口真正的英、美货并不容易,她本来是卖服装的,能顺带卖皮鞋,那就是从头到脚的服务了;三来还有抽头,何乐而不为。

此店当时悬挂在门面上的是英文字——“Landownna”,一直以来,对这位胖乎乎、矮墩墩的英国女老板,大家也是这么称呼她的,也许这就是她的名字吧。这个名字与英语中的landowner一字的发音几乎相同,而后者的意思却是英格兰最大的土地拥有者。在英租界的南京路上开着一爿小小的店面,名字中却显露出殖民者无端的傲慢。看来,这位到上海滩来淘金并发迹的英国女人还真会显摆自己。

不几年,四个拜把兄弟中的后三个也先后出师了,他们都通过各自的途径偷偷地把自己的皮鞋寄放到“Landownna”的店中销售。虽然大多是男式的皮鞋,但因为卖得价格高,大伙儿赚了不少钱。

转眼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内战又起,闹得人心惶惶,1948年英国女老板决定返回英伦,四兄弟乘虚而入,用极便宜的价格将此间店面盘了下来。

旧符换新桃,新店新开张,总不能再沿用一个洋名。四人于是搜肠刮肚、苦思冥想要为自己的新店取个店名。可惜,四个人肚中的墨水都不多,对此事显得一筹莫展。

一天,张履安到自己的姐姐张曼君家吃饭,无意之中将取名的苦恼讲给姐夫陈启光(1918年生,宁波人,现年95岁)听。陈启光是立信会计学校毕业的,当时就职于上海荣丰纱厂,任会计。荣丰纱厂的老板叫张荣初。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陈启光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自己的小舅子弄出一个既时尚又中国化的店名来。那些天,他坐在办公室里,只要得空,就会抽出一张白纸,写了涂,涂了写。首先确定的是要“洋为中用”, 给它取一个中文名字,既然四个伙伴从Landownna赚到了第一桶金,那就按照Landownna的英文发音,来个“音译”,这样,既有传承,又有革新。把“蓝”确定下来以后,后面一个中文字选来选去不满意。灵感在第三天突然显现,他抬头凝视着坐在自己对面的另外一位会计师,此人大名叫着潘伯棠,猛然间,有了,“蓝棠”从他脑中蹦了出来。

上海解放前夕,“蓝棠”几经搬迁,先是从原址搬到南京西路新城游泳池的旁边,即现在的上海电视台对面,长城皮鞋店附近;后来,在几位老弟的坚持下,老大拗不过他们,同意迁到位于陕西北路平安电影院、珠江饭店对面的南京西路口上。

解放后,1950年老大沈中铭最先离开上海去到香港,不久老三汪裕祥也过去了。公私合营时,张履安成了私方代表。

说到“蓝棠”的兴衰史,张履安不堪回首。他清楚地记得1950年第一个到“蓝棠”来定制男式鞋的高级干部是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李部长穿了那双黑色的干部鞋后非常满意,于是介绍给粟裕,潘汉年。而第一位来定制女式皮鞋的是陈毅的夫人张茜,随之而来的是朱德夫人康克清、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等。

张履安说,刚解放那阵子,他特别刻苦专研业务,尽可能地想办法弄些英、美的杂志,从图片上了解国外的流行鞋款。一门心思要打造上海滩第一流的女式皮鞋。在质量上他提出“三个一流”—— 一流的皮料、一流的做工、一流的质量。完全采用小黄牛臀部的牛皮,定制环节一定要取人的脚印模样,还要注意脚踝的高度,大小脚趾形成的角度,让人穿上感觉特别舒适。做好的皮鞋必须挺括,人可站立鞋上,鞋不走形,必须达到浸水三天不走样。

上海的第一双“尖头”皮鞋就是出自于“蓝棠”,然而张履安的自豪感随着“文革”而破灭。那是他亲眼看见“红卫兵”在南京路上当街用剪刀肆意抓住路人,消灭“三包一尖”(向后梳的油光锃亮的大包头,包紧臀部的裤子,裤脚管很狭窄的七分裤,尖头皮鞋)。 在张履安心里,皮鞋无疑是一个人的脸面,让无辜的路人丢尽脸面、斯文扫地,如何不叫他心痛如绞。

从此,“蓝棠”梦,在张履安心中破灭了。

(作者为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殷之俊

猜你喜欢

杨先生皮鞋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小皮鞋和小拖把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两只皮鞋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小老鼠的皮鞋车
花籽到哪里去了
擦皮鞋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