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本和读本如何有效配合
2014-03-17景红霞
景红霞
在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下,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分为了教本和读本两个部分,并且规定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读本必须与教科书同时使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读本内容的阅读。苏教版读本是以叶圣陶先生、张志公先生等教育家的语文教学思想为指导编写的,江苏省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使用,读本详细划分了高中语文的各个板块,并且在专题表达要求以及专题写作要求上更加具体。在读本中,模块更为细化,对于课本教授内容的辅助性更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写时体现的详细化和人性化等特点对我们利用读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就目前普遍的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高中学校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对读本和教本相结合利用的意识不强,造成了目前对读本的利用度不高,或者荒废读本、或者随意处理读本的现状。而现在各级的考试,小到区域性的阶段性统考,大到全国性的高考,出的题目很多都是从读本当中取材,导致多数学生在考试时由于教师对于读本的一般性倡导而分数不高。
一、教本与读本配合的必要性
学习教科书的内容是对现代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首要要求。但是由于课时毕竟有限,在有限的课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下,实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难以有效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积累。
苏教版语文读本与教本是互相联系的。教本是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文本,读本则是教本内容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能够有效地引起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教学的渗透作用,学生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在遇到某个具体的问题时能够迅速联想到很多类似的问题,由此慢慢培养起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将读本和课本联系起来,应特别注意发挥读本的重要作用,将读本和教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机结合,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联想能力大有好处。
总的来讲,教本和读本的互相联系和结合对学生而言是有着非常直观的有利作用的,这里所说的有利作用,包括了功利和精神两个方面:首先,将教本和读本进行有效结合,在提高教师的教学绩效的同时,使学生在面临升学考试的情况下,直接地提高了学习成绩;其次,学生在教本上无法得到的知识或者无法解答的内容,有时候在读本上会得到延伸和扩充,使得关于教本内容的一些疑问也迎刃而解。教师有意识地将教本和读本进行结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归纳,借鉴和吸取二者结合为自己带来的有用的东西,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种从功利到精神的迁移。
二、教本与读本的配合方法
1.延伸主旨法
在每一篇文章当中,作者都会表达一种基本精神,这种精神可以称作文章的主旨。教本和读本之间有时会同时选用同一作者的一部著作当中的几篇文章,这些文章之间的主旨一般会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学生在阅读时应注意其中的共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在立足教本的基础上,通过读本做适当的延伸。
例如,读本中选了《庄子》一书中的《逍遥游》来作教学课文,而教本中则选用了其《秋水》一文。《逍遥游》中庄子通过贬抑大鹏追求绝对自由的做法,指出任何事物和人都是“有所待”的,没有谁能达到“神人”和“圣人”的境界,然而文章中所拓展出来的“鹏程万里”对后世人来说却具有绝对的正面教育意义。《秋水》一文旨在宣扬事物具有相对性,而留给读者的是有关视野的局限性以及谦虚的必要性,与课文一起说明了作者的主观思想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互相“分裂”的文学现象。
2.丰富形象法
教本中的课文《季氏将伐颛臾》表现了孔子作为经师“当仁不让”、在信仰和“主义”面前绝不退让的形象。然而我们知道,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性格绝不会只有这一面,于是自然而然地将我们对于孔子形象的认知延伸到读本之中去。读本中选用的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为人之师的另一面:对学生循循善诱,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志向和选择。由此使学生感知孔子形象的多面性和立体性,丰富了孔子的形象。
3.人物性格比较法
举个例子来说,在新的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的讲授是分章节进行的,比如有一章讲授春秋战国时期的说客轶事,包括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有所接触的邹忌、烛之武、文种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这些人物的性格作出比较和分析之后,可以再引导学生在读本中通过比较阅读去寻找比较的点。比如《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荆轲不是说客,而是一名勇武之士,因其身份的不同使得其性格与课文中的说客的性格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勇敢无畏,后者以智取胜。再比如通过阅读读本上的《晏子故事两则》,学生可以感受晏子使楚时机智幽默的外交辞令,从而体会晏子的性格特点。
4.作者感情基调把握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重点时,要注重学生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以及倾向的把握。而学生在进行教本和读本中的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过程中,能够锻炼这种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和眼光。
曹禺的戏剧作品《雷雨》节选,体现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人性的思考,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生存的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读本中与之形成对照的文章有老舍的《茶馆(节选)》以及莫里哀的《悭吝人(节选)》。三位作者对人性思考的角度以及感情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老舍通过描述剧中人物的日常活动,从细节处体现人性善恶,莫里哀通过对一位吝啬之人的形象塑造表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通过阅读这几篇文章,在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方面作出对比,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
5. 强化考试需要法
前面说到,很多考试出题往往会从读本中选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最主要的需求则是分数,那么读本中的内容就与学生的成绩息息相关了。因此,教师应该确立这样一种观念:考试是将教本和读本内容结合起来考。明确考试的需求之后,教师与学生应共同确定措施,高度重视教本和读本的结合,比如教师在课堂上配合使用读本进行教学,课外让学生做好读本札记等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黄桥中学(22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