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哲理诗的说理方式特点与哲理来源

2014-03-17朱华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咏史浮云哲理

朱华

哲理诗发轫先秦,盛行魏晋,至宋代达到巅峰,并且因时代不同而注入不同的内涵,或玄言,或禅理,或理学等。哲理诗在题材上,多为咏史、送别和咏物等题材。咏史诗,一般是借凭吊古代的人物或事件,来表达盛衰感慨,阐述治国之道,如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赤壁》、《题乌江亭》等。古人重离别,然因人而异,送别诗所写内容往往迥然相异。除了一般的惜别之外,还有抒发对人生哲理感悟的,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和人之间贵在相知,相知,天涯咫尺;不相知,咫尺天涯。咏物诗往往感叹人生短暂和变化无常。杜秋娘的《金缕衣》,告诫人们人生苦短,劝诫年轻人要珍惜时光。

一、哲理诗的说理方式

1.写景状物来揭示哲理

即用具体的景物来阐明抽象的道理。如《乐府诗·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就是用植物的春盛秋衰来比喻人生苦短,用百川归海比喻人生不能逆转,从而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结论。朱熹《观书有感》,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否则,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其实,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如不锐意进取,不断自新,终将一事无成。

2.借助咏史来揭示哲理

即借咏史来发表议论,阐明道理。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总结历史教训后,对统治者提出警示,使之以史为鉴,引发治国思考。

3.直接说理

这种情况不多见,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开篇就直接发表议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将幽深之理通过景物事件直接表达,如此举重若轻之举,可见他对人生感悟何其深刻。

二、古典哲理诗的特点

1.构思精巧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开启思路,“远近高低各不同”承接铺开,“不识庐山真面目”提出问题,“只缘身在此山中”,回答上句所问。前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沟壑纵横,峰峦起伏,游人的位置不同,所见之景也各不相同。后两句,一问一答,缘何不能辨认庐山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所限,所见皆是一峰一岭一丘一壑。这首诗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否则,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四句话,有起有承,有转有合,构思巧妙。有了前两句细致的景物描写做铺垫,后面的说理就显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谋篇非常精巧。

2.语言凝练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景,首句扣题,二句运用传说虚写塔高,三四句实写登山感受,承前两句写景而发议论,深富哲理:人不能为眼前浮云遮蔽,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然该诗语言准确而凝练,首句几近白描,二句用典,意蕴丰富,三四句先果后因,用意精深。三句中的“浮云”双关,一则指登飞来峰所见之浮云,二则联系作者的社会背景,应有“奸邪佞臣”意,《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不畏”二字足见诗人的勇气和智慧。

3.理附意象

诗歌中,哲理的揭示只有扎根于形象,与景物完美融合,才能感人,才能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否则,既无哲理也无诗。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十个字融进万里河山,让人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后两句写登楼所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看得更远,就需站得更高,既富于哲理,又与前两句承接得自然紧密,可谓“景入理势”(《文镜秘府论》)。李忱《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首句写远方之景,由远及近。二句写高处之景,由高到低,两句括天地而贯东西,揽实景而追虚象。三四句,笔锋一转,即景生理——要使人生富有意义,就要积极进取,朝着理想追求不息,只要锲而不舍,就能实现理想,既别有新意,言人之未言,又是对前两句的总结,也是前两句的自然延伸。

4.富含情感

哲理诗首先是诗,而诗贵在感人,贵在饱含强烈的感情。哲理依附于诗情,并与诗情和谐统一,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产生张力,产生美感,所以,朱自清说:“强烈的情感能够将理融化在他的笔尖上。”在《琵琶行》中,作者听完琵琶女自叙身世之后,情不自禁地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既是对琵琶女的同情,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诗人贬官九江,地势荒僻,环境恶劣,孤独寂寞,举目伤怀,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经历,同病相怜,自觉与琵琶女没有了心理距离。这句话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高山流水,风尘知己,既感动对方,也感动了自己,既感动当时,也感动千古,所以,这句话常被人提起,人与人之间,若命运相同,必然会有相同的生命体验,理应惺惺相惜,互为知己。说哲理切忌简单的说教和空洞的议论,决不能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

三、诗歌中的哲理来源

诗中的哲理情丝来源可分两类,一是原创,另一个就是鉴赏。鉴赏诗歌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对诗句的理解,可以超出原诗的境界,如谭献所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读者是不同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时,读者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又可以赋予诗歌以哲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就能“绝处逢生”。晏殊、柳永和辛弃疾三人诗句,来概括人生三种境界: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是对事业学业的追求与企盼;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是对事业学业的献身精神;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是理想变成现实后的欢乐。

总之,古典哲理诗是诗歌百花园里的一朵璀璨奇葩,它所阐释的哲理是我们必须拥有的精神营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明德初级中学(730500)

猜你喜欢

咏史浮云哲理
百般皆浮云,淡然一笑间
不畏浮云遮 巧识庐山面
咏史抒怀
论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之异同
浅探纳兰性德咏史诗论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如浮云伴天马,共演西游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