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思考
2014-03-16赵佩瑾苑雅娟王新颖于丹丹刘海彬
赵佩瑾,丁 玲,苑雅娟,王新颖,于丹丹,刘海彬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1
教师专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世界性潮流,它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1]。高职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师有着自身的特点,不断探讨其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可更好地发展教师能力,激励教师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师自身蕴含的潜能不断发掘出来,有利于教师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
1986年美国卡耐基教育基金会(The 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和霍姆斯协会分别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明天的教师》两份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并将其视为提高公立学校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教师专业发展有多层意思,如韦登[1](Wideen)指出:①教师专业发展是协助教师改进教学技巧的训练活动;②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改革的整体活动,以促进个人的重大成长、营造良好的气氛、提高效果;③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成人教育,要依靠教育原理,增进教师对其工作职责的了解,不仅仅是要教好书;④教师专业发展是利用最新教学成效研究以改进学校教育的一种手段;⑤教师专业发展本身就是目的,协助教师在受尊重的、受支持的、积极的气氛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化包含以下两方面含义[2]:第一方面,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具有专业性质的职业。也就是说,要能成为教师的前提是要具备特定的职业条件和职业要求,还要通过不断的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第二方面,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专业化,比如你是教生物化学的,那么你就应该具有生物化学方面的专业能力。因此,第一是指要具有教学教育的能力,第二是指要具有能教什么的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
2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特点
我国的《科学技术辞典》将医学定义为“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医学所研究的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反映了当今医学领域的内涵与发展。经典的医学科学主要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构成[3]。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内容,是研究人体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生理病理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医学基础课教师特指在医学院校从事这些基础医学分支学科课程教学和研究的教师。
目前,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专门的医学师资培养院校,我国绝大多数医学基础课教师来自于医学院校相关专业,他们具备一定水平的医学专业理论,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因此,这些教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教育阶段方面,一般都是接受过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成年人,理论知识较丰富,但是缺少实践能力和临床经验,缺少对临床应用的了解,授课时只注重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不能将基础理论与发病原因、病理过程、病情发展、治疗转归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结果无法使学生对疾病有一个深入、全面和正确的认识[4];②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不能较好地掌握教学思想、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组织不到位、实践教学力不从心等现象,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③在学科专业发展方面,医学基础课教师有明确的专业定向,但是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却不能很好地进行定位,既希望在教师这个职业上能够有所作为,又不知道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和途径,即缺少一个较好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来指导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化发展。
3 影响医学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强化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其本质不是简单地“重复”某一种劳动的基本操作行为,而在于需要一定的“专业精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并不断地对其改进、完善和创造。对于医学基础课教师来说,应着眼于进一步培养其适应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潜能。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广博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更要注重教书育人,讲求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2]。
图1 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如图1所示,首先应该是理念、态度上的更新转变,要帮助他们树立热心、专心和潜心于医学基础教育的理念;其次是知识、能力的强化,要打牢他们的医学知识基础,拓宽医学知识口径,培养医学科学研究能力;最后是教学基本方法、技能的补充,要使他们掌握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方法和技能。在我国的现实中,由于受临床医师与基础医学教师收入上的差距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从事医学基础教育的教师朝医院流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利用优秀教师扎根医学基础教育等典型案例,培养医学基础课教师的敬业爱岗精神与奉献精神尤显重要。而且,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在校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比较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弱等特点。面对这种学习状态的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会更高,要使他们能够相对稳定地、较为系统和规范的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职业道德以及专业学科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教育技术、教学技能的基本运用能力,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性活动获得对医学教育规律的认识及反思。同时,还应重视科研能力培养,包括从事医学专业学科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能力。
4 医学基础课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高职医学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5]。教师服务于高职教育,首要任务是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高职院校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体系,也不能成为岗位职业资格培训的附庸。高职医学教育具有技术性、实用性,其主要目标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性专门医学人才。同时,高职医学教育又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将教育学、医学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社会期望值更高,任务更加艰巨。因此,高职医学教育对教师在角色定位、职业体验、智能结构、教学使命感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只有准确定位高职医学教育,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采取一些有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实现专业自主,凸显专业道德,进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
4.1 依托师德师风建设,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师德师风建设决定着师资队伍建设的成败,结合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其中,在教师队伍中开展自查自纠活动。通过总结自己近几年来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认真查找自己在常规教学、工作纪律、师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自己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进行深刻的个人反思,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同时,对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进行岗前培训过程中,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强化青年教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育人意识,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角色转换,树立起忠诚教育事业、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乐教敬业,爱岗爱校的理念,做到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4.2 开展团队授课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团队授课”评比活动是以教研室为单位,分别遴选4名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组成授课团队共同完成一节课(45 min)的授课。团队成员要首先选定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研讨教学方法,形成质量较高的授课教案。然后,在比赛过程中,先由团队组长用5 min时间简要介绍该次课主要内容和设计思路(即单元说课),再由每位教师依次授课,每人10 min。此活动综合了“单元说课”、“集体备课”、“教案过程设计评比”等多项内容,通过各参赛团队彰显特色、各显所能,可呈现出一堂堂优质课。因此,通过开展此活动,发挥了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而且还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浓厚了教学与学术氛围。
4.3 注重调研真抓实干,确保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科研是相关学科理论的实践,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科研能力能够丰富教学层次、增加学生求知欲,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相反,如果教师把精力仅仅放在教学上,忽略科研能力的提高,其具有的知识很快会被时代所淘汰。为了更好地推动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在对高学历教师的科研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专门召开了座谈会,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就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难迷惑给予协调帮助,对科研方法及策略进行认真讨论,从人力、物力、资金、时间上对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4.4 以教学竞赛为载体,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学竞赛活动是改善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开展优秀教师示范课、公开课、教师说课比赛、多媒体课件评比、手写教案评比、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青年教师板书设计评比、青年教师实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教师通过竞赛,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激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运用于教学艺术的思考与锤炼方面,从而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首先确定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以便进行一对一指导;然后,分别在板书设计、普通话、教学课件是否明显起到教学辅助作用等关键点上对选手参赛过程中的细节进行精雕细琢;最后,基础部领导根据各位参赛选手的自身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在内容的条理性、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等方面帮助选手重点突破。最终,每位参赛选手都形成了一整套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多媒体课件辅助效果好的参赛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每位参赛教师在准备过程中均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旺盛的求知欲,在过程中获得了提高,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5 抓“双师”素质教师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中指出:“健全和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是推进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设的主要措施”[6]。因此,要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中心、附属医院、实习医院等校内外优质资源进行专业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增强专业技能。每年均需选派教学任务少的医学基础课教师,尤其是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教师从熟悉专业要求,增强实际工作经历到具备执业资格,使理论知识跟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打造了一支“既能下临床、又能上讲台;既是行家能手、又是专家学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6 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增加知识开拓视野
教师能力的培养不光是教师自身学习、不断积累的结果,而且通过让教师走出去进行学习,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因此,通过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到知名高校、学术团体进行课程进修、参加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一方面可以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教师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又可以开拓教师眼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学习结束后,参会人员还将会议基本情况、会议收获以报告、心得体会等形式在教研室或基础部内部进行交流、汇报,起到了一人学习多人获益的学习目的。
国家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教师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要求,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集中表现[7]。医学基础课教师承担着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肩负着引导学生进入相关医学殿堂领路人的角色。因此,其在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中的专业能力问题,是当前教师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必须要全面了解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去引导和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健康发展,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1]李春燕.西方国家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经验与启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1,(8):81-83
[2]吕天.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1,(8):87-89
[3]胡彦.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基础学科助教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初步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7:17-18
[4]罗振华.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13-14
[5]熊红菊.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23-26
[6]黄健.高职院校医学基础课“双师型”教师培养之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5-16
[7]黄俊.高职高专解剖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6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