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云集 支持郑州航空港建设
2014-03-16翟媛媛
文/本刊记者 张 瑞 翟媛媛
建设航空港经济区有三层战略意义
刘炯天: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煤炭与矿物加工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本次沙龙活动首席专家。
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认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河南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布局,这个战略意义应从三方面认识。
“首先,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建立河南面向全球的开放门户。”刘炯天分析,河南作为内陆省份,从空间距离讲,连云港是最近的出海口,也将近600公里,“但实际上,河南与世界的距离,不仅是空间的距离,也不是交通的速度问题,而是从观念上、行政上的改变,河南一定要开放,要有一个走向全球的窗口。”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意义,比它的实际意义更大,对于促进河南进一步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开放的环境,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打造河南产业的升级版。”刘炯天说,从总量上来说,河南已是经济大省,目前最迫切的,是要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迫切需要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现代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器,是带领全省迈向现代化的大平台。“从航空港实验区发展的数字上来看,不仅体现了引领作用,也体现了发展内涵的改变”。
“再者,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必须要实现河南三个国家战略的三位一体。”刘炯天认为,不论是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原经济区,还是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应该是“三位一体”,这个“一体”就是实现河南的现代化。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中,也存在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开放”可以视为“天”,是政策、是观念、是思想解放,产业升级落地应该视为“地”,天地之间就是“人”——人才,只有“天地人”“三位一体”,才能支撑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
航空港建设应以信息化为抓手
王家耀: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
正在建设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未来是什么样子?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用“智慧”两个字来形容,具体来说,就是以信息化为核心,以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为支撑点,以高科技人才队伍管理及强有力的智能技术应用为保障,打造智慧空港。
王家耀认为,航空港建设应该以信息化航空港建设为核心,以智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抓手,以发展大物流以及智能物流和培育大产业作为支撑点,以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的队伍,以及强有力的智能支撑为保障。
为什么要提出以智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抓手?王家耀说,智慧其实是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总体要求,我们城市化是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是集这三个东西为一体的总体目标,它也是全球信息化最大的重点。“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智慧城市它也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集中体现,我们从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来看,最底层是智慧信息,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第二层是智慧服务,应用服务、技术支撑层面,它涉及好多高新技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层是智慧应用服务层次,直接面向个人用户进行服务;最顶上的层次就是产业运行层次,智慧城市建设,最后需要推动产业发展的。”
刘炯天
王家耀
魏后凯
张占仓
王家耀认为建设郑州航空港要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作为切入点。因为航空港叫做航空物流,物流的核心,就是要建信息流,要建物流系统,要建货币流系统,特别是货币流、信息流、物流,它必然产生体制的改革。关于物流,王家耀的基本的想法是以航空物流为主体,打造空地,甚至是空地海一体化的一体物流系统,“我们不要把它局限在航空物流上,既然是航空港,航空物流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我们也要结合地面的和海洋的。我们地面的有铁路物流,有公路物流,特别是我们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这么发达。为什么要提海洋?我觉得河南连接东部和西部,必然要涉及海洋物流,因为有些东西不是靠航空物流的。”
同时,王家耀认为到2020年地理信息服务业的产值预期达到1万亿,到2020年,可能要达到2万亿,增长性非常快。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业,包括了物联网产业,云计算产业,智能港支持的产业,特别是智能港,发展的空间很大。
创建“世界空港经济与产业创新联盟”加速航空港建设
魏后凯: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要建好,首先要做大做强做好航空港。”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说,应该把郑州航空港建设成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综合性、区域性的航空港。“目前从客运吞吐量来看,郑州机场还相对滞后,不仅排在成都、西安之后,而且比周边的长沙、武汉、青岛都要低。”魏后凯认为,河南是“一路一带”战略构想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也是“一路一带”的接合部,所以要把航空港做好,就要客、货并做,打造一个综合性、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区域航空港,通关要便利化,可以在洛阳等周边城市建立一些窗口,把郑州航空港的“腿”很好延伸出去。
“其次,郑州航空港产业园区要形成很好的航空产业链。”魏后凯说,这个航空产业链应该是开放的,而不仅仅局限在航空港所规划的415平方公里之内。这些产业链,哪些环节放在航空港内,哪些可以放到周边地区去,可以好好地规划、衔接。同时,航空港产业园区还要研究一下产业链的进入、退出门槛。
“第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不能局限于做航空这方面。魏后凯说我觉得要跟我们郑州的铁路的优势结合起来。实际上过去我们郑州的铁路的影响比我们空港的影响还要大,就是因为铁路对我们的空港经济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果,尤其是高铁发展了以后,我们郑州的航班很小,所以我的意思,能不能通过某种途径,把铁路相关的东西资源整合进来,你比如说通过战略联盟,形成一个一体化的综合性组织。建立一个开放性的“世界空港经济与产业创新联盟”,形成一个网络,国内外相关的企业、机构和研究单位可以吸引加入,形成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世界性的联盟。
“第四,既然是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应该有一个标准,有一个规划,有一套指标体系。”魏后凯说“:因为有很多地区空港,很区域要搞空港经济,应该从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角度,搞一套评价体系,搞一套标准,形成一套规范,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可推广的典范。”
郑州有望成为中国领先的航空大都市
张占仓: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经济地理学专家,主攻方向为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发展临空经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是国家发展临空经济的战略需求,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升级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8月28日,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说。
张占仓认为,发展临空经济大有可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的初步尝试,表现出临空经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实验区客货吞吐量的高速增长以及带动河南省及周边地区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证明郑州航空港区已经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随着郑州发展临空经济优势进一步显现和国家支持临空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临空经济在我国进一步创造发展机会的潜力巨大。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标志之一,经济发展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质量迅速提升,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尤其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国际化水平,迅速提升。
郭爱民
谷建全
肜新春
冯德显
“目前郑州正在迅速成为有影响力的港口枢纽,若能合理地将机场规划、城镇规划、商业选址规划有机结合,郑州有望成为我国领先的航空大都市。”张占仓说。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与发展,对河南省全局的带动作用显著。临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速度经济,我们郑州航空港在中原经济区的带动下,最近几年,已经连续创造很多在全国叫做得响的所谓“郑州速度”。为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最近4年才连创郑州效率?在这样思想指引下,如果进一步改革创新,能够创造更多河南速度的话,中原崛起、中国中西部崛起将会迎来历史性的跨越。
张占仓表示,多个国家的实践证明,只有产业集群,才能把同样的产品做得质量最好、成本最低,在市场上最具竞争力。因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在加快建设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的同时,规划与引导航空偏好性产业尽快在这里形成科学合理的临空产业集群,并以此支撑航空都市建设,稳步形成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市。他认为,郑州航空港区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展示出了未来发展的新“四化”趋势。第一,区域经济服务化,我们国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实现了中国经济的服务化。第二,服务经济信息化。现在整个服务经济最活跃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严重依赖高端信息化,那么在中国现有体制下,我们搞云计算,搞超级计算,在中国现有体制下,比国外体制优越得多,所以2014年6月份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中间,中国已经占了67席,在全球居第二位,已经超越其他,日本、德国、法国,所以我们在下一步信息化过程中,大有可为,尤其是高端信息化。第三,信息发展智能化。未来的信息化,更多的考虑节约资源,更多的考虑绿色发展,更多的考虑高效配置,更多的考虑以人为主。第四,智能设备手持化。刚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公告,现在中国智能手机持有量全球第一,中国网购发展速度全球第一,所以未来,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任何产品、服务、想走向市场,就要把产品、销售、市场和手机对接起来,这样才能赢得未来。
以创新智力支持郑州航空港建设
郭爱民: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主攻方向为管理系统工程、战略与规划、治理结构研究。
郭爱民认为建设好郑州航空港要发挥专家智库作用,要创建综合实验区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梳理出综合实验区建设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重大社会管理决策问题,明确对专业咨询的需求,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建立咨询委员会的工作平台,包括与专家的定期沟通、信息发布、意见征询、专题研讨,以及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等活动。这样可以避免专家由于自己专业领域的限制和信息不充分的限制,对社会问题、决策问题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局限性。
郭爱民认为,对于航空港建设,要组织开展重大研究项目、创建研究平台。尤其是在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建议开展的项目有:综合能源保障规划,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交通运输枢纽或者航空业的规划方案。建议建立一个规划体系,比如说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衔接和协调的节点是什么,设定的边界条件是什么,规划时间节点有近期的,有中期的,有长期的,如何让它发挥好规划的信息导向指导作用,这是一个研究课题。另外,营造发展环境,如何在综合实验区营造一个高层次的人才环境,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于各个参与主体,这是建议开展的一些研究项目,除了重大工程技术项目之外,关于社会管理、综合决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这方面的项目,建议要列项进行研究。
郭爱民还认为,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需要拓展国际视野,建立国际合作体制机制,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方面建议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
在关于开发区的创新人才引进、创新团队建设问题方面,郭爱民认为:第一是从开发区整体的人才结构出发,制订相应的吸引政策。比如说我们在开发区具有什么样的学历的,可以给他提供落户,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支持。这样,在开发区未来的整体发展当中,人才是一个合理结构,有领军型人才,有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避免人才队伍的失衡。第二是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建议制定特殊的政策,包括建立实验室,建立研究机构,建立研发机构。因为高层次人才离不开研究平台和团队,也离不开研究课题。所以需要用课题、用环境,把能够为综合实验区做出贡献的领军人才吸引过来。第三是需要和现有的机构组织、课题项目组,增加互动,形成高层次人才的良好氛围。
构建空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谷建全: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构建创新体系。”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谷建全如是说。谷建全认为,郑州航空港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内第一个以航空经济为主题的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航空经济,在创新、驱动、发展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要加快航空产业体系的发展,亟须创新支撑,创新体系建设,而要建设空港的创新体系,关键是要抓住关键环节。
谷建全指出要围绕产业链来构建创新链。无论是国内,或者国外创新的实践,都证明要围绕产业链来构建创新链,只有这样,创新的优势和效益,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来。只有这样,科技和经济才能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谷建全认为,要构建创新链,就要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航空港说目前来讲,是一张白纸,要在这个白纸上画一张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要在构建创新体系时,发挥是后发优势,站在高起点上。而目前劣势是创新资源不足。所以要发挥优势,弥补短板,加快构建高起点的协同创新体系。大家知道,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通过协同创新,可以有效地整合创新资源,通过政产学研经紧密结合,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所以航空港可以在最短的周期内,提升创新能力。
同时,加快创新载体平台的建设。谷建全说,载体和平台是创新体系里面最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也就是说有了这个载体和平台,创新的要素才能在这个平台上集聚,才能在这个平台上整合,才能真正形成创新能力。郑州航空港下一步,一方面要瞄准国际的跨国公司、高端的研发机构,引进国际上相关的研发机构。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土产业链的需求,构建新型的战略研究机构,比如说现在比较流行的产业研究院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型的研发机构。再一个,要建立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孵化机构等等,通过载体和平台建设,构建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谷建全认为,郑州航空港要建设人才特区、构建人才高地。他说:“人才是最能动的因素,是区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标志,所以说有了人才,就有创新的条件,有了人才,就有了创新的能力。在目前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要吸引高层次人才,要引进领军人才,没有特殊政策、条件,很难形成人才高地。借鉴沿海地区建设人才特区经验,郑州航空港也应该构建人才特区。郑州航空港就应该围绕着高端人才工作、生活的需求,来营造这种良好的环境。比如说国外高层次人才到航空港工作生活,那么就子女教育问题,需要有双语学校。另外高层次人才,收入水平高,根据我国税收政策、税收要求,可能要交纳所得税,但是沿海地区高层次人才是可以免交所得税的。类似这样的特殊政策,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此外,谷建全表示,要构建科技进步支撑体系。科技创新的一般规律是随着创新链的延伸,对资金的需求强度增大,从研发、转化,到产业化,对资金的需求一般就是一十到一百的比例。但是,一般信贷资金,对科技创新来讲,支持力度是不够的,因为一般的信贷资金往往追求风险的最小化,科技创新往往风险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州航空港,就要过研究科技创新对资金需求的特点,通过建立科技银行类似等金融体系,来有效地支撑科技创新。
中西部转型升级的新名片
肜新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及通讯业史。
“1979年‘深圳特区’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与攻坚期。”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肜新春希望郑州航空港的发展前景能再广阔一些、速度能再快一些。“希望30年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能成为扩大内陆开放,特别是中西部转型升级的一张新名片”。
但肜新春同时说,郑州航空港既充满希望,又任重道远:“2013年郑州机场的旅客吞吐量是1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是35万吨,增速在中西部机场中已处于翘楚的位置,但总量与北上广深等国内大型航空枢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如果总量要在全国机场中处于领先地位,郑州要达到的目标和付出的努力,远比规划上列出的数字要多得多。”
肜新春认为,航空港的发展,要考虑航空港既是人的航空港,又是郑州人的航空港,还是中原经济区的航空港,还是河南省的航空港,更是中国的航空港,要把航空港放在全局中考虑。航空港的发展,还面临着劣势,比方说产业基础,2013年的G D P排名,虽然我们是第五,但是从G D P 的构成中可以看出,还是大而不强,还需要改变、改善。
高友才
王永刚
王海杰
如何使郑州航空港成为中西部转型升级的新名片,肜新春认为应该从三方面筹划:争取全国深化改革的政策红利,继上海自贸区之后,郑州申请进入全国自贸区第二梯队;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智能手机、航空物流、现代服务业,将临空产业做强做大;加大产业转移力度,设计吸引外资、人才的制度,培育适合沿海企业内陆生存的土壤。
至于航空港要创设什么样的制度?专家们也谈了,要吸引人才,吸引外资、外力、外智等等,那么同时,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觉得要从两个层面来看,问题首先可能成为将来发展中的障碍。但问题一旦解决,也将成为发展的动力。航空港的发展,要着力于工业,比如说机场设置,包括工业基础的设置,另外,我们不仅要吸引外资、外力,我们内部的力、内力,内部人的能力,政策是否也能匹配?外力来了可以有房有车的政策配合,如果我们的同事享受不了这种待遇,肯定是不能接受的。观念要更新,还需要做很多工作。航空港,以及中原经济区,甚至包括我们九千万的河南干群,思想意识真的要进行一次革命。因为,任何一种赶超和追赶,都是一种倍增的速度,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可以肯定是,你永远居于锁定状态。河南现在是第二梯队,如果没有机会、没有可能进入第一梯队,航空港的综合优势,中原经济区的综合优势,会在政策的不断释放下,变得有限。
推开“天窗” 深化改革
冯德显:河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济南至重庆、太原至合肥高速铁路将在郑州南站聚合,形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郑州至卢森堡货运航线的开通和郑欧班列运营,让新亚欧大陆桥郑州节点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郑州航空港叠加高铁、航空的双重优势,给河南乃至中原地区的发展推开了一扇服务内陆、联通世界的‘天窗’。”河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所长冯德显如是说。
冯德显认为,“天窗”的综合优势有利于郑州构建国际化的航空港。“30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沿海地区凭借航运领先内陆地区;30年后,中国扩大内陆沿边开放,高铁和航空让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冯德显举例说,过去河南的货物到欧洲,一个月能到就不错了,郑欧班列将时间缩短了一半,郑州至卢森堡航线实现当天来回。菜鸟智能骨干网将全国八个节点物流枢纽落在郑州,正是看中了“天窗”带来的物流优势。
“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给‘天窗’拉起了一条连接亚欧的‘红丝带’。”冯德显表示,河南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意在举全省之力给郑州航空港带来更多的政策红利,更好地发挥速度经济时代的叠加效应。
推开“天窗”,让“屋内外”的人流、物流互相联通,产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冯德显认为,构建国际化的产业集群,应从速度经济、时间产业、全球化市场、开放产业、高端产业等多方面入手。简而言之,就是速度、速度、加快速度,改革、改革、深化改革。
冯德显说,要大力发展全球化的市场集群。河南的产业,大多是老大笨粗,经过几年的调整,河南结构也得到很快地调整,但是河南省的产业重量都很大,对进入国际市场来看,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应该研究国际市场经济的变化,研究参与全球零部件生产的这些产业,融入这些产业链。因为航空港并不单纯就是航空港本身,它对整个河南省产业要产生作用的。
航空港区建设要复合生态化发展
高友才: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现代都市圈经济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产业支撑体系研究主持人。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我认为应该走一个复合生态化发展的道路。”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高友才开门见山的说,所谓复合生态化发展,就是把航空港区关联的产业、企业、人口、资源、环境、文化、社会治理等各种要素在不同层次上实现链式化。
高友才认为,推进复合生态化发展要遵循两个逻辑,第一就是经济规律来推进复合生态化。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是要从结构上、实践上、空间布局上,做好港区产业的选择、定位,这是一个观念,经济逻辑。第二个逻辑是管理逻辑。要遵循管理规律,来推进复合生态化发展。这里面的关键是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等各种要素,把我们已经配置的制度设计与创新做好。
同时,推进复合生态化发展要把握三个维度。复合生态化发展的三个维度,一个是生态化;第二个是集群化,也就是所谓产业各个环节,要形成集群,发挥集群的作用;第三个就是复合化,形成一个整体。
“复合生态化发展要抓好两个核心主题”高友才说。
高友才认为,复合生态化的两个核心主题:一个是经济的复合生态化,在经济的复合生态化发展里面,最关键的还是产业的复合生态化,产业的复合生态化里面,一个是产业结构要优化,也就是说港区的产业选择,从横向上来看,不同的产业之间要关系紧密,要用显著的集群效应。这些产业集群到一块,要比单个的产业发展更有效应。从纵向上看,产业的价值链要完善。也就是不仅在港区内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长度、深度和高度的产业价值链,同时,港区是一个外向型经济,更要关注全球价值链,也就是说要以较高的层级的价值链的形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从产业的价值链看,要形成这样一个态势:低端的产业要能为高端的产业提供支撑,而高端的产业要能为低端的产业提供影响。同时,商业运营模式要高效,各种业务的运行,系统的设计,物流,各个系统,包括商业的创新的模式,都要高效。
第二个关键的问题,社会治理的复合生态化。港区既是一个行政区域,也是一个经济区,社会的治理非常关键,要通过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最终形成港区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现代智慧航空港。
物流抢先以物促贸以物促产
王永刚: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现代物流研究所所长,河南航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后。
“发展航空港经济,可以‘物流抢先’,以物促贸,以物促产。”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现代物流研究所所长王永刚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航空经济、民航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刻,依托区位优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可以实施“航空物流与贸易一体化工程”。
王永刚建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应打造“国际贸易+物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包括采购、销售、融资、货物监管、原料供应及产成品销售在内的整套服务。同时,促进贸易便利化,通过互联网一站式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通关、物流、退税、外汇等所有外贸交易所需的进出口环节服务。王永刚认为,实施航空物流与贸易一体化工程,以物流来促贸易。有两个举措:举措一,引进来,开拓进口贸易。依托实验区航空物流的优势,以物流来带动进出口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将来应该重点关注。另外,在开拓进口贸易时,要重点关注电子商务,着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协同的电商产业。实际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到今天,面临一个物流瓶颈,我们利用天下之中、离市场近的优势,大力建设电子商务分销网络,建设遍布全省,甚至整个中原经济区的一个线下渠道网络。采用电子商务的最新模式,O 2O的形式,打造电商与物流相结合的产业,构建中部平台分销系统。第二个举措,走出去,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可以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实施双枢纽战略,与中亚国家共建物流园区,夯实合作基础。在中亚地区,在新丝绸之路选择比较重要的节点,鼓励航空物流企业并购,或者入住当地的航空公司、当地的机场,把航线、航班,包括地面的这些仓库、站场设施等物流要素整合起来,慢慢形成以我为主导的态势。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应定位为国际货源集散中心,打造新型的电商物流产业,构建中部国际品牌分销系统,形成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分销网络。”王永刚还建议,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应科学规划“以物促产”,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产业园区,总部在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工厂设在周边异地,从而辐射带动中原经济区腹地发展。
以融入战略统筹协调四大之间的关系
王海杰:郑州大学商学院系主任、教授。
王海杰认为,建设郑州航空港,一定要理顺河南省大枢纽、大物流、大产业、大都市这四大之间的关系。
王海杰说,在大枢纽、大物流、大产业、大都市这四者之间,大物流的意义仅仅是一个通路,通路的价值在于能够拉动产业,如果不能拉动产业,那么“四大”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河南宏伟蓝图就很难实现。这里面有一个数据,就是一个40尺箱的运行成本,如果是走空运的话,大概需要是一万美金,可是现在实际的站到门的价格,定的是3000到6800美金,这个差额谁来做呢?是政府来补贴。如果没有足够的货源,产业支撑力量跟不上,整个“四大”之间的联系链条,就会出现断裂。可是,如何发挥好产业对物流、对都市的支撑作用呢?很多人更多强调的是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全局的带动引领作用,而对各个地方主动融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关注不够。所以我重点谈谈各个地方要怎样融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河南省的产业目前的特点是主导产业层次低,资源指向明显。而且是技术要素投入低,对外的技术依存度偏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满。在这基础之上,我们的融入主要可以通过向四个方向的转化来实现。第一个是实现以高产业的高来融入,也就是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通过建立组织边界和知识边界的战略联盟组合,通过边缘逆向创新的形式,实现融入。第二个是新融入,一是发展新兴产业,二是推进产业融合,培育新的产业带,这是目前省里面最关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第三个是以轻融入,就是提升产品加工度实现产品精细化,重量变轻。有三个方面:加工制造业去资源化,实现产业变轻;农产品的精细化;家禽、特色、有机、生鲜农产品的发展。第四个是以“实”实现融入,这个“实”就是产业和城镇化结合起来,最终通过城镇化来回应航空港经济区对全省城镇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