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问政类节目的采编技巧与实践
——以丽水广播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例

2014-03-16叶兆燮吴峰平

中国记者 2014年12期
关键词:问政类节目受众

□ 文/叶兆燮 吴峰平

电视问政类节目的采编技巧与实践
——以丽水广播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例

□ 文/叶兆燮 吴峰平

相比日常的新闻报道,电视问政类节目采编有自身特点,也对采编人员提出更高要求。本刊近期连续刊发多篇这一主题的探讨文章,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一节目形态的普遍性及同行探讨的积极性。那么,电视问政类节目如何做出新意?

电视问政 舆论监督 采编技巧

“电视问政”作为具有舆论监督性质的议政类电视直播节目,其核心是问题短片。在90分钟-120分钟不等的时间段里,所容纳的8个左右、反映同一主题不同方面的问题短片,构成了整档节目的推动力。主持人依据问题短片层层发问;被问嘉宾结合问题短片进行应答;点评专家基于问题短片引出精辟评论;观众对照问题短片评判被问嘉宾;事后新闻跟踪报道亦聚焦在问题短片。因而,相比日常的新闻报道,电视问政类节目采编有自身特点,也对采编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一、信源获取的方式,决定了电视问政问题短片的制作要经历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定位”的前期摸排过程

通常来说,电视新闻信息获取渠道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各部门、单位的信息通报,二是长期关注形成的“四季歌”,三是群众反映。而电视问政节目一不是“四季歌”;二因为具有舆论监督性,不太可能直接从部门单位获取信息;三是阶段性保密的性质,要求节目主题不能过早公布,群众举报基本不可能成为信源。所以,问题短片的信源更多是靠记者自己摸排。以丽水市电视问政办公室主办的“丽水电视问政”——《问政进行时》为例,从2013年7月到10月的四期直播节目,分别都是“创卫”“治堵”“审批”“治水”等宽泛的大主题。这些主题涵盖内容广,牵扯部门多,分布点散,摸排难度大,每期节目问题短片拍摄,都经历了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定位”的摸排过程。

各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是摸排初期较好的信息平台,也是“大海捞针”的第一步。通过各政府部门门户网站,能较全面地搜集到与主题相关的文件及工作信息,并作出初步判断和整理归类,从面上对相关工作有一个初步了解,也能确定各部门职责分工,有的时候还能带来意外惊喜。比如在摸排“治水”信息的时候,记者就从市环保局网站发现,经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竟然也达不到排放标准,这可不是一般爆料。

有方向性的实地排查,框定存在问题的类型和重点,将摸排向“精准定位”推进。按所搜集的资料,分类别、分批次排查,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更需要记者的细心和耐心。比如制作首期以“创卫”为主题的问题短片,记者兵分多路,在市区大街小巷排查了一个多月,再将重点锁定在影响市容市貌的顽疾——牛皮癣、内河治理的关键——截污纳管、老小区保洁、马路菜市场管理、窝棚区治理及食品安全等问题上。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记者在排查市区一些收储地块的“围墙内乱象”时,意外发现了一个非法畜禽屠宰区块。之后,派多批记者蹲点三天两夜,才拍摄到了疑似沥青褪毛鸭的第一现场,也为“顺藤摸瓜”揭开疑似沥青褪毛鸭的产销链条奠定了基础。在拍摄“审批”为主题的问题短片时,多路记者潜心跟进某些代表性项目,到各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将问题像“剥笋”般层层揭开,采访思路也一步步清晰,最终锁定短片着力点。

二、播出的内容和时长,决定了电视问政短片的制作,要经历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采编过程。

日常的新闻短消息,往往讲求短、平、快,基本是一事一议,把问题梳理清楚。如果是新闻长消息,则加入一些背景资料,以更深入一层。即使是舆论监督报道,也难以做到播出前的长期跟踪。电视问政问题短片的时长基本控制在1分钟左右,从时长上来说就是一条短消息,但其内容却要展现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必须达到精、准、狠。这要求记者在采编的时候,必须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问题短片采访的“加法”首先体现在问题现场的拍摄上。一个长期存在的典型问题要拍摄成视频短片,关键要拿到有说服力的镜头,或者说是证据。比如,在拍摄“治水”问题短片的时候,记者就在多家企业非法排污口进行几十次的蹲守拍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污水量之大、色味之怪异等最具有冲击力的镜头,以及企业非法排放污水已呈常态化的证据,并将取得的水样送到第三方独立机构检验,让问题板上钉钉。一些问题短片的素材和成片比甚至高达100:1,这在平常的舆论监督报道中,是难以做到的。

问题短片采访的“加法”也体现在记者面对问题的应变上。记者在采访前所了解的情况,不一定都能在采访中得到有力验证,而一些新问题往往在采访中冒出来,甚至更能说明问题。若能及时跟进,往往更精彩。2013年9月,在制作“审批”主题的问题短片时,记者依据“车辆年检要送香烟”的线索,到车管所进行多次暗访,但一直没有取得足够的证据,而有关“车辆年检绿色通道”的猫腻却频频呈现。为此,记者将短片拍摄的立意放在了“变了味儿的车辆年检绿色通道”上,从另一侧面揭露部门在审批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制作问题短片的“减法”主要体现在短片的文稿写作和后期制作的反复修改上。作为短片创作者,总是希望把所采访到的问题尽可能地呈现出来,但对仅有1分钟左右的问题短片来说,精、准、狠才是“王道”。如“治水”主题中的《“白龙戏水”何时休?》,记者前后历时4个多月,拍摄采访企业排污问题,掌握了大量资料,也能说明问题所在,初稿成型时是三篇推进式的文稿。但基于精、准、狠的要求,只能把短片要达到的目的定在“何时休”之上,毕竟企业污染已经是既成事实,关键是要尽快解决,最终将三篇文稿浓缩成了一篇。编辑制作该短片的时候,也只能是将拍摄到的污水排放、企业生产、部门承诺等最精练、最具冲击力、最有颠覆性的55秒钟画面呈现。而事实上,该短片在进入后期制作后,还回头修改文稿,因为一个新信源的出现,关系到该短片的严谨性。

三、直播节目的特点,要求电视问政短片的编排,要符合节目主题基调、直播现场节奏和受众情绪,以及最大限度地利于问题解决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多样,不同形态自然有不同编排标准,传播目的不同自然也体现在编排上。电视问政节目作为一档舆论监督性质的问政、议政类节目,直播时间较长,其问题短片编排,既要符合节目主题的基调,更要照顾直播节奏的推进和受众情绪,以及利于问题解决。

从节目主题基调上来说,关键是第一个问题短片的编排。基于问政节目宗旨——“群众问政议政、部门承诺整改”的定位,第一个问题短片反映的应该是对老百姓生活影响直观、社会反响强烈、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丽水电视问政以“创卫”“治堵”“审批”“治水”为主题的这四期“问政进行时”,都分别以《小广告贴到了警务室门口》《市区“黑车”宰客现象严重》《迟到的消防审核意见书》《“白龙戏水”何时休?》等以小见大的问题短片进入问政环节。从现场主持人来说,掌控的难易度较为适中;从被问嘉宾的回答来说,也容易进入状态;从受众的角度来说,也能吊起胃口,满足一定的心理期待。总体给人以明快、干脆的良好印象。

当然,从整场节目的直播效果考虑,其他问题短片的编排更讲求直播节奏的推进和受众的情绪起伏。如以“创卫”为主题的首期问政节目,有《小广告贴到了警务室门口》《马路菜市场 让人“堵”得慌》《菜市场 规划容易建设难?》《非法“沥青”褪毛生意红火》等9个依次推出的问题短片。在第一个捎带轻松而幽默、多见而易整的短片环节结束后,就马上切入“马路菜市场”这个城市化进程中的顽疾,让受众有耐心接受被问嘉宾的回旋或推脱。特别是通过两个短片的层级推进,虽然节奏稍缓,却也引导受众进行思考。一番探讨后,通过疑似沥青鸭的问题短片,直接反映了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又调动了受众的关注情绪,形成新高潮,加快了节奏。此后的窝棚区问题、内河治理问题和小区保洁问题的环节编排,也都遵循了节目直播节奏和受众情绪的需要。整档节目自然更显紧凑,贯穿的思路自然更为清晰,传播的效果也更佳。

此外,依据问题的轻重缓急程度来编排短片,也是问政节目编排的现实要求。在以“治水”为主题的第四期节目里,《“白龙戏水”何时休?》《养殖场污水直排南明湖》《水阁龙石溪废水“五色杂陈”》等大部分短片都是很有分量的。不管是记者所掌握的证据分量,还是所存在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都足以让被问政嘉宾“冒汗”。而在编排中,我们将《缙云电镀废水直排好溪》这一短片编排在节目的最后,更多是考虑到电镀废水的毒性之烈,已经威胁到下游百姓的用水安全,希望在曝光后的第一时间里,相关负责人能以最快的速度控制污染、解决问题。事实上,在节目结束后的第一时间里,相关负责人确实就带队前往该排污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取证,并在第二天检测结果出来后,查封了该企业,刑拘了企业负责人。这也正是“电视问政”这一电视形态所追求的效果——“百姓问政议政、部门承诺整改”,而这样的整改,就是要让老百姓更放心。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广播电视台)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问政类节目受众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