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蹲点日记”看地方党报如何更好接地气聚人气

2014-03-16何智勇

中国记者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下基层日报社党报

□ 文/何智勇

从“蹲点日记”看地方党报如何更好接地气聚人气

□ 文/何智勇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对新余日报社提得最多的意见是:记者下基层较少,报纸亲和力不足、接地气不够。为此,报社进一步修改完善“记者走基层”活动方案,推出全新专栏“到群众中去 记者蹲点日记”,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园区企业、偏远乡村、城市社区、行政服务窗口等一线蹲点采访。截至2014年10月30日,共刊发“记者蹲点日记”稿件86篇。本文以一组社区蹲点日记为例,谈谈党报如何进一步深化“走转改”,如何更好地接地气聚人气。

蹲点 走转改 新余日报 党报

一、“蹲点日记”让基层干部群众占据更多的版面,进一步拉近了党报与读者的距离。

“蹲点日记”是党报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接地气聚人气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既符合新闻宣传需要,又很容易得到读者认可。让记者扎根社区,有助于获取第一手新闻素材,发现发掘能真正打动人心的好新闻好作品。

2014年8月20日起,新余日报社派出一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记者深入江西电工厂社区蹲点。仅41天,《新余日报》就推出《情暖社区的热心大妈》《孝心创造奇迹》《“四点半学校” 孩子们的乐园》等28篇蹲点日记。蹲点日记中的每个人物、事件,都是记者亲身见证、全程记录。虽然都是“小人物”、小事件、小故事,篇幅也只有800字左右,但都是记者蹲点“蹲”出来的,唠嗑“唠”出来的,鲜活生动、有血有肉、言之有物、以小见大。

9月5日刊登的《只为让老伴看看窗外的风景》讲述了江西电工厂社区78岁老人孙洪生的妻子在12年前因脑出血造成中风瘫痪,12年来,孙大爷对饱受病痛折磨的老伴不离不弃,悉心照料,每天都用三轮车载着老伴四处游玩,穿梭于新余的大街小巷,享受幸福人生。9月24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孙大爷的故事。孙大爷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

当然,“蹲点日记”不仅仅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党报与群众的距离,进一步提升了党报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事实上,从记者蹲点江西电工厂社区的反响来看,无论是基层党员干部,还是普通老百姓,对记者都表现出极大热情和欢迎,希望记者能够多到他们中间去走一走、看一看,多听一听他们的心里话,多报道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可见,基层干部群众不仅信任党报、需要党报,更渴望能成为党报报道的主角,渴望党报能更多地为他们发声、鼓劲。

二、“蹲点日记”“逼”着记者“蹲”到基层“沉”到社区,让记者真正明白下基层的意义所在。

实践证明,年轻记者“蹲”到基层“沉”到社区,有助于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有助于推动年轻记者转作风、改文风、接地气。以每天都要写的“日记”作为记录蹲点体验的形式,有助于年轻记者更敏锐地寻找素材、发现发掘新闻。也真正明白了新闻工作者下基层的意义所在。

正如蹲点记者所言:“由于是日记,每天都要记,刚开始时难免有些压力,我到底该写些什么,哪有这么多素材让我写呢?带着问题和不安,我试着开始了解电工厂社区,试着同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广大居民打成一片,希望能以此挖掘更丰富的素材。随着我对社区的深入了解,之前的疑惑与不安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得心应手,是一种每天都能找到全新素材的自信。拿日记《电工厂小区里的交响乐队》来说,如果那天我没有和社区的志愿者们一起拿着扫帚在小区里打扫卫生,我很可能就听不到小区里这段美妙的交响乐,看不到乐队‘指挥家’刘健如何尽心尽力地教他的学生们吹拉弹唱。”

三、出台完善相关制度,让记者从“要我下基层”到主动“争”着下“基”层。

为让记者下基层蹲点成为常态,新余日报社制定完善了《新余日报社采编人员下基层蹲点制度》,出台了相关激励措施。

一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分”,“蹲点日记”稿件原则上刊发在头版或要闻版显要位置。

二是考核考绩向“蹲点日记”稿件倾斜,尤其是对有现场有情节有细节、有温度有温情有追踪,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稿件,在顶格打分的基础上,再评为月度好新闻,并优先推荐参加省、市年度好新闻评选。

三是在每周一次的编务会上,将“蹲点日记”纳入常规业务研讨,由与会人员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四是要求报社所有记者每月至少完成一篇来自基层的鲜活稿件,尤其是要求新考入本报的年轻记者前两年必须每年下基层至少蹲点一个月,每月完成一组“蹲点日记”稿件。

五是要求新余新闻网、新余日报社官方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同步开设“到群众中去 记者蹲点日记”专栏,将记者在基层蹲点中采写的日记,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进行传播,最大限度地接地气聚人气,进一步巩固壮大地方党报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阵地。

这些措施的出台,有力有效地激励了记者下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记者从要“我”下基层到主动“争”着下基层。一些蹲点记者回来后感慨地说,以前写惯了会议报道和“官样”文章,自己都感觉不像新闻,下基层后,发现基层的新闻资源真多,感觉有写不完的题材,更能真实地反映社会,反映这个火热的时代,反映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改革创新取得的喜人成绩,也觉得自己“更像一个记者”了,笔下也活泼顺畅多了。

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事实证明,“到群众中去 记者蹲点日记”有助于增强新闻宣传的现场感、生动性、故事性和可读性,有助于党报更好地接地气聚人气,真正做到把新闻写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作者是江西新余日报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主任记者)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下基层日报社党报
“万名文艺家下基层”走进弋阳
健全党建引领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工会干部要——“站起来敢讲、坐下来能写、下基层会抓”
集体“失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