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音乐实效性
2014-03-15何慧
何慧
摘 要 经过多年的新课程改革,人们开始进行反思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利弊。通过反思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就提到音乐课堂缺少了音乐性这个问题。怎样才能为音乐课堂找回音乐性,让音乐课回归本质?这成为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音乐本身出发,针对音乐学科特点并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进行分析,对提高音乐课堂的音乐性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实效性 音乐专用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123-02
新课程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各种形式的“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展示课”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表面看来音乐课堂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各种知识、各种手段、各种教学方式对音乐课堂的冲击又把音乐课带到了另一个尴尬的境地:音乐本身游离在音乐课堂之外,音乐课变得杂而不纯,因此,我们的音乐课需要“提纯”。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给音乐课“提纯”的几点看法。
一、将知识、技能学习和教学活动巧妙融合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情都变成一种如同游戏的活动。”所以,只有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跟音乐教学活动巧妙融合,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会音乐知识与技能,既不影响课堂效果,又能增加课堂的音乐性。
例如:深圳特级教师张鹃老师曾为我们展示过一节名为《这是什么》的优质课。一开始,张老师就设计了一个音乐游戏,学生根据教师演唱做出不同的身体反应,听到高音手向上举,听到低音蹲下去。这样,通过参与游戏,学生轻松建立了音的高低概念。有了前面游戏的铺垫,后面的教学难点很快迎刃而解,学生能自己发现歌曲一二句结尾,旋律高低不同。随后张老师又设计了一个模仿不同的钟走路的活动,解决了节奏和时值的长短等问题,接着听音乐踏步活动跟音乐强弱知识的学习融入在一起。
在音乐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启发儿童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让儿童在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等游戏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并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音乐课堂既生动有趣,又不缺乏音乐性。
二、从聆听音乐的角度出发创设问题
从聆听音乐的角度出发为课堂设计问题,例如设置问题:你们听到了什么?说说老师唱的第一遍与第二遍有什么不同?你听听3拍子中哪一拍最强?你从刚刚播放的音乐听到的哪句最特别?……这样的问题,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聆听音乐上,引导学生用耳朵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引导学生先关注音乐的本身,再产生对音乐的体验、想象、理解,并进一步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使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得到提高。相反,如果从别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如:歌曲里写了什么?(部分同学可能只关注文字)图片中出现了什么?看了这个动画你们有什么感想?……这样的问题就可能降低课堂的音乐性。
例如,听过一节一年级音乐课《在农场里》,教师最初出示了一张图片,图片里面是农场的各种小动物。教师一边展示图片一边播放着《在农场里》的音乐。听完音乐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一时间教室里沸腾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我看到了好多动物”“我看到了鸡”“我看到了”……这时老师请了一位学生回答说说看到了什么,这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老师,我看到的鸭子跟我老家的鸭子有点不一样”,很明显学生关注的是图片而非音乐。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说出动物的名称再说动物的叫声,但由于是从看的角度设计问题,不自觉的将音乐变成了背景。一个问题创设不当就让音乐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了,但如果从听的角度出发把问题换成“你听到歌曲里出现了哪些动物?”,估计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所以,音乐课堂提问应多从聆听的角度出发突显音乐本体,使音乐课更具音乐性。
三、用规范的音乐专用语言突出学科特点
音乐专用语言包括指挥手势、打手号、节奏符号、音乐术语等很多内容。现在,上课唱歌,听音乐已不是音乐课的专利。各个学科为了丰富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效果都不同程度的把音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如:语文教师把音乐当成一种背景为朗读配乐,英语教师也借助音乐帮助学生记单词等。单凭一节课有没有唱歌,有没有欣赏音乐已经不足以区分这是不是一节音乐课。然而,音乐专用语言是音乐学科所特有的语言,区别于别的学科而独立存在,它就像一个人所特有的一张名片。因此,能规范的使用音乐专业用语将成为一节好音乐课的标志,同时使用专业用语也能反映出一个教师是否真正具备音乐专业素养。
例如:音乐欣赏课《歌唱二小放牛郎》与语文课《王二小》。这两节不同科目的课内容有些相关,因此,两科教师在备课时通常都会设计这几个相同的环节:
1.听《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2.唱歌曲。仅凭这两个环节就让你判断是在上音乐课还是语文课可能有难度,但如果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加上规范指挥,让学生通过指挥感受乐曲的强弱变化、情绪变化、速度变化。在演唱歌曲的同时用打手势提示学生演唱时的音准,那你很快就会做出判断。无疑,这是一节音乐课。因为,它使用了音乐专用的语言,这是其他学科教师不具备的,就像贴了标签一样。所以,尽量的在课堂上多使用这些语言便可以使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得以突出,从而提高音乐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美与时代(下)[J].2011,(06).
[4]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