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文本资源,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2014-03-15叶雅敏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托德故园词人

叶雅敏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30-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那么教师要在潜力领会教材的前提下,针对课文内容的可挖掘性,抓准训练点,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教师不问一句,不着一语,却能使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像的王国里,自读自悟自写。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师能够挖掘文本资源,能结合文章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燃点,从而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可以撬起地球”。

一、依托文本,仿形创神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在依样画葫芦中,能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些文本多处出现句式排列整齐、结构相似的句群,是练习仿写的范例和素材。

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让学生仿照桂林的山、漓江的水写一写大龙湖、笔架山。学生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排比式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把龙湖的水柔、静、绿,笔架山壮、奇、秀的特点写出来。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也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物喻人,语言浅显朴素,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其子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教完这一课,就可指导学生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东西。如“仙人掌”“粉笔颂”“露珠赞”等文章。有一位学生在《粉笔颂》一文中写道:“无数细细的粉末儿徐徐落下来,像簌簌的玉屑儿,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但我想这更像一种精神,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更像一种高尚的人,这就是默默耕耘、辛勤地培育着祖国花朵的老师。”小作者由粉笔联想到教育战线上耕耘的老师。这些文章立意深刻,中心十分明确。这样,学生以最短的时间习得最佳的语言,获得最佳的理解。透过练笔,可以触摸到学生那快意驰骋的心灵;透过随机生成的文字,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生在直面文本的过程中感悟的多元和立体。

二、拓展延伸,震撼心灵

借着新课改的东风,语文课堂中的“拓展延伸教学”应运而生。可以说,拓展延伸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篇幅简短、文字简明的有效拓展,非但不会喧宾夺主,反而会收到神来之笔般的绝佳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经典之作《长相思》一课的教学中,就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范例。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王老师独具匠心地进行了文本拓展——“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有几团圆月?”这是纳兰性德在《菩萨蛮》中写的两句话,既是词人的自问,也是学生在老师点拨下生成问题的概括,更是教者在师生与词人对话过程中的拓展。文本的拓展促进了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了与词人的心灵对话。学生模拟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将学生引入作者对“故园”情景的追思中。学生对故园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越来越浓。面对众人直及心灵的追问,教师代表词人反问——“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词人反问自己,反问“父亲”,反问“妻子”……在一次次的反问中诉说着自己的理想与壮志。

这短短十四个字的拓展材料,浅显明白,但却正是词人在征途中真实心声的流露,道出学生“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感悟,显得极富震撼力。教师再通过巧妙的对话设计,使学生读透词心,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与词人的视野整合,收到了“心随湖水共悠悠”的绝佳效果。

三、巧借教材,感悟写法

如何用好这些生活的积累,怎样进行细节描写,教材就是很好的借鉴。如马克吐温《金钱的魔力》中有关托德笑容的描写: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这几句话主要描写的是托德见钱后的笑容。作家用夸张和辛辣的比喻,先写托德见钱后的笑容,笑容遍布满脸,里面还有“纹”——折纹、皱纹、螺旋纹。好一个见钱眼开的家伙,托德见钱后的笑容,牢牢地凝结起来,像一片一片的熔岩。这“凝结起来的笑容里”有难堪,有窘迫,更多的还是对钱的贪恋,可能托德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钞票,已呆若木鸡,不知所措。马克·吐温不愧为语言大师,简单几笔,则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托德这个势利的拜金主义者令人作呕的丑态。

(责任编辑 刘馨)endprint

猜你喜欢

托德故园词人
山月
遥怜故园菊花开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Todd’s New Friend托德的新朋友
李轶贤
下 楼 梯
永远不要停止相信
林逋梅妻鹤子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