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器人:是帮手还是对手

2014-03-15

科学之友 2014年23期
关键词:机器机器人

机器人:是帮手还是对手

第二个机器时代与第一个机器时代的区别在于智能。第一个机器时代的机器取代并倍增了人类和动物的体力劳动,第二个机器时代的机器将取代并倍增我们的智慧。未来,每5个人就拥有1台机器人。不仅工业型机器人大量进驻工厂,愈来愈多的服务型机器人也悄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制造业、生活中的重要成员。但这也引发新的争议:这些不用吃饭、全年无休、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人,到底是人类的帮手还是对手?它们会不会大举抢走工人“饭碗”?对此,你准备好了吗?

无所不在

“大家最好有心理准备。”中国台湾淡江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翁庆昌提醒,说不定三四年后就有巨变。以后,你的家庭、学校、办公室、工厂、车子,可能都有机器人在身边,成为你的佣人、助教、同事、司机……而近来引起全球热烈讨论的谷歌无人车,就是智慧机器人最新的演进。

在《第二个机器时代》一书中,两位作者披露了他们2012年乘坐Google无人车的经验。他们写道,当无人车在美国101号公路奔驰时,大半时候车流量很高,无人车能侦测并辨识周遭所有汽车,无论这些车开往哪里,无人车始终保持警觉,且没有盲点, 谷歌的软件会将由人所驾驶的盲点显示在屏幕上,设法避开。就算前面有车子暂停,无人车也会在保持安全距离后停住,等到前车行进后,才再度启动。不过几年前,这两位作者还十分笃信电脑绝对无法开车,现在却已把科幻小说的情节搬到高速公路上。

走向大众

同样的,2014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日本,特地参观本田的机器人ASIMO。两人进行简单的英语寒暄后,ASIMO向奥巴马展示快跑与单脚跳,还邀请互踢足球,给奥巴马留下深刻印象。

ASIMO的本事不只于此,“她”也是接待员。访客到达本田后,她能立即正确说出对方的名字,并引导至会客室,途中还会礼让路过职员,甚至清楚记下点选的饮料,没多久就端着餐盘,将咖啡、红茶精确地摆放在每位客人面前。

其实,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早在2007年就曾预言:机器人学将成为下个热门领域,对工作、通信、学习与娱乐带来冲击,就像个人电脑过去30年带来的影响一样。

过去电脑的成功经验,让比尔·盖茨积极设立微软机器人研发软件平台,企图研发出像Windows般的通用软件,供所有机器人使用。谷歌也有大动作布局,从2013年下半年以来,并购波士顿动力等9家美、日机器人公司,引发讨论。

2014年7月底的德国《经济周刊》报道指出,谷歌加入战场,是近年来机器人产业的最大震撼,如果谷歌成功地让机器人大众化,将开创新的纪元。亚马逊则收购仓库机器人公司,发展无人直升机,保证客户当天下单,30 min内货物就能送达。同时投资11亿美元在机器人与智慧自动化领域(简称智动化)。

下个“风口”

科技巨头的一举一动引人注目,为何都看上机器人市场?近几年工资上涨、人口老化、低阶劳力缺乏,促使企业积极寻找替代方案,而发展智动化成为当务之急。“机器人正是智动化的关键核心。”中国台湾工研院机械与系统研究所副所长陈来胜说。

2014年3月,《经济学人》以研发门槛降低、企业投资升温以及应用想象空间变大三大因素,主张机器人时代已经来临,并形容机器人就像“来自未来的移民”走进人类生活。其实,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全球产业界与政府共同努力的成果。

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巨头,包括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德国库卡、瑞士ABB和谷歌的共同目标就是研发轻巧简单、容易操作又安全的机器人。

2009年11月奥巴马提出“再工业化”重振景气,并推出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投资重点之一就是建立美国在下一代机器人产业的领先地位。致力机器人研究的日本也扮演重要角色。预计在2011—2020年投入30万亿日元,研发人机共存的未来工厂。2014年6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示全力发展机器人,希望2020年农业机器人使用量翻20倍,制造业机器人成长2倍。

最后是中国的强势出击,将全球机器人热潮推升至最高点。原被视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从2009年起,面临工资上涨、人力短缺,2012年劳动人口比2011年减少345万,为缓解这一难题,“十二五”规划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就有机器人自动化。

在政策推动下,中国的机器人产业顿时火热起来。据估算,年产值达4 000亿~6 000亿元人民币,机器手臂企业就有300多家。从中央到地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机器换人”项目。

据透露,2014年鸿海集团内地生产线的机器人(机器手臂)将达到100万台,比亚迪、华为、中兴随即跟进改用机器人,中小企业也纷纷效仿。从事机器手臂贸易的展翼国际负责人刘春森说,以一台机器手臂40万元人民币计算,可抵3个工人,最慢3年回本。有些企业在大量更换机器手臂后,员工由3 000人降为1 000人,利润反而增加了3倍。

国际机器人协会2014年6月初的统计指出,2013年中国总共采购36 600台工业机器人,增长近6成,跃居全世界最大买家。全球每卖出5台机器人,就有1台被中国买走。

除工业机器人迎来成长动力,服务型机器人也有明显进展,服务型涵盖智能住宅、智慧家电、无人车,照护、导览、扫地、教育机器人等。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机器人很有可能媲美ICT(信息通信技术),成为下个“风口”。

人机融合

不过,随着机器人智能化的提升,争议也相伴而来。2014年2月,伦敦实施“自动售票计划”,不久伦敦地铁员工举行罢工,抗议这一计划,因为该计划将直接导致960名地铁工人失业。类似的一幕其实早已在200多年前上演。1811年的一天,英国一些失业纺织工人捣毁了被他们视为罪魁祸首的纺织机。

时代不同,理由却惊人的相似:“机器人”大规模来袭,我们的饭碗可能会被一抢而空!

今天看来,这种担忧或许在科学上并经不起推敲。“不可否认,有些先进技术在短期内可能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但纵观历史,机器永远无法完全取代人的地位,包括企业生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究员贠超指出。

在他看来,工业机器人改变的不是就业市场规模而是就业市场结构。因为大批机器人上岗在砸掉部分“饭碗”的同时,也催生很多新的人力需求岗位,如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操控和维修等。

“很多危险、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可以交由机器人去做,但机器人不能真正地作决策。那些需要依靠大量经验的传统工艺行业、与人打交道的社会关系行业等,将永远不会被机器人替代。”

研究也表明,机器人使用量的增加和就业率之间似乎没有太大关联。根据研究,2004—2008年,德国的机器人总量增加了约2.3万台,同期的失业率从4%下降到1.8%;巴西的机器人总量增长约2 000台,失业率从9%降至7%。

不仅如此,工业机器人的推广也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主要被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装配领域,主要从事焊接、喷涂、搬运等与人力劳工相同的工作,但其投资门槛依然偏高。“一些为大公司提供零配件的中小企业,不具备使用大量机器人的资金能力,它们更愿意雇佣人力从事生产。”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李丽林表示。

不过,仍然有一些岗位会被机器人取代。工业机器人今后将大批量涌入工厂,那些传统的制造行业,如汽车加工、电子装配等与生产线、流水线挂钩的,简单的、重复的操作,更容易在新一轮“机器换人”大潮中被淘汰出局。“但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反而有利于一线生产工人提升工作档次,告别枯燥、技术含量低的生产劳动,长远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专家们一致表示。

专家建议,对于那些工作已经被机器取代的工人,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失业救济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劳动者自己应该抓住时机,及时学习、充电,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结构性失业带来的阵痛。

专家们认为,未来加强人机协作是应对“结构性”失业的最好方法。“取长补短,才是机器存在的理由;互助共赢,才能克服对机器的恐惧;人机协作,才是人机关系的主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宗光称。

猜你喜欢

机器机器人
机器狗
机器狗
无所不能的机器
神奇的写作机器
机器人,让未来走近你
未来机器城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