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穆的中学读书事

2014-03-14王国华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墨点钱穆铅笔

王国华

20世纪初,钱穆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他记录的几则师生逸事,恰可体现彼时的学风:讲规则,有错必究;重个性,全面发展,不拘一格。

先说这有错必究。有一次考画图,题目为“知更鸟,一树枝,三鸟同栖”。钱穆画了一长条表示树枝,长条上画了三个圆圈表示三鸟,每圈上部各加两个墨点,表示每一鸟之双目。墨点既圆且大。同学们看见这张考卷,下课后都说鸟的两只大眼睛极像图画科杨老师,这话正好被杨老师听到。杨老师震怒,因此给钱穆打了零下二厘分,比零分还低。还有一次,舍监陈士辛老师来查房。按规矩,每夜自修课为两小时,课毕开放寝室,定时熄灯,自此不许做声。当时钱穆正与一个同学在帐内对床互语,士辛老师说:“想说话可到舍监室跟我谈。”钱穆遂披衣起床,尾随下楼。起初士辛老师并没发觉,走近舍监室才发现后面有人,问其原因。钱穆答:“按您说的,到这里来跟您谈话。”老师大怒,斥其速去睡觉。年终操行课,钱穆仅得25分。那个时代尊师重教,不管是有意无意,拿老师开玩笑总归要受到惩戒,钱穆对此并无怨言。

再说不拘一格。现今教育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区别。都说前者好,但真正运作起来,往往后者更有效,其实还是录取指挥棒的原因。

钱穆讲,文史大家吕思勉给他们讲历史、地理两门课程。一次考试,出了四道题,每题25分。钱穆尤其喜欢有关吉林省长白山地势军情的第三题,一时兴起,刷刷写了很多。不料考试时间已过,整张试卷钱穆仅答一题。吕思勉在办公室阅卷时,在卷后加了许多批语,写完一张,又写了一张。这些考卷本不发给学生,只批分数,因此不需加批语。而吕思勉手握一支铅笔奋笔疾书,写字太久铅笔需再削,为省事,他用小刀将铅笔劈成两半,将中间铅条抽出不断地写下去。最后不知其批语写了多少,也不知其所批何语。而钱穆仅凭这一道题就得了75分。可见当时学生的答卷触动了老师,老师也因这种触动而给学生打了高分。今日西方国家学校教课,不注重死记硬背,从小学即考问世界观与价值观,动辄要回答世界和平问题,以便形成人生底色和健康品格。

还有一例可以佐证。钱穆有一位徐姓数学老师,性格怪异,人称“徐疯子”。有一次月考,这位徐老师出了四道题,其中一题为:1-?-?-?-?……等于多少?钱穆思考了半天,忽然想到《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语,遂将答案写为“0……1”,徐老师认为这个答案正确。他跟学生们说:“试试你们的聪明而已,答不中也没什么关系。”但能把哲学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考学生,并对答案持开放态度,这样的老师让人叹服。

钱穆还回忆,当时学校里设有“游艺班”,分为多组,学生们可自由选择。钱穆老家七房桥有世袭乐户丁家班,专为族中喜庆宴会唱昆曲助兴。钱穆自幼耳濡目染,颇有兴趣,于是选修昆曲组。笛、笙、箫、唢呐、三弦、二胡、鼓、板等各种乐器,生、旦、净、丑等各种角色,均有涉猎。他还专习生角,唱《长生殿》剧中的郭子仪,举手投足像模像样。吹箫尤其成为钱穆生平一大乐事。他每感孤寂时,便以吹箫自遣,其声呜咽沉静,如同身处他境,躯体悄然游荡在天地之间。

钱穆少年读书事距今已经一百多年,想今日之功利,念彼时之性情,岂不让人痛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墨点钱穆铅笔
钱穆的容与化
墨点,对不起
钱穆的容与化
墨点,对不起
猫爪铅笔帽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摆 棋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
小墨点洗掉了
智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