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上的那些环保名士

2014-03-14马敏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身体力行屠户枯枝

马敏

“环境保护”这一说法起源于近代,如今环保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其实在古代,好多人也相当低碳,身体力行做环保。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战乱定居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盖了座茅草屋。根据《云仙杂记》的记载,杜甫去市场买鱼,不用篮子,嫌沉,而是随手从自家茅屋上揪下一根茅草,溜达着就去了市场,挑好鱼,用茅草往鱼鳃上一穿,拎着便走,既轻便又环保。

当然,也有其他环保型的植物做环保购物袋。《水浒传》记载,鲁智深前来郑屠户的肉铺寻衅,先是要了十斤精肉,又要了十斤肥肉,郑屠户都按照鲁智深的要求细细地切成了臊子,最后用荷叶包起来。荷叶逢水即生,便宜得很,用作包装成本很低,而且用来包肉馅儿干净,还带清香味儿。精明的郑屠户既节约了成本,又配合了环境保护。利用荷叶并非他首创。早在三国时期,就有用荷叶包饭的先例。据唐朝丘悦的《三国典略》记载:“建康令孔奂以麦屑为饭,用荷叶裹之,一宿之间得数万裹,以给兵士。”如此补给军队,不仅在军事史上首此一例,更是在环境保护上传为一段佳话。

史上环保名士数不胜数,翻阅史书,我们还会发现一些特立独行的环保人士。据《眉庐丛话》记载,清代苏州有个吴大学士,他每天早晨都要去市场买米,用来装米的不是筐也不是布袋,而是头顶上的帽子,史称“辄脱破帽如盂仰而盛之”,再捧在胸前一路溜达着回家。

北魏贾思勰“种三十亩,一年斫十亩,三年一遍。岁收绢百匹,永无尽期”的轮次采伐思想,被唐代人继承,他们很少伐木作薪,但凡烧火首先考虑采用的是枯枝。《全唐诗》收录的储光羲的《樵父词》有这样的诗句:“枯枝作采薪,爨室私自知。”陆龟蒙在诗文中也提到一个名词“养”,是为“山家谓养柴地为养”,说的是樵夫们把山林当作循环利用的养殖基地,渐次种植砍伐,而非一砍了之。

大诗人李商隐看到一些达官贵人饕餮生灵,饮食终日,破坏环境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贵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竹笋在当时的长安城是非常值钱的,吃腻了山珍海味的达官贵人们在春天都想尝尝鲜,把竹笋摆上了饭桌,吃掉了一些竹笋就等于毁了一片竹林。采竹笋的人太残忍了,故诗人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感叹。这种感叹是一个诗人良心的自我发现,更是爱护自然环境的感情流露。

白居易对人类的朋友动植物的爱护尤为理性:“虾蟆得其志,快乐无以加。地既蕃其生,使之族类多。天又与其声,得以相喧哗。”他认为虾蟆之类的动物是天地生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人类不应该伤害它们,他还身体力行,把买到的野禽放生。

古人有利于环保的行为值得我们今人借鉴。其实只要用心,环保就会离我们非常近。如今我们能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得益于先人的环保功德,当然应该传承下去,自律自省。endprint

猜你喜欢

身体力行屠户枯枝
鸟落枯枝
月夜下的逆袭
枯枝(外一首)
身体力行
路 途
《狼》的寄托
张屠户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落实“爱的教育”
人人都来弯弯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