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开发区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2014-03-14孙伟杰侯学平

上海国土资源 2014年1期

孙伟杰,侯学平

(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广东·广州510075)

广东省开发区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孙伟杰,侯学平

(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广东·广州510075)

基于开发区土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经济效益三因子,构建了开发区利用模式划分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广东省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模式进行划分,并剖析了各种利用模式的特征及适用性。可为提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发展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土地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模式;聚类分析

开发区作为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和科技创新基地,在对外吸引投资、扩大出口、引进人才,对内服务母城、发挥改革试点辐射作用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重扩张轻挖潜、重规模轻效率、重引资轻规划等传统利用方式造成的开发区土地浪费闲置、低效利用问题[1~4],也使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壮大、保障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空间和环境压力。

广东省经过三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摸清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和结构特征。利用土地调查评价成果,辨识和综合评价开发区土地利用模式,进而剖析不同模式下开发区土地利用特点及面临的问题,为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机制,优化开发区管理模式提供指导,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东省是国内最早设立开发区的省份之一。截至2011年12月底,全省共有经济类开发区92个,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74%。其中,国家级27个,分布在全省8个市;省级开发区65个,除了深圳市,其它20个地级市均有分布。经过近30年的不断发展,广东省开发区在发展经济、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引导和带动、辐射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土地高效利用等方面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研究对象是广东省行政辖区内经国家备案的开发园区,为保证数据可获取性,本次研究基于广东省2012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成果[5],共85个开发区(27个国家级、58个省级)。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报告》、《广东省开发区2012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成果汇总分析报告》及广东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规划有关调查资料。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为准确揭示各土地利用要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土地利用因子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自然及发展定位因素,定性分析确定开发区土地利用模式,以弥补现有开发区模式研究中,单因素总量定性分析有余、定量不足的缺点。

(1)定量分析划分土地利用因子分类。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开发区土地利用要素(开发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经济效益)因子进行分类。聚类分析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分析分类,可有效避免靠经验和专业知识分类的主观性和任意性,故作为本研究对开发区土地利用模式划分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手段。

(2)定性分析归并因子分类。自然及发展定位因素分析使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综合各土地利用要素数据初次分类结果,以开发区产业结构及类型、开发区区位为定性分析因素,分析开发区土地利用因子数据分类的内在驱动因素,对初次分类进行定性归并。有效消除定量分析数据之间相互的干扰,揭示定量数据特征的本质。

1.3.2 技术方法

采用系统聚类进行类别划分。系统聚类法也称层次聚类法,其基本思想是:先将n个样本各自看成一类,并规定样本与样本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初始因每个样本自成一类,类与类之间的距离与样本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然后在所有的类中,选择距离最小的两个类合并成一个新类,并计算出所得新类和其它各类的距离;接着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这样每次合并两类,直至将所有的样本都合并成一类为系统聚类是根据样本之间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样本“距离”是样本亲疏程度的数量指标,描述样本亲疏程度方法很多,有组间联接、组内联接、最远邻元素、最近邻元法、ward法[7]。本文选用ward法进行系统聚类。

2 开发区土地利用模式划分

2.1 利用模式要素体系构建

构建利用模式要素体系是划分开发区土地利用模式的基础[8,9]。根据开发区土地利用特点及数据获取基础,从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角度,确定利用模式要素为土地利用因子和自然及发展定位因子。自然及发展定位因素选取3个指标,土地利用因子细分为三个子因子共7个指标(表1)。土地利用指标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评价规程》中评价指标定义一致[10]。利用指标现状数据和自然及发展定位数据均从2011年广东省开发区集约评价成果获取。

表1 开发区土地利用模式要素体系及分析方法Table1 Theindexsystemandanalysismethodoflandusemodel indevelopmentzone

2.2 利用模式划分

首先利用开发区土地利用因子指标数据对开发区土地利用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开发程度、利用强度、经济效益因子的初步聚类结果进行叠加综合,形成开发区利用模式初步划分成果。结合开发区设立年限、区位、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等辅助因子对开发区利用模式划分结果进行调整归并,消除特殊数据的影响,最终确定广东省开发区土地利用模式。

2.2.1 土地利用因素分类

根据2011年时点广东省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数据,对各个指标进行赋值。分因子进行类别划分,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

为消除各指标数据量纲影响,使数据具有可比性,需要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此选用应用广泛的标准差标准化法,公式为:

式中:s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n为样本数,为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化变换公式为:

(2)系统聚类

土地利用因素类别划分以因子指标作为自变量,采用欧式距离平方法计算样本距离,测算各开发区土地利用因子的相似度。距离测算公式为:

根据计算得到的,运用ward法进行聚类。本研究采用SPSS统计软件聚类分析程序模块[11,12],进行系统聚类(表2)。

表2 开发区土地利用聚类分析结果Table2 Theclusteringanalysisresultsoflanduseindevelopmentzone

2.2.2 利用模式定性划分

对各土地利用因子分类结果进行叠加综合分析调整,确定开发区土地利用初步划分模式(表3)。

根据土地利用因子分类结果,参照开发区设立年限、开发区区位、开发区主导产业类型、开发区产业结构分布,分析类别内、类别间开发区的区位趋同性、主导产业类型的近似性、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内在利用管理及外部环境驱动因素一致的类别适当归并,对特殊原因造成的开发区样点归类误差进行调整,最终确定广东省开发区利用模式为6类(表4)。

表3 开发区土地利用模式划分Table3 Thepartitionforlandusemodelofdevelopmentzone

表4 广东省开发区利用模式划分Table 4 The classifed development zon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2.3 模式划分结果

根据以上聚类分析结果,结合广东省开发区开发年限、开发区区位、开发区规划定位,在大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主导利用特征将广东省开发区利用模式分以下6种:

(1)强化区位利用模式。该种利用模式的开发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开发区在设立时定位明确,且充分利用区位条件发展主导产业,强化了区位条件的影响作用。分析样本中共有9个开发区属于该类型,均为沿海开发区,其中8个位于珠三角。此类开发区开发程度高,石化、国际贸易、物流、船舶制造等产业聚集度高。同时,土地利用强度高,工业固定资产投入也大。由于主导产业与区位结合紧密,产出水平高,最高产出投入达到37。不仅自身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区域经济影响也比较显著。该种利用管理模式虽然依赖于开发区的先天区位条件,不具有复制性,但对其他开发区结合自身区位条件确立发展规划,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科技创新利用模式。该种利用模式的科技主导因素显著,开发区主导产业多为高科技和创新型产业,企业产品呈现科技含量、劳动附加值双高的特点。经济效益高,但土地利用固定投入不大,对土地依赖性低。分析样本中共有12个开发区属于该类型,均为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9个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等创新型产业。开发区固定投资不高,土地利用强度一般,但经济效益大,产投比平均为10.08,最高达28,科技创新因素影响突出。另外3个省级高新区开发程度不高,属于成长期开发区,但其规模的扩张和实力的增强,已在该区域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增长极的潜力。该种利用模式代表了未来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向。

(3)产业结构优化利用模式。该种利用模式主要特征是园区内产业结构合理,企业间互补性强,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并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分析样本中共有10个开发区属于该类型,均位于珠三角。这些开发区设立时间早,开发程度高,区位相对集中。开发区长期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但同时也呈现出土地利用粗放、开发强度低的缺点。近年来,在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该地区通过产业转移和升级,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在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不大的情况下,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平均产投比为3.83。该种利用模式对具有一定基础且发展进入瓶颈阶段的开发区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4)产业密集利用模式。该类型开发区在广东省区域分布分散,主要为省级工业园区。开发区主导产业为食品、纺织、玩具、电器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高,但有一定的差异性,经济效益尚好,平均产投比在1.9左右。根据开发程度不同,开发区呈现出典型的开发区产业发展和功能转变的周期性特点。

(5)松散粗放利用模式。该类型开发区全省区域分散,主要为省级经济园区。开发区主导产业多样,多为与地域资源结合的传统产业。该类开发区设立时间早,初期开发利用粗放,后期缺少规划实施有效的监管及创新驱动,造成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低,经济效益差,部分开发区发展缓慢。该类型开发区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需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管控的指导作用,严格用地标准约束,同时加快园区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

(6)错位无序利用模式。该类开发区受开发区发展定位、规划等政策性因素影响,开发区发展偏离了开发区设立初衷,表现为主导产业不明、工业用地比例极低、边界难以确定,土地征收使用困难,开发区发展陷入停滞。这些开发区实际上将是未来清理整顿的对象。

3 结论

开发区的土地利用受国家政策、地方发展基础、开发区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模式特点。目前,广东既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新型城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土地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凸显期。开发区作为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的形成,将对全面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开发区发展质量,有效缓解用地供需矛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对开发区土地利用模式的分析结论可为此提供有益参考。

References)

[1]朱新捷.发展转型背景下的开发区产业发展和用地规划评估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2,(1):61-66.

ZhuXJ.Appraisalresearchondevelopmentandlanduseofindustryparkunderthebackgroundofthetransformationaldevelopment[J].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2,(1):61-66.

[2]苏志远.区域产业转移中的内地工业开发区规划探索[J].上海城市规划,2012,(4):48-51.

SuZY.Theplanningofbacklandindustryparkunderindustrialregiontransformation[J].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2,(4):48-51.

[3]申树云,朱宇.基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要求的土地整治模式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3,34(3):16-20.

ShenSY,ZhuY.Landconsolidationandrehabilitationundertheincreasingrequirementsofeconomicallydevelopedareas[J].Shanghai Land & Resources,2013,34(3):16-20.

[4]陈基伟.上海市工业园区土地二次开发的困境与对策[J].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46-50.

ChenJW.Countermeasuresusedtoenhancelandre-exploitationinShanghai’sindustrialparks[J].Shanghai Land & Resources,2012,33(1):46-50.

[5]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开发区2012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成果汇总分析报告[R].2013.

DepartmentoflandandresourcesofGuangdongprovince.ReportonlanduseevaluationofdevelopmentzonesinGuangdongprovince(2012year)[R].2013.

[6]陈正昌,程炳林,陈新丰,等.多变量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270.

Chen Z C, Cheng B L, Chen X F, et al. Multivariable analysis methods[M]. Beijing: China Tax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5:270.

[7]丁世分,勒奉祥,赵相伟.现代数据分析与信息模式识别[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DingSF,LeFX,ZhaoXW.Moderndataanalysisandinformationpattern recognit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3.

[8]段浩.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探讨[J].上海地质,2009,30(3):39-43.

DuanH.Researchanddiscussionoftheevaluationindexsystemofthelandintensiveusageindevelopmentzones[J].Shanghai Geology,2009,30(3):39-43.

[9]刘慧.基于土壤环境影响的工业用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上海国土资源,2013,34(3):42-47.

LiuH.Apreliminaryapproachtotheevaluationofindustriallandwithreferencetotheenvironmentalimpactonsoil[J].Shanghai Land & Resources,2013,34(3):42-47.

[10]TD/T1029-2010,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S].

TD/T1029-2010,Standardforevaluationofintensivelanduseofdevelopmentzone[S].

[11]谢龙汉,尚涛.SPSS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XieLH,ShangT.SPSSstatisticalanalysisanddatamining[M].Beijing: Electronic Industry Press, 2012.

[12]吴广.SPSS统计分析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Wu G. SPSS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 ElectronicIndustryPress,2013.

Land use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zon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SUN Wei-Jie, HOU Xue-Ping

(Guangdong Province Land Surve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75,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ree indexes (the degree of land exploitation, land use intensity, and land economic benefits), this paper builds an index system to divide land use modes in development zones. By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paper examines the patterns of the management of land use division in development zon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bility of various land use modes. The results should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both the intensity of land use and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in development zones.

land economy; development zone; land use pattern; clustering analysis

F293.2

A

2095-1329(2014)01-0019-04

10.3969/j.issn.2095-1329.2014.01.005

2013-11-26

2013-12-28

孙伟杰(1978-),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土地利用宏观形势分析及土地政策调研.

电子邮箱:37485641@qq.com

联系电话:020-87606110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