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探索与研究
2014-03-14赵福增
◆赵福增
青岛市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探索与研究
◆赵福增
出口贸易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稳增长”和“促转型”的重要内容和保障,关系到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文章以青岛为例,阐析了沿海开放城市对外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剖析了当前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环境、调整结构、配置资源、加速升级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对外经济发展、提高财源建设能力的建议。
出口贸易;“走出去”;转型升级
一、近年来青岛外向型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经济外向型程度不断提高,外贸出口对青岛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十五到十二五期间青岛出口额年均增长21.8%,出口企业实现的税收年均增长25%。各年出口额及税收情况见图1:
图1 2004-2013年青岛外向型经济出口额及税收情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青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冲击,2009年跌至近年来最低点,2010年随着国际市场回暖,出口贸易规模才逐步恢复,2011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但是受人民币升值和国际贸易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出口企业利润空间收窄,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出口规模增速受到明显抑制。
(一)出口产品市场和结构多元化发展
青岛出口产品市场以传统的日韩、欧盟、美国为主,并呈现全球开拓的发展格局。截至2013年,占全市出口份额最大的日韩市场,出口额比重达到22.7%,其次是欧盟市场占19.9%,美国市场占17.4%。在不断扩大传统出口市场份额的同时,新兴亚、非、拉市场也成为拓展出口贸易的重要目的地。其中在非洲、东南亚、西亚、拉美等市场均获得较大发展。目前出口市场已经遍布全世界五大洲21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格局向多元化、全面化发展。
在产品结构方面,青岛纺织服装和机械等传统产品构成出口商品的主体,两者占出口商品的比重达到59.79%,形成了传统优势产品与新兴制造业产品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09-2013年青岛主要商品出口额数据见表1。
表1 2009-2013年青岛主要商品出口额情况 单位:亿美元
(二)出口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近年来,在出口额增速减缓的情况下,出口企业的数量却不断增加,从2009年的12000家扩大至2013年的18380家,每年以千余家的速度递增,出口企业群体活力提升。新增出口企业以私营企业居多,由于对外贸易经营权备案制度的实施,进出口企业准入门槛降低,吸引了大量私营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到2013年私营出口企业达到10402家,占总出口户数的56.6%。出口企业的投资规模大多集中在500万元之内,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70家。
出口企业的发展基本以沿海一线为主,并向内地辐射,呈现聚集状态。市南、城阳、胶州、即墨四区市所辖出口企业数量较多,占全市出口企业总数的55.7%。
出口企业中制造业占绝大多数,共9457家,批发零售业8798家,服务业125家。其中,制造业以纺织服装业、金属制品业、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设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行业企业数量最为集中,企业户数占出口企业总数的 34.7%。青岛市出口企业行业分布情况见图2:
图2 2013年青岛市出口企业行业分布图
(三)出口企业税收呈递增趋势
全市出口企业税收呈逐年递增态势,出口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口企业实现国内税收从2009年143.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92.5亿元,不同税种税收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有效的保障地方财力的持续稳定增长。2009-2013年青岛出口企业税收情况见表2。
表2 2009-2013年青岛出口企业税收情况 单位:亿元
二、青岛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现象和问题
近年来外贸进出口总额占青岛市GDP比重始终保持在60%以上,显示出极高的依存度。但是与大多数外向型经济强市一样,青岛出口贸易也存在国外需求不足、出口总量增幅放缓、国际竞争力不足、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重点招商项目少等问题,因此优化出口贸易发展环境和加快发展模式转型升级问题亟须解决。
(一)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税收贡献度偏低。出口企业实现的国税税收收入包括增值税直接收入、免抵税额调库收入和企业所得税收入。自2009年以来,出口企业税收总量一直占国税总收入的30%以上,但是税收增速滞后于内销企业的增速。2009-2013年青岛出口企业税收贡献情况见表3。
表3 2009-2013年青岛出口企业税收贡献情况 单位:亿元
出口企业创造了60%的经济总量,实现的税收却仅占30%左右,税收贡献度较低,原因主要是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增值少造成增值税收入较低。另外,外贸企业多以平价或低价出口,企业无经营利润,无所得税收入,同时享受国家免征增值税政策,无增值税收入。青岛2013年8798家外贸企业实现出口额134.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38.25%,其实现的税收仅13.3亿元,占6.9%。在外贸企业低税收贡献的情况下,政府每年还要为其补贴5亿元的出口退税,地方财力负担较重。
2.企业数量增长,但重点项目不多。2009年以来,青岛出口企业以每年以千余户的速度增加,到2013年4年间共增加了6380户,而新增出口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具有代表性的重点项目引进,因此户数的增加并没有扭转出口额增长乏力的局面,新增企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2013年外贸出口超亿美元的仅32家,其中新增项目6家,出口额1500万美元以下中小企业占到了全市出口企业的96.7%,出口贸易发展后劲不足,出口额增速较缓。
3.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但参差不齐,优劣相差悬殊。青岛出口企业经营方式呈现多样性特点,既有全部出口,又有内外销兼营;出口的贸易方式也各有不同,以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为主,来料加工、对外承包出口、境外投资、修理物品、深加工结转等多种贸易方式并存。企业的上述经营方式,从税收的角度来看优劣差异悬殊。内外销兼营的企业既可以实现增值税直接收入,也可以实现免抵税额和所得税,单纯出口企业只能实现免抵税额和所得税。对于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的出口货物实现的税收较高,但对于来料加工和深加工结转的出口货物免征增值税,并且其利润较低,一般难以实现所得税。
4.发展环境受空间制约。青岛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城市之一,其发展过程几经转折,从最早的日韩外商来青投资到民营经济的积极参与,从单纯的来料加工到多种贸易方式并存,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到技术密集型企业,每一次转变都为全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动力。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最早成立的出口企业一般都选择在沿海靠近港口的区域,三十多年的发展,使得这些地区建设用地饱和,无力承接新的更好的项目,而边远地区又缺乏吸引力,造成优质项目落不下,原有项目效益低的尴尬局面。
5.拓展外围市场受到较多制掣。青岛最主要的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日韩和欧盟等地,占出口总量的60%以上。近几年虽然也拓展了部分新兴市场,但是市场占有量并不高。原因是目前青岛出口产品绝大多数是订单式加工,没有自主品牌和销售渠道,出口企业只能按照客户的需求生产销售产品,无力自主开拓新的市场。同时,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增加了开拓海外新兴市场的压力,冲击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另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使外贸环境不断恶化,自主品牌开拓市场受牵制较大。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进入高发期,尤其是针对中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青岛出口产品遭遇的知识产权纠纷和摩擦明显增多,对企业利益和产业发展形成制约,2012年我市输美产品遭遇“美国337调查”13起,涉案金额23亿美元。新兴产业面临的贸易摩擦也在加剧,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美欧等发达国家已经将贸易摩擦的重点转向新兴产业,通过新的行业或产品标准对我新兴产业的出口产品实施贸易保护,造成新兴产业的出口困境。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源消耗严重,但对地方的税收贡献小。由于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较多,虽然税收总量保持较高水平,但从出口企业单位销售收入的税收贡献来看整体水平不高,每年平均在3%左右。税收贡献率较高的行业很少,且出口规模和税收收入总量处于较低水平,反之,出口规模和税收收入总量较大的行业,其税收贡献率普遍较低。例如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2013年实现税收收入总量5.47亿元,占全年税收总量的2.8%,但是其税收贡献率却处于较高水平,达到11.2%,高出平均税收贡献率8个百分点。纺织服装行业2013年实现税收收入总量12.83亿元,占全年税收总量的6.7%,但是其税收贡献率却处于较低水平,仅为4.4%。石油加工行业的代表企业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2013年实现税收收入总量0.8亿元,户均税收总量较高,但是其税收贡献率却处于较低水平,仅为0.7%。相对于耗能高、污染重的制造业,青岛服务贸易出口相对滞后,目前服务业出口企业登记户数仅有125家,出口总额2.1亿美元,占全部出口水平较低。并且主要以软件和信息技术和运输性服务为主,而金融、教育、旅游等领域服务相对很少。
2.招商引资缺乏前期税收筹划,造成来料加工等免税企业较多,所得税贡献小。改革开放初期各地招商引资的热情高涨,不论是否带来税收等经济效益,只要是外资,只要是做外贸均来者不拒,一时间招来了大批日资企业和韩资企业,这些企业使用国外无偿提供的原材料,加工产品后再返销给国外,实质上只是外国公司设在中国的加工厂,中国企业没有生产自主权和定价自主权,外商通过低报加工费形式,将利润转移到国外,中国境内加工厂往往亏损严重,无法实现所得税。同时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货物免征增值税,这些企业对地方的财力贡献几乎为零。
3.研发型高附加值企业少,重量不重质。近几年青岛在外向型经济培大育强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也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但总体上全市外贸出口企业仍偏重于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技术改造和创新研发,导致出口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据出口企业纳税申报资料统计,2013年亏损企业比重在半数以上,三分之一强的出口企业销售利润率集中在1%至10%,且多数企业不足5%,高附加值企业相对较少,仅有200户左右。2013年不同利润水平企业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2013年青岛不同利润水平企业分布情况 单位:亿元
低附加值出口企业多采取订单加工,贴牌生产形式,无市场自主权,且产品技术含量低,一旦遇到国际经济波动就出现应变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偏低的问题。青岛每年出口商品按大类分有97种之多,以纺织服装、机械、橡胶及其制品和农副产品为主的出口额占较大比重,超过70%,这些商品的增减变化对全市的出口形势影响举足轻重。2012年受国际市场疲软、人民币持续升值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市出口额减少29.5亿美元,降幅达到2.3%,其中纺织服装出口额减少28亿美元,降幅5.6%,农副产品减少16.2亿美元,降幅17%,均高于全市平均降幅。这些商品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基本上是“以量取胜”。当国际经济波动时,订单减少,利润空间萎缩,企业无力应对,就凸显出抗风险能力偏低的问题。而对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产品,面临国际经济波动时可以主动调整价格,赢取市场,例如在全市出口额下降的2012年,橡胶制品业出口额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
4.外围市场拓展仍缺乏有效手段。出口产品缺乏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以订单加工为主。青岛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数量少,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少,与外贸发展规模和速度不适应,与品牌强市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部分企业只注重品牌使用价值,忽略技术含量和内在价值,品牌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发展缺乏后劲,难以形成持续的稳定增长。大部分企业仍以简单加工为主,受订单波动影响较大,缺乏自主开拓市场的能力,约束企业市场拓展空间。
5.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不明显。青岛港是我国沿黄河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中转枢纽港,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著名的天然良港。但是从目前发展来看,青岛港的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并不明显,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有着明显的差距。区域经济对港口发展支持度不高,特别是进出口贸易发展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作为物流窗口和枢纽的港口之间的能力差别。以2013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例,长江三角洲仅上海市就达到4413.98亿美元,珠江三江洲的广东省达到10915.7亿美元,深圳市达到5373.6亿美元,而青岛为779.12亿美元,从这个意义上看,青岛港与上海港、深圳港的发展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更加难以与韩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港口开展有力竞争。
三、推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始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针,制订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强化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约束力,以保证产业转型升级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外贸发展促进政策,将重点放在积极鼓励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上、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和国际认证上、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上、鼓励企业通过进口提高装备制造水平上,在政策上积极扶持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改革资源配置体制,严把项目质量关,将投入产出比例、税收含量、开工进度等方面作为准入门槛,使财政、金融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向无污染、低能耗、高技术含量、高产出的优势高科技项目倾斜。
(二)重视发展贸易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
1.优化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出口仍将是一段时期内对外经济工作的重点。一是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升传统出口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针对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新贸易壁垒,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出口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转变。二是提高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软件业等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尽快培育出优势产业集群。三是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与新兴经济体互补性强、经贸合作日益紧密的优势,大力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进一步优化出口市场格局。
2.优化进口贸易结构。进口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要抓住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实施扩大出口、放宽出口限制的机遇,支持企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大国内短缺的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进口,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同时要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加大资金、人员和组织的投入,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大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是接收跨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和进入全球化市场的基础手段,要积极推动加工贸易向研发设计、高附加值产品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延伸,着力吸引跨国公司的高技术、高增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发展本地配套产业,扩大产业聚集和辐射效应。同时注重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积极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支持加工区企业开展深加工结转业务,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推动产品加工由低端加工组装向高端制造转变。
4.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建立和完善各种政策扶持促进体系,由主要做货物贸易转变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打造外贸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提高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鼓励大公司大集团的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非制造环节,在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深化生产和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分工。通过机制创新、市场开放和政策引导等策略,有针对性地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动态比较优势,使这些行业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获取较高的收益,带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新一轮的增长。
(三)强力推进“走出去”战略
1.积极鼓励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境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等活动。采用市场化运作方法,推动多种所有制企业强强联合构筑“走出去”平台,促进外经、工程、机电、设计等大企业集团组成联合体,打造“旗舰”企业,充分发挥客户渠道、融资能力、专业人才、技术等集聚优势。
2.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推动企业“走出去”。研究制定“走出去”企业在资金筹措、外汇审核、保险担保、货物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给予更加便利的外汇核销、退税手续。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大力推动中介机构建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高效服务。为帮助企业合理规避海外潜在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要建立和完善对拟投资国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企业海外投资进行风险分级评估,探索建立完备的投资风险评估数据库,制定风险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进一步优化开放环境
1.深化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完善服务企业的快速反应机制,积极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继续清理和规范涉外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为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便利。着力优化商务环境,完善大通关体系,进一步降低通关成本,减轻企业压力,为企业赢得更多发展空间。
2.大力优化人才环境。加快培养一支扎实的外向型企业管理队伍,加快培养具备较强涉外专业知识、良好外语水平、善开拓、会谈判、懂营销的涉外专业人员队伍,加快培养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熟悉国际市场、懂经营管理的企业家队伍。要抓住当前国际科技研发、生产服务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吸引各领域领军专业人士,落实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切实解决社会保障、科研配套资金等实际问题,鼓励和推广技术入股等技术要素分配机制,形成倾向于创新人才的收入分配体制,加大人才舆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提高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
3.切实优化法制环境。理顺外向型经济发展各项规定,保证经济运行环境逐步做到规范、透明、公正,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法制环境,当前特别要加强对专利制度和产权制度的保护,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打击非法盗版和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保障企业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法制化环境。
4.加大财源建设平台的支持力度。切实减税清费,落实科技投入抵免所得税等项税收优惠政策,设立科技创新奖励资金等办法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有序清理各级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完善金融体系,构建利于企业发展的融资机制,增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保障作用。
(五)积极提供对出口企业的政策支持
1.及时兑现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对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实行免税退税的办法,以及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的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目前我国政府已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外贸企业走出去,在征管工作重要将这些优惠政策及补贴落到实处,避免国外企业利用我国的优惠政策议价,保护出口企业。
2.运用政策手段规范知识产权审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了解研究国际规则及主要国家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及实践,加快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管理,在引进技术和出口产品的同时,进行知识产权的审查,防止上当受骗、低水平和重复引进。鼓励企业采取知识产权保护先行的国际通用做法,向产品输出国申请专利,保障“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3.加强国际税收协作,实时调整出口政策。面对国际贸易壁垒,政府部门可采取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等多措并举的方式积极应对,同时应组织多方面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提高制定国际标准的参与度,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1]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王世文.出口贸易环境优化与转型升级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钱宝荣.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思考[J].税务研究,2010,(6).
(责任编辑:灿亮)
F752.8
A
2095-1280(2014)06-0070-07
赵福增,男,山东省青岛市国家税务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