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视角下微建筑的景观价值

2014-03-14张成龙张文龙

黑龙江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茶道景观设计景观

张成龙,张文龙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130118)

1 微建筑的概念

“微建筑”(Micro-architecture)是位于狭隘空间中,更像艺术品的建筑。往往不含隔间,易于从整体角度切入设计,从草图到实物,不会出现严重的意外。微建筑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营造出来的建筑,这类建筑的共通之处就是能够以小搏大,创造出远超其规模所能表现的意趣和风格。

微建筑的“微”有两层含义。第一,建筑面积和建筑体量的小。第二,建筑设计和建筑工艺的精妙。

“微”是一种相对于“宏”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探讨微建筑不能在建筑面积和建筑体量的大小上过于纠结。建筑设计本身是关于“得”和“失”的悖论哲学,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矛盾,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功能和形式的矛盾,解决此矛盾的过程取决于此建筑本身对功能和形式两者的倾向,这种倾向决定了两者之一必然会有所损失,但这种损失是能够自圆其说,能够被接受的,这就形成了建筑设计的悖论。同样,微建筑也是相对而论,面积和体量的小或大是相对于别的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建筑而言的。

刺棘冠教堂(图1-1,1-2),是1980年由建筑师琼斯(E. FayJones)设计。教堂虽建造在森林中,却丝毫不显突兀,“荆棘”造型与青灰配色,使教堂清透明亮。另外,建筑师为保护周边环境,还特意控制建筑材料尺寸,仅两个工人就能搬运材料并穿越森林。教堂长18.25m,宽7.5m,高15m,和其他同类教堂建筑相比此建筑无疑是非常小巧、轻盈的。建筑师使用木材、玻璃和钢三种建筑材料,在狭小的空间中营造出结构精密的,能够与环境融合的,内部空间单纯的,类似于艺术品的建筑。

图1-1 刺棘冠教堂外观

图1-2 刺棘冠教堂内部空间

2 地域文化视角下微建筑的景观价值

2.1 微建筑与景观

景观的发展是从小众人群向大众人群发展,从唯美论向实用论发展,从单一审美作用向可持续、多用途、多物种发展的。景观在小农阶段仅仅被赋予少数人的意志,工匠仅仅作为实现少数人意志的工具出现,在此景观成为展现意志和给予情怀的,只能为小众服务的载体。在工业时代,景观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公园和绿地,服务对象从小众群体转向大众群体,开始作为为大众服务的工具出现。此时衡量景观的指标是数字性的,其是否能够为大众提供充分而合理的服务需要考量。在后工业时代,景观以可持续论为评估标准进行转变,其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自然界,数字性指标不再仅仅作为评估的标准,人的意志在此进一步削弱,开始强调资源的利用、再生和使用者的多样性。

中国城市景观处在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两种语序相互交叠的状态之中,衡量景观的主要标准仍然是城市绿化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但是公园和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混乱,城市景观又不能满足人的需求,丧失两者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可持续论和资源的利用与再生发生在城市绿化面积等数字指标之后,由于前者在城市中的功能已经产生混乱,所以以可持续论等为评估标准,产生的各种城市景观必然是矛盾的总体。中国城市景观主要矛盾包括:

第一,都市人口爆发式增长,流动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广大劳动者的游憩需求不能满足,室外活动空间极度缺乏。

第二,都市土地可利用资源不足,因此通过大幅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环境的途径或者通过郊区化来改善居民环境的道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

第三,经济投入有限,难以在都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维护工程中投入较高的资金。

第四,自然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第五,外来文化入侵,本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出现上述问题是必然的,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是现阶段中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先发展,后治理”这一理论留下的隐患。中国在向着后工业时代迈进,在景观设计方面需要用超前的理念解决现有的问题。分析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它们都在宏观层面的表现,如果要将其一次性解决,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在当代中国所不能支付的。因此,在解决上述矛盾时可以在小层面上分步解决,积少成多,从量变达到质变。

微建筑作为后现代主义景观的分支,现在正处在后工业化时代,其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与再生、保持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诸多设计理念作为衡量景观设计的标准,能够补充现阶段中国景观设计中的不足,在小层面缓解现阶段中国景观与城市的矛盾,并作为先行实践进行理论论证。

2.2 地域文化与景观的关系

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之一,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表现出来的风格可以充分展现出当地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文脉和民俗习惯。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而地域文化成为景观设计的内涵,具有内涵的景观设计是有灵魂的。

在中国,南方土地上“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的婉约景观与西部戈壁上“长河落日圆”的婉约景象是大不相同的,展示着不同地方的自然景观与人的性情。在世界范围内,处在不同文化圈内的地域更有着不同的景观表现,这些景观的表现都是根据原有的地貌、风景与当地人的信仰、风俗、文化等相互融合后所形成的一种表达风格,当地的原有景致不因人的意志做出重大的改变,人的意志融合于原有的风景意向之中。因此,地域文化与景观是不可分割的,景观是载体,地域文化是内涵。

2.3 地域文化视角下微建筑体现景观价值实例

微建筑作为地域景观载体是在其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评估下,能够维持或保留原有地貌、风景的前提下,融入当地特有文化因素,能够体现当地民俗、风情,表现当地特有景观的前提下产生的。日本建筑师藤森照信的作品强调运用自然素材、重视连结社区与人,其作品温暖、谦和,能够极大限度地触动现代人对于简单生活的渴望。藤森总在可能的情况下,邀请建筑物所在地居民加入建造过程,通过这种方法提醒人们思考建材工业化生产的影响,反映出他“手工艺复兴”的理念。藤森照信通过日本茶屋的营造表现出他的设计理念,他设计的“一夜亭”和“高过庵”都成功让人对茶屋这项“日本的最小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

建造于一片樱花林中的“茶室徹”(图2-1,2-2),是由一根树干从茶室地板贯穿至屋脊之上的,藤森采用手折铜皮浪板屋顶与黑色信乐烧炉座作为景观。由于他尽量避免现代性的材料出现,所以当他使用金属材料如铜,也会费心地将其外型尽量形塑出古朴的手感。在这样的高度下欣赏樱花如落雨缤纷,呈现出的是一种桃山时期无比艳丽浪漫的美感。其中也包含着日本的“茶道”文化。

图2-1 茶室徹远景

图2-2 茶室徹近景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日本本土,但吸收了中国的茶文化,且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和特有的内蕴。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16世纪末,千利休继承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和敬”这一观念,是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清寂”也做“静寂”,指审美上静寂、悠闲,在远离城市的奢华喧嚣中寻找僻静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成为很受人们欣赏美的意识。茶道之茶称为“侘茶”,“侘”有幽寂、闲寂的含义,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是禅”的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

“茶室徹”融合日本文化中的“茶道”精神,以其谦卑的姿态融于周边环境之中,简单、经济、实用,在景观表现中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3 结语

本研究论述了在地域文化视角下微建筑和景观的关系和意义,以及微建筑的价值所在。微建筑并非每个城市中的必需品,但是有它的存在能够丰富城市的面貌,联系起城市中破碎的文脉关系,打断全球化趋势下的“无地区化”现象,唤起地域归属感。微建筑的产生能够打破中国以城市绿化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作为衡量景观的现状,让人们真正融入到景观之中,体验景观中的文化价值,增进人与景观之间的交流。

[1]卢斯·斯拉维德.微建筑——Micro:verysmallbuildings[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2]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3]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7.

猜你喜欢

茶道景观设计景观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体验茶道魅力
景观别墅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茶道人生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