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益

2014-03-14杜云朋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本学科学情尝试

杜云朋

当前我校高中生在学习上总体呈现出学习基础差,不会思考,学习努力程度差,缺少明确的目标,责任意识缺失等现象。学生的这些表现,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具体的感受,越是高考学科教师,感受就越强烈。仔细分析,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对学情缺少具体把握,没有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课堂上讲得太多,学生被动接受得太多,导致教师的教很大程度上成了无用功。

基于这样的现实,为逐步解决教学质量的高追求和教与学的低转化率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我们从整体上改进传统的以讲授性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结合本学科特点逐步尝试“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关注教师自身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逐步推进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变,推动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的转变,实现教与学的高转化率。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先讲后练。我们倡导的新模式中的“导”是引导,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建立在具体学情的基础上的。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学情的调查意识,抓准起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面对一项新的学习内容时,教师要了解清楚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哪些困惑是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厘清之后,教师的“导”对学生的学习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导”的时机不外乎五种情况:学生的学习缺乏兴趣之时;学生的思维、思路偏离之时;学生的理解肤浅之时;学生的困惑不解之时;学生解题失误之时。

很多教师质疑:讲授性语言真的就没有必要吗?不讲,学生能会吗?但是,我们讲了,学生就真的会了吗?课堂新结构中,不是强制老师们不讲课,是在目前讲得比较多的前提下,尽可能少讲一点,努力转换一下课堂教学语言方式,将讲授转化为点拨。

教师课堂操作结构方式的转变,必然会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成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观念的转变,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获取——这是我们尝试新课堂模式的根本目的所在。关于学生的“学”与“练”,由于学科不同,操练的方式也会呈现出具体的差异,需要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合理设计安排,但是基本原则是明确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明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分享”的学习方式。这一原则需要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逐步转化为科学规范的课堂具体操作。

我们新结构的课堂基本形态,应该是学生的学科学习实践活动。比如语文学科,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在课堂上说、在课堂上读、在课堂上写。教师自身要努力实现课堂角色的转变,由知识讲授者尽快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课堂上要努力强化学生学习活动的外显性和可操作性。

当然,任何一种新的尝试,都会遇到阻力。我们教师除了自身需要努力尝试、逐步适应之外,必然还会在其他方面面临重重困难,首先是学生自己不会学、学不会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对学生的“学”提出具体要求,逐步指导、耐心引导。学生也需要一个接受、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比较艰难的,需要教师具有充分的耐心、科学方法和适度的逼迫。为促成学生学习的根本转变,需要我们的教师讲方法、有耐心。

我们全体高中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课堂结构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学习与研究、研讨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勇于尝试,防止机械照搬、僵化套用。

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结构转变的新尝试,将“学、 导、练”课堂结构方式逐步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不同学科、不同层面的研究课、亮相课、展示课加以稳步推进。出台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与效果,关注教师对具体学情的把握意识和能力,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推进过程和目标达成等,通过评价推进新结构的落实。加强教研整体推进,将对新结构的研究、尝试作为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研组整体研究的主题和重心,充分发挥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的学术领导职能,在研究中认识,在认知中深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各学科需要在学校倡导的“学、导、练”整体框架下,努力探索,积极推进,不断尝试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具体操作模式,逐步固化、统一。

编辑 吴君

猜你喜欢

本学科学情尝试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2008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述评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