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政策探微

2014-03-14彭鹤立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少数民族干部

彭鹤立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政策一直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从制度制定到层层落实,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都得到高度重视,被视为事关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巩固的大事。伴随着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政策从形成、发展到逐渐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道路,我国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选拔也经历了从以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为主到注重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为主的发展变迁,进入21世纪之后,更注重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即少数民族精英人才。因此,对我国不同时期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政策做一下梳理,探索其中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对今后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将起到重要作用,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将发挥重要影响。

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已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坚持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抓好民族院校的培养教育,办好各种形式的民族班、培训班和坚持少数民族干部的挂职锻炼等是我国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政策上积累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着对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不够、缺乏系统性,民族中学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体系中应有的重要地位缺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变化、调整。

我国实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政策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坚持从民族地区实际和少数民族特点出发,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取得了重要成绩,积累了很多弥足珍贵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宏观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一直以来,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首要条件,做好我国民族工作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同样如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是尤为重要的经验财富。

2.微观上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情况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历来是我党做好各项工作的一项重要“法宝”。在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上也不例外。我国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目的,就是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那么相应的,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人才的具体政策措施虽有不同,但均符合不同历史阶段民族工作的需要。如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民族工作的形势是需要大批政治干部,因而当时少数民族人才就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人才为辅。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需求,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转向了为民族地区培养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等。

3.具体操作上必须抓好民族院校的培养教育,办好各种形式的民族班、培训班和少数民族干部的挂职锻炼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院校对于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教育,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举措,主要有:恢复和增设少数民族院校,将其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基地,全国恢复或重建了12所民族院校;通过普通高等院校开办民族班培训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少数民族人才,全国许多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都办有民族班;通过党校和干部学校培训少数民族人才,如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新疆班和西藏班,专门为西藏和新疆这两个自治区培训少数民族人才,民族地区的各级党校也纷纷建立起来;通过挂职锻炼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从1990年开始,本着“学有所用、对口安排”的原则,我国每年挂职锻炼的少数民族干部规模维持在30万人左右。

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思路。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继续坚持和贯彻,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政策的不足以及对策建议

虽然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落实,少数民族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不足,这些不足需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予以完善,以增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一是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不够,培养上缺乏系统性。

当前,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理论学科层面系统探讨少数民族人才教育、培养规律、模式的理论文章不多,对少数民族人才接受教育、培养的最佳时间、方式、少数民族的心理特点、学习倾向、教育需求等方面的理论探究尚不充分。这使得少数民族人才在培养实践中缺乏系统性,大多是依靠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从眼前所需“就地取材”、突击培养,加之国家缺少一个统一管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相关部门,也就缺乏持续深入的探索、实施、监督及评价,缺乏对于少数民族人才从小到大有针对性的系统培养,这直接导致少数民族人才队伍数量不足、人才资源开发难度大。如每年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总量仍偏少,这势必影响到少数民族人才的涌现。

这一不足的客观存在,需要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应对。宏观上,应建立一个统一管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部门,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细分其不同需求,进而有层次、有区别地提出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培养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这个部门应起到良好的牵头作用,能够有效协调各级组织、统战、民委、人事、教育、财政等部门,保证各项措施的有效贯彻和落实。微观上,则应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措施,鼓励、引导和支持人们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展开有针对性的深入而细致的研究,系统摸索个中规律,以期对培养政策和培养方式起到应有的阐发和指导作用。

二是需要加大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结构的改变、调整,进一步增加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在少数民族人才队伍中的比例。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总量有较大增加,但多集中于教育、文艺和医疗卫生领域,高科技和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依然偏低。因此,需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人才结构的调整力度,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入手,使其学科和专业设置直接与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并加大硕士、博士等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力度。

三是民族中学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体系中应有的重要地位缺失。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2009年9月)中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中,明确提到了国家对于民族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就提出要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此,国家专门创办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民族院校。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等10所民族学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又陆续创办了湖北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民族学院大部分改扩建成民族大学,办学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所民族普通高等院校。此外,国家还先后开办了许多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干部学校,并在普通高校举办民族班,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而对于民族中学的整体发展状况却没有太多描述,只是对新疆班和西藏班有些许描述。也就是说,在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民族中学应有的重要地位是缺失的。

这一不足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民族中学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角度来说,进入高等民族院校的民族学生基本已成年,对于世界、人生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看法,在这一时期再进行民族干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难度相对较大;要纠正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发展的思想意识相对困难。而一个刚刚进入中学的民族少年,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没形成,这个时候如果对其进行大民族团结观、发展观等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相对容易,也为其进入大学后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与素质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日益迅速,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青少年的成长也明显表现出“早熟”的状态,思想意识的形成日益早期化、少年化。因此,在我们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政策中,应遵循青少年的成长变化规律,从中学时期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应该说,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制度建设、模式探索、具体实施上,都值得我们下功夫去做。

编辑 吴君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少数民族干部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人才队伍建设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