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4-03-14田冬秀
田冬秀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关于创造性的培养极为重要,而在儿童创造性培养的现状中,还存在着以技能为单一培养目标的学习,极大地滞延了儿童的创造性。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通过故事教学、通感教学改变教学方式,最终对学生创作性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讲故事”与儿童创造性的培养
方法一:改编方式,搭建故事平台。
成为故事的编辑者对于没有讲过故事的学生来说是个难题,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不妨采用改编的方式,降低创作门槛,让学生借助已有的故事平台,通过或情节、或主人公、或背景等的局部改编来进行创选。比如《大树的故事》一课中有一幅图:大树的下面,一群小蚂蚁正在保护自己的家园。我给了学生三个改编方向:小蚂蚁还可以在大树下做什么?大树下还可以有谁?可以让大树变得更美丽吗?在我的引导下,有的学生将这幅图改成大树下的蚂蚁联欢会;有的学生把它改成了大树下的运输队,各有分工,还有吊车、卡车的加入,忙的不亦乐乎。
方法二:身边入手,启发故事情境。
从身边的事与人入手,极易唤起学生的共鸣。我曾经教过一个叫小男的孩子,他是一个会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一条线是否够直、一个圆是否画标准的孩子。他可以将细节画得很精细,但总是不会创作。于是,我决定就从细节入手,教他学会讲故事。
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小男和妈妈的感情很深,每次聊起妈妈都会滔滔不绝,关于妈妈的信息要远比其他信息深刻和丰富。所以,我决定通过生活中小男最熟识、印象最为深刻的人入手。
“今天我们讲个小昆虫奇妙旅行的故事好吗?”我说道。
“怎么讲啊?”小男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什么小昆虫是你和妈妈都喜欢的呢?”
“七星瓢虫。”小男脱口而出。
“那好,我们就把你、妈妈和七星瓢虫都画在画面上好吗?”
“好。”小男马上动手画了起来。可不一会儿,他就发现如果把自己和妈妈都完整地画在画面里,小昆虫就已经小的看不见了。
“帮他想一想,怎样让他们都清楚地出现在画面上呢?”我启发旁边同学。
“可以让昆虫爬到他们的手上。”这个想法一提出马上得到小男的赞同。
于是,我引导他:“你想不想让可爱的小昆虫也爬到妈妈手上,仔细想想妈妈的手是什么样?想让妈妈的手和你的手拉起来吗?”小男听了我的话十分兴奋,马上填画了起来。他边画边不断地冥想妈妈手的样子,还把自己的小手放在妈妈的手上面,一同捧着那只小昆虫,背景是妈妈精心缝制的碎花桌布……这次创作就在小男甜美的回忆和快乐的创作中完成了。
2.“通感”迁移与儿童创造性的培养
何为“通感”?“通感”一词给予最早命名并进行系统论述的是钱钟书。他在发表于《文学评论》的《通感》一文中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由味觉而来的“通感”创作。《色彩的色相》一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程,如果单纯地复习和学习新知,将会使思维活动变成单纯回顾与记忆。在这节课中,我运用了“通感”迁移,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
我分别出示了代表《甜》《酸》《苦》《辣》的四幅图,让学生进行分辨。《辣》的那副图,在深浅不同的红色中夹杂有少许的绿色和黑色,但总体都是红红火火的感觉,绿色就像点缀在其中的小青椒;和它相比《甜》的那副图里,虽然也用到了红色,但在这幅作品里却只是点缀,粉色和间或的黄色、橘黄色成为主要颜色,它的色彩感觉更多的取向于浓浓的、淡淡的不同的甜的滋味;《苦》的色彩作品最到位,让人联想到妈妈烤焦的或炒糊了的菜肴;《酸》的表现也很明显,就像咬到青苹果、柠檬满嘴的酸涩。
这时,我提出了今天的创作主题:请用色彩构成的方式表现《喜》《怒》《哀》《乐》。一个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较为困难的创作就这样水到渠成般地实现了。有的学生用深浅不同的粉红色变化表示《乐》;也有学生用五彩的色彩表示《乐》;有的学生用紫色、黑色、棕色表示《哀》;也有学生用蓝色、紫色表示《哀》。所以,创作并不困难,只是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创造性发展的方向与启示而已。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