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栽培方式连作晚稻宁81的茎蘖成穗规律

2014-03-14陈少杰秦叶波郭焕茹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叶位机插成穗率

陈少杰,秦叶波,郭焕茹

(1.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浙江宁波 315012;2.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

不同栽培方式连作晚稻宁81的茎蘖成穗规律

陈少杰1,秦叶波2,郭焕茹1

(1.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浙江宁波 315012;2.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

通过对抛秧、手插与机插栽培的连作晚稻分蘖成穗规律研究,发现3种栽培方式的分蘖成穗均以第5、第6和第7叶位产生的分蘖为主;3种栽培方式的平均分蘖成穗率分别为70.83%,74.10%和73.17%,平均每穗总粒数分别为115.0,118.0和119.4粒,对产量贡献率分别为45.9%,49.0%和49.4%。说明连作晚稻3种栽培方式除手插移栽的叶龄较大、分蘖利用节位相对较高外,另2种栽培方式分蘖成穗率和对产量贡献率非常接近。

连作晚稻;栽培方式;分蘖成穗;宁81

近年来,宁波市水稻机插栽培技术推广十分迅速,机插比例逐年提高[1]。为给机插连作晚稻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对宁波市连作晚稻主栽品种宁81机插、抛秧与手插栽培的分蘖发生和成穗规律进行研究。宁81属中熟晚粳稻,生育期适中,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丰产性好,茎秆粗壮,后期青秆黄熟,转色好,适宜在浙江省粳稻区作连作晚稻种植[2]。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处理设计

试验于2011年在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蔡郎桥村试验基地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宁81。为大区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抛秧、机插与手插3种栽培方式,不设重复。

1.2 试验经过

播种前1 d做好秧板,净秧板施复合肥50 g· m-2,然后再平耥一遍。秧苗2叶1心时每667 m2秧田施尿素4 kg或每盘秧施尿素2 g。移栽前3 d施起身肥,用量同前。7月11日上午播种。大田667 m2用种量为盐水选种后经药剂浸种处理而未催芽的种子4 kg。抛秧播90盘,机插播33盘,每盘均播120 g种子,手插播50 m2净秧板。抛秧、机插播后覆盖遮阳网,1叶1心时揭去遮阳网。秧苗1叶1心期(播后5~6 d)各处理均用100 mg· kg-1多效唑喷苗。

大田667 m2施基肥碳酸氢铵23 kg、过磷酸钙15 kg;分蘖肥尿素17 kg、氯化钾5 kg;穗肥尿素3 kg、氯化钾5 kg。

1.3 观察记载

机插和手插在大田内定点10丛考查分蘖动态,抛秧在大田内用0.11 m2的铁圈任意套取3圈。对定点内秧苗的新生叶和分蘖进行挂牌,观察记载出叶、分蘖动态和成穗情况,11月22日对挂牌的稻穗考查经济性状,12月12收割。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叶

从表1看出,手插处理的总叶数最多,抛秧的其次,机插的最少,但都超过14叶。移栽大田后,机插的叶片增加最多,为8.9叶;抛秧的其次,为8.6叶;手插的最少,为8.1叶。在同一时间,手插的叶龄最大,抛秧的其次,机插的最小。8月19日前,3种栽培方式的出叶速度接近,后期,手插的出叶速度减慢。

2.2 分蘖

从表2看出,抛秧处理的分蘖数量明显多于手插和机插,分蘖速度也明显较快。手插和机插的分蘖动态比较接近,只是到达高峰苗的时间不同,抛秧和机插的处理在8月24日到达高峰苗,手插的要晚5 d左右。手插的茎蘖成穗率最高,为72.1%,分别比抛秧和机插的高9.2和1.7个百分点。机插秧分蘖曲线比较平缓,分蘖高峰期出现较迟,苗峰较低,且下降缓慢;抛秧的分蘖高峰期出现较早,苗峰较高,但苗峰下降较快;手插的高峰苗出现虽早,但苗峰比抛秧的低,下降速度比机插秧的快。连作晚稻机插秧的这种分蘖特性,决定了可以重施分蘖肥,以足蘖保足穗,足穗保产量。

表1 连作晚稻宁81不同栽培方式的出叶情况

表2 连作晚稻宁81不同栽培方式的分蘖动态

2.3 成穗

从表3可以看出,抛秧处理从第4叶至第8叶位都能产生分蘖,其中第4,第5和第6叶位分蘖发生率最高,为100%。第5叶位产生的分蘖成穗率最高,为80%,第8叶位产生的分蘖成穗率最低,为60%。每穗总粒数为95.8~123.4粒,实粒数为66.5~109.8粒,结实率为69.5%~90.3%。第4、第5和第6叶位蘖对产量贡献率较大,分别为16.3%,19.7%和15.9%,第8叶位蘖对产量贡献最小,仅为4.5%。

手插连作晚稻第5和第6叶位分蘖发生率最高,都为90%。第6叶位产生的分蘖成穗率最高,为88.9%,第4叶位产生的分蘖成穗率最低,只有60%。第5、第6叶位分蘖成穗的穗形较大,对产量贡献率也较高,分别为18.1%和20.4%。第4和第8叶位分蘖成穗的穗形较小,对产量贡献率也较小,分别为6.8%和2.6%。

机插连作晚稻第6和第7叶位分蘖发生率最高,都为90%。第5和第6叶位产生的分蘖成穗率最高,分别为75%和77.8%,第8叶位产生的分蘖成穗率最低,仅为50%。第5叶位分蘖成穗的每穗总粒和实粒都最高,为127.9粒和118.3粒,但对产量贡献不是最高,为16.9%,原因是5叶位的分蘖发生率较低。第8叶位分蘖成穗的穗形最小,对产量贡献率也最小,仅为5.7%。第5和第6叶位分蘖对产量贡献率较高,分别为16.9%和18.5%。

表3 连作晚稻宁81不同栽培方式的茎蘖成穗及对产量的贡献

3 小结与讨论

连作晚稻抛秧、手插、机插3种栽培方式,均以利用5,6,7等3个叶位产生的分蘖为主;3种栽培方式平均分蘖成穗率分别为70.83%,74.10%和73.17%,平均每穗总粒数分别为115.0,118.0和119.4粒,对产量贡献率分别为45.9%,49.0%和49.4%,机插栽培分蘖穗穗形较大,对产量的贡献相对较高。试验说明连作晚稻3种栽培方式除手插移栽的叶龄较大、分蘖利用节位相对较高外,另2种栽培方式分蘖成穗率和对产量贡献率非常接近。

[1] 刘开贤,邬晓君,阮利明,等.机插连作晚稻播种期及秧龄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1(4):833-834.

[2] 陈国,叶朝辉,金林灿,等.晚粳稻新品种宁81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8,14(6):45-46.

(责任编辑:张才德)

S 511

A

0528-9017(2014)09-1347-02

2014-07-12

陈少杰(1979-),男,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E-mail:supersjc2@aliyun.com。

文献著录格式:陈少杰,秦叶波,郭焕茹.不同栽培方式连作晚稻宁81的茎蘖成穗规律[J].浙江农业科学,2014(9):1347-1348,1351.

猜你喜欢

叶位机插成穗率
干旱胁迫下辣椒幼苗光合与荧光参数测定的最佳叶片
不同叶位桑叶茶的营养活性成分分析
粤桑11号不同叶位加工桑叶乌龙茶的研究
水稻应用生物碳硅肥效果研究
播种量对机直播水稻分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南粳51不同机插密度试验初报
绿先机复混肥对直播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潭两优83在湘北的种植表现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华粳6号水稻密度与肥料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