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与推进——基于文化旅游的视角

2014-03-14杨勇张军

科学中国人 2014年2期
关键词:旅游业民族旅游

杨勇,张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6)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文化底蕴厚重,是发展旅游业的优秀目的地。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对旅游业的认识水平较高和中国旅游业发展较早的区域之一。国家的重视、旅游先发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使得民族地区在中国的旅游开发中处于领先地位。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支撑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制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与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极不相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21世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结合西部民族区旅游业发展实际,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来解读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概述

(一)西部丰富旅游资源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地位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陕西、甘肃、青海、西藏、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1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占全面的71.4%。[1]旅游资源总量占全国总数的1/3左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多达11处,占全国总数的28%。[2]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许多国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景观吸引力强,文化多样性。如:延安、秦始皇兵马俑、布达拉宫、莫高窟、黄果树、九寨沟、西双版纳、凤凰古城、西江千户苗寨等,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创造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旅游产业与文化生态产业结合互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创造天然条件,使旅游资源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

(二)发展旅游业有助于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

西部地区有宽广的森林、草海、沙漠、戈壁滩等自然生态景观,保存完美秀丽、风光旖旎,但这些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未被外人知晓与接受,没有发挥资源优势带动产业发展作用。为了使这些自然生态成为旅游吸引物统筹发展,积极发展旅游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抓好生态系统建设,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吸引旅游者去观光、度假、休闲、体验与旅游,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并在旅游环境承载力基础上,保持旅游与自然、文化、生态、环境相协调,和谐发展,走低碳旅游发展道路,以便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避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把生态旅游运作成有生命力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多样化,增强旅游市场需求,保持自然旅游资源良好的市场竟争力和影响力,吸引国内外游客。

(三)发展旅游业有助于保护民族文化整体性开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3]从当今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分析,许多旅游专家和学者都支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整体开发文化产品,以替代大规模的旅游,因为“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通过旅游促进文化繁荣发展,这样对西部民族地区资源破坏性较小、在保护中挖掘潜力,避免大规模建设与破坏,保存民族原真性、文化传统性、景观自然性、建筑古风性,才能产生文化旅游产业竟争力与市场带动功能,拓展发展空间,壮大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并通过旅游产业分析、规划布局、落地实施、市场运作,丰富文化产品,如传统古建筑、壁画、溶洞、宗教文化、民族节庆、歌舞艺术、服饰、银饰、雕刻等,进一步提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丰度,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变得更有品位,吸引游客去体验和探索自己不熟悉的其它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文化历史、文化景观等,提高旅游消费指数,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

(四)发展旅游业有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

按照中央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全面可持续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4]加大和重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阐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共同召开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将旅游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当地居民当前的需要,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学的需要”。[5]为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具体运用,积极保护旅游资源,科学适度开发,综合统筹发展,提高可持续利用水平,营造良好旅游环境,使旅游业促进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共同协调发展。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旅游业关联度高、聚集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多的无烟产业。而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处于边远地带,人民受高层次教育程度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保守传统封建观念、经济发展滞后,再加上旅游交通、旅行社、饭店、基础配套设施等跟不上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保护、开发、传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效益没有充分显现,人民参与发展旅游业的积极创造性不强,掌握发展机遇和驾驭旅游市场的眼光和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等障碍因素,影响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整体认识不足,规划理念不新

西部民族地区保护开发文化旅游产业认识不足,各自为政,综合协调发展步调不统一,区域旅游发展合作力度不够,发展不平衡,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旅游业积极主动创造性不高,旅游文化品位彰显不够;特别是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缺乏总体认识,规划没有前瞻性,定位不高,形象主题不突出,品牌塑造树立不好;再加上旅游业是新兴产业,人民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封建、落后、传统,接受新知识新文化还不适应,致使观念更新转变不快,接受新思想新思维缺乏创新,优势旅游资源没有形成特色产品,吸引旅游者眼球不强,影响面范围狭窄,对运用旅游资源和驾驭旅游市场的机遇把握不准,市场竟争力弱,致使旅游增长方式、速度、质量、效益发展缓慢,群众收入增长水平较低,贫困落后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二)产品组合品位不高,挖掘不深,特色缺乏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覆盖范围广,种类全,品种多,品味高,特别是优势资源特色较多,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经济与政治文化、精神与社会文化、生态与环境文化等,即有人文、生态、自然、景观,又有潜在的旅游资源,民族元素营养较高、符号音素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多样,但是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资源产品组合,产品质量不高,发展种类单一;全方位多角度去深入挖掘和整理,打造多功能多元旅游文化产品,形成较高价值民族文化产品,满足游客购物多样化需求;再加上没有很好制定文化保护措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保护与开发,发挥集体智慧创新能力,形成高品位旅游文化产品,最终导致民族文化生态产品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缺乏,民族文化资源竟争力优势没有充分凸显,吸引力丰度不够。

(三)项目科学性不强,环境意识淡薄,政策机制不健全

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开发资金不足,旅游交通、博物馆、文化创意园等软硬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在开发与建设文化旅游产业过程中,主要靠项目支称,带动产业综合发展,优化结构产业转型升级,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等,但是没有进行科学合理规划,项目投资规模、选址、设计、市场定位、产品运营、管理等没有充分调查市场,衡量发展空间,大小项目一块上,项目科学性不强,迫使有些旅游资源遭到人为性和建设性破坏;甚至有些地方政府管理者增强保护资源环境意识淡薄,为了完成税收、创造政绩、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不顾及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利益,生产污水和废物乱排放,造成污染环境较大,旅游环境资源破坏,影响旅游产业发展;再加上没有及时出台良好政策保障机制,提供发展平台,致使政策跟不上,旅游产业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健全,保持低碳旅游和可持续旅游发展受到制约,形不成全民齐抓共管格局,共同维护旅游环境。

(四)旅游管理人才队伍缺乏,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起步晚,旅游吸引人才力度不强,旅游管理水平、质量、服务、安全、秩序等管理不到位,机制不灵活,特别是旅游管理人才机制不健全,吸纳旅游专业型人才馈乏,缺少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懂业务的旅游队伍,致使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体制机制没有理顺,缺乏凝聚人才制度;再加上旅游专业培训力度不够,提升学习机会较少,旅游人才经济、政治待遇得不到解决,挫伤旅游人才队伍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不了团队合作创造精神,认真精心谋划,集智献策,打造旅游精品,做大做强做活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

(五)旅游品牌形象宣传营销不大,吸引影响力不够

西部民族地区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重视大环境下,加大力度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秉承悠久历史文化、浓郁民族风情、天然生态环境优势资源,打造了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景点,使有些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但随着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势需要,有些地区没有加大力度进行宣传促销,提升旅游形象,导致形象主题定位不准确,营销宣传渠道单一,影响力范围较小,层面水平较低,适应不了新形势新发展需要;甚至有些地区观念保守,怕宣传营销花费资金较大,认为有优势资源就有吸引力,放着优势旅游资源搁置,没有充分认识信息社会旅游宣传营销重要性,没有很好地进行旅游品牌塑造,发挥不了品牌带动效益功能,吸引客源。有些党政领导干部考虑问题方式方法路径简单,观念更新落后,对旅游营销宣传认识不足,没有从大旅游、大市场、大观念的高度去打造精品旅游,导致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下降现象,影响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互动发展。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推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6]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包括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由政治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7]按照“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8]说明党和国家高度注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发展,推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社会环境融为一体,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避免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传统风俗和社会生活方式破坏,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满足人类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提升理念,规划先行,科学定位。

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党政领导要提升理念,高度重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旅游层次与水平,依据各省旅游发展状况,结合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根据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认真分析文化旅游发展态势,科学制定各省“十二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省际间区域合作战略规划与策划,各项规划实施与开发,要聘请国内外有资质高水平专业队伍进行超前规划,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确保各项规划相互衔接梯层结构发展,符合西部各省地区特色,不能照搬别的地方模式,体现各地优势旅游资源、文化产品、民族特色,并在空间布局、功能结构、时间发展、进程设计、文化环境、保护措施等站的角度高、理念新,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民族化、生态化,适应未来文化旅游产业长远市场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发展战略、定位、举措、思路,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实施。

(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加强保护力度,提出保障措施

西部民族地区要精心谋划,加大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红色旅游等特色产品,系统发展文化亮点,提升价值,把一些景点或产品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增强旅游目的地吸引度;在景区景点保护开发过程中,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因地制宜,考虑长远,创新手段,既注重眼前利益又考虑后续利益,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建设整套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体系,保持各地独特的民族文化不被同化,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拯救文化失传,如文化奖励机制、非物传承奖励创新奖项等,培养群众保护文化和旅游环境,并且各省(市、自治区)政府要从旅游专项发展基金拿出经费进行文化保护,维修民族地区各类古建筑文物,传承民间歌舞艺术,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丰富多元文化产品,积极搞好生态植被、文化展演、民族节事旅游等,加大保护宣传力度,提升民众素质,使文化旅游产业整合发挥好。

(三)加大资金建设力度,增强项目环保意识,创新机制

西部民族地区政府要拓宽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各项建设资金,加大引进外商投资力度,调动民间资本投入,增强资金投入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县城、村镇建设水平,强化服务功能,提供更加满意的人性化服务,提升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形象;积极搞好政策平台提供,健立健全体制,创新机制,从政策、法律、经济、资金、技术等进行配置与提供保障;认真筛选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建立项目信息库,精心优化,科学论证,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到位,在符合地方民族建筑文化的前提下组织项目落地实施,打造成精品项目工程,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并营造和培养广大群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低碳旅游环保理念,维护旅游环境,打造低碳旅游产品,引导旅游者节能减排、绿色消费,保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旅游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西部民族地区受地理位置、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原因,旅游专业化人才队伍相对缺乏,党委政府要积极培养和大胆引进旅游管理、规划、设计、服务等综合型旅游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能力、会办事的旅游从业队伍,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全方位多渠道使用人才,加强区域间人才输送交流培养,相互借鉴经验;并抓好各地高校职院旅游人才培养,甚至输送一些旅游人才到发达地区学习新知识,丰富理论与实践能力,增强经营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整个旅游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拓展思维,转变发展理念,研究分析旅游市场,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能力;多压重担,负起责任,搞好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提供发展平台,不拘一格用人才,解决政治、经济待遇,提高旅游队伍工作积极主动性,安心为民族地区发展奉献智慧与力量。

(五)树立大旅游大市场观念,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用盘存盘活好资源优势,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从国际国内两个环境着手,树立大旅游大市场战略眼光,发挥自身资源特色优势,突出形象主题,创立品牌,有针对性地到客源地进行宣传促销,提升影响,强化旅游品牌,全力打造旅游地形象,增强吸引力,带动经济效益,把整个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活做强,解决高、中、低三个端口客源市场的流入流出;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与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强势媒体联合宣传营销,加强区域合作,大力展示西部各地旅游吸引物;通过举办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事旅游活动宣传,甚至创造争取国内国际重大会议、论坛、文化旅游节、项目等到西部民族地区举办和实施,增强旅游地形象知名度,解决劳动人员就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

四、结论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升理念,科学规划,采取措施,深度挖掘、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保护优势资源,增强环保意识,维护旅游环境,加强旅游队伍管理,打造特色产品,提升文化内涵,塑造旅游形象,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强化品牌,发挥民族文化核心竟争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解决劳动人员就业,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走特色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

[1][2]魏小安.新时期中国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7.240页,241页.

[3]《中共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5]吴必虎.城市旅游规划研究与实施评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2.212页.

[7]王德刚.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9.543页.

[8]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9]贾银忠.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2.

[10]谢芳,张艳玲.旅游生态与环境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

猜你喜欢

旅游业民族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新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实证分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