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怀善政说李璲

2014-03-14关冠明

西江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高州梧州知府

关冠明

民怀善政说李璲

关冠明

李璲(1830—1899年),号庸庵、宫山,出生于道光十年(1830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李百龄进士的第三子。

李璲自幼聪敏,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应童子试名列第一,后中清咸丰辛亥、乙卯两科解元,33岁考取功名,中清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进士。李璲曾在刑部主事,后升为刑部郎中,光绪期间曾任陕西道监察御史等,光绪十九年(1893年)辞官回乡。任职期间,李璲政绩政声卓异,为表彰其政绩,光绪帝下旨嘉奖,赏二品顶戴。离任时百姓献匾“民怀善政” 称颂。

晚年,李璲以中庸之道治身,崇尚佛教,考究典籍,有著作《金刚经精义》传世。

学富五车 中“小三元”

李璲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自幼随父读书,天资聪敏,读书能过目成诵。他的青少年时期,跟随为官的父亲李百龄在贵州、山西、天津、广东等地居住,游览了许多名山秀水,阅历不断丰富,他在诗中写道:“十年五万里,况是侍亲游”。

二十岁左右,李璲已通经博史,工诗赋文词。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回梧应童子试排名首位,此后两年,先后应县试、府试和院考均获第一,称之为中了“小三元” 。清咸丰六年(1856年),其获“解元” 。

受进士父亲李百龄的传授,加上自身的刻苦学习,以及拥有良好的学习、游历环境,李璲很快便学富五车了。

报效祖国 走上仕途

李璲所处的时代,是清朝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多变时期。

金田起义的枪炮声惊动了朝廷,也打破了梧州的平静和安然。起义军的主要人物大部分是广东、广西人,而当时“两广”的主要通道是西江的水道。因此,有关起义军的活动船只和交通信号艇在西江河上穿梭往来。李璲所在的长洲岛,是两广的咽喉之地,是过往广东、广西船只的必经之所。李璲发现,停泊长洲尾的外来船只多了,船上的人员也似乎陌生了,后来才知道是金田起义之缘故。

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璲上京参加了癸亥科的进士考试。他早就听父亲描述过考场和考试的情形,进得考场,没有陌生之感,更无惊慌失措之状。接到试卷,他信手答题,如有神助,最终考取了进士。

1863年底,李璲获得了任职的机会,先是出任刑部主事,不久又升为刑部郎中,奉派秋审(复审各省死刑案件),他用法公平宽厚,受到本部尚书、侍郎等堂官的倚重。

清朝的刑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其涉及的职责范围比现在的司法部还要大些。刑部主事就是一个司法部內的六品官职。

对于为官之道、为人之理和在官场上的应对往来,李璲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之下,未入仕而先熟悉了。所以,一上任,对于工作之事和与同事交往、日常应酬等,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由于他工作出色,上司对他也另眼相看,认为这南方的“后生仔” 精明、勤快,是可造之材,于是,很快就提拔李璲为刑部郎中。

1881年,李璲调离了他任职达18年的刑部,到陕西任陕西道监察御史。李璲任职时洞察事理,敢于直言。后历任福建道监察御史、京畿道御史、江南道监察御史、稽查户部工部事等。光绪九年获京察一等。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188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朝廷考虑到李璲是广西人,调他到与广西交界的广东高州任知府。清代的高州府,管辖的面积和范围比较大。

到高州任职,李璲可谓得心应手。高州的民俗、生活习惯和语言都与李璲家乡梧州基本相似,他很是适应,加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他在位的三年中,人民安居乐业,他也做了一任太平知府。

由于高州地处比较边远,山高林密,又处两省交界之地,土匪常出没抢劫百姓粮食财物,骚扰平民。李璲下拨专门的剿匪经费,要求各县加大剿匪力度,对在剿匪中表现突出的给予重奖和提拔,有力地打击了土匪的气焰。

1887年,李璲调任惠州知府。

惠州,位于广东的东南部。李璲当时所任的惠州知府,管辖着博罗等10个县。在惠州,他经常深入各县了解民情,鼓励各县兴办各种学堂。对惠州各处的历史文物和遗迹,他要求一定要善加保护,并以这些文物的厚重历史为教材,鼓励民众、训导民风。李璲还减免赋税,促进生产,让民众休养生息。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李璲调任广州知府。

广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广东、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14个县,各县都称“肥缺”。各县知县闻新知府上任,都按惯例赠送公款上万两银子,李璲一一推却。广州城隍庙司祝每年上交万两银子,李璲把其中的一半拨给山东赈灾,其余部分送羊城书院添置书籍。

李璲处于广州这个富庶之地,能够以廉洁著称,实属难能可贵。吏部考核时,给他“卓异”( 才能出众)的评语,提升为道员的级别,有缺即补,两广总督李瀚章也向朝廷推荐。为表彰其政绩,光绪帝下旨嘉奖,赏二品顶戴,并给以一品封典,诰授荣禄大夫,妻封一品夫人。

光绪十九年(1893年)李璲称病辞官回到家乡。离任之日,广州士民手拉着轿杠挽留他,百姓献上刻着“民怀善政”匾额称颂。

远离官场 心系百姓

李璲辞去广州知府的官职后,带着家眷回到了家乡梧州。

回到梧州,他不因曾做过广州知府等官而趾高气扬,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过着极为普通的生活。

光绪十四年,梧州城內发生了一场大火。这次大火损失惨重,惊动了朝廷。李璲的家在这次火灾中未受到殃及,但他作为梧州的元老,虽不在官场,却心系百姓,带头并动员梧州的商贾绅士、官员百姓参加赈灾,安抚受灾的灾民。李璲还督促梧州知府对受灾市民进行安置,并尽快制定重建大火损毁房屋的计划和措施,恢复市民正常生活和秩序。

李璲回乡后为凤台书院掌教,并在北山植松树千株。他晚年好佛,经常杜门谢客,潜心研究佛经,以中庸之道治身,考究典籍,著作《易诗经解》(已佚)、《白鹤山房诗抄》(8卷,今存5卷)和《金刚经精义》(1卷)传世。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七月,年将七十的李璲,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无疾而终。

责任编辑:傅燕兰

猜你喜欢

高州梧州知府
高州荔枝推出定制销售模式
中共梧州城工委
一城一舰 心心相印
宜宾高州季秋印象二首
济公传
“三色旅游品牌”对高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我的家乡最美之梧州
远处识人
远处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