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商榷
2014-03-14陈红莲
陈红莲
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疏通文章大意时,一般是以课本上的注释为主要依据的。笔者也是如此,但在苏教版必修一《始得西山宴游记》备课过程中,查阅到课本第87页注释④时,有些疑惑。注释④是这样表述的:“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意思是说自己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悠悠,渺远的样子。颢气,即浩气,天地自然之气。洋洋乎,广大的样子。笔者疑惑的是,原句中“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的译文怎么没有呢?所以,笔者觉得,教材上的这则翻译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这与翻译的“信达雅”原则中的“信”有悖。
“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义,不加、不添、不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能够具体落实的字词就尽可能地在译文中有所落实,并保持原句的特点。而本则注释中没有与原句中“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相对应的译文,这种处理译文的方式未免有失妥当。笔者查阅了由甘肃出版社熊江平主编的《最新高中文言文完全解读》一书中有关本句话的译文,摘录如下:“感觉仿佛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融为一体,没有谁知道它的边界,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宇宙之间,不知道它的尽头。”显然,“没有谁知道它的边界”和“不知道它的尽头”是原文中“而莫得其涯”和“而不知其所穷”相对应的译文。
其次,会动摇教材注释的权威性,给学生不良的翻译导向。
教材注释,不仅是众多一线语文教师施教备课的重要依据,更是莘莘学子自学文言文时的主要参照标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系列的阅读与鉴赏部分的第9点中有如下表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笔者以为,这里的“注释”应该包含教材上的注释吧?甚至可不可以理解为教材上的注释是最主要的参照系数呢?试想,扮演如此重要角色的教材上的注释,能在翻译时把一个长句中的两个短句子的译文直接漏掉,那翻译时还有何原则可遵循呢?教材注释的权威性何在,教师又该如何界定学生的翻译呢?这样的话,教师和学生何据可依?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以为:为尊重教材注释和翻译原则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规范性,是否应该把苏教版必修一《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中“而莫得其涯”和“而不知其所穷”相对应的译文“没有谁知道它的边界”和“不知道它的尽头”补充上去?这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若有不妥,望指正。
作者单位:浙江省磐安中学(3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