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是谁

2014-03-13王学富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小老虎小山羊山羊

王学富

你跟我谈自然,听着听着,我发现,你谈的不是自然,而是强求。

你说:我一直都想顺其自然。我问:那你是怎样做的呢?你说:比如我躺下来睡觉,就必须睡着。这不大对呀。我的理解是,躺下来睡觉是自然,睡不着也是自然,不是必须睡着。必须是强求。

人之所以强求,往往是因为害怕自然。例如在睡觉上面,你其实不敢顺其自然,担心会导致可怕的结果。因此你说必须睡着,结果,你失眠了。其实,失眠不是自然的结果,而是强求的后果。

谈话中我还发现,你一直压抑天性的声音,忽略机体的需求。受压抑的天性会变得机械化,让你只看到目标,只是接受指令去实现目标。如果实现不了目标,绝不善罢甘休。但你终究是人,不是机器。

你说: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了动力。我说:来自比较的动力,是伪动力。真正的动力,来自一个人敢于真实做自己。

你说:没有比较,人根本就不存在。

我说:人是独立的,不能在比较里存在。

你的眼睛总盯着别人,盯得久了,就失掉了自己。你按别人的方式去做,但不知道,别人的情况跟你的情况不一样。别人按自己的方式做,做对了,而你做错了,因为你按别人的方式去做。你总看到别人的条件,看不到自己的条件,就不能按自身条件有所作为。你不是生活在自己的现实里,而是生活在各样“假设”里,你总说“如果”,却不说“既然”。你想成为别人,过别人的生活,但结果是,你成不了别人,也做不成自己,既无法过别人的生活,也失掉了自己的生活。

我只想说:你只能做自己,无法做别人。别人是那样的,因为那是别人,你是这样的,因为这是你。别人是别人,你是你。

自我认定

有一名高中生给我写信,说他在生活里迷失了自己,但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他说,希望自己能够像家人和老师要求的那样,在各个方面都做一个达到别人期待的人,做得不好,他就会相当失落。

我把这个高中生的苦恼,称为成长的苦恼。具体来说,是自我角色认定的苦恼。

每个位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都有一个角色。据说,幼儿是在2岁的时候,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伴随成长,他的自我意识会日渐明确。例如,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有一天照镜子,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她心里突然产生一个疑问:“我是谁?”这,便是她的自我意识在提问。

有一位置心理学家叫艾瑞克森(Erik Erikson),他认为,人生发展有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别的任务。从12岁到20岁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出一种基本的自我认定。什么是自我认定?说得简单一些,就是一个人怎样看自己,就是一个人对“我是谁”会作出怎样的回答。它反映的是,青少年在关注自身的处境,关心别人如何看他,试图总结自己的经验,并参照别人的评价,在内心里建立一个对自己的基本评价,这便是自我角色认定。

如果一个人过于忽略自己的经验,太过关心别人的评价,总是忽略自己的需求,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他的自我确认就会受到削弱,反而出现角色混乱或自我迷失,他会感到失落,感到生活没有意义。

找到自我

一个人要找到自己,确认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讲过一个“阿德找阿德”的故事,反映的就是一个人怎样寻找自己。

在一个人寻找自己的过程中,也常常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如他的父母、老师、心理咨询师、作者,以及他的生活环境中的任何一个人。还有一些寓言故事,如“小蝌蚪找妈妈”,“小老虎寻找自己”等,都反映寻找自己和确认自己的成长历程。我还是讲一讲这个小老虎的故事吧。

一只小老虎,在爸妈出去觅食的时候,它从洞穴里溜出来,到山谷林间玩耍。它看到一个新奇的世界,非常喜欢,就忘情地到处跑来跑去,最后,它在山里迷失了。

有一天,小老虎在树林里走,它的头脑里出现一个疑问:“我是谁?”

它看到山羊妈妈带着一群小山羊玩耍,就过去问:“你们是谁?”小山羊们回答:“我们是山羊呀。”小老虎心想,那我一定是一只山羊。于是,小老虎加入小山羊,跟它们一起玩耍。它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只小山羊,但它的叫声和动作受到小山羊们的嘲笑。小老虎很沮丧,觉得自己真是太笨了。

山羊妈妈对小老虎说:“孩子,你不是山羊。”小老虎问山羊妈妈:“那我是谁呢?”山羊妈妈说:“去寻找你自己吧,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你到底是谁。”

小老虎离开了山羊,一路走着,心里一直在想:“我是谁呢?”后来它又遇到一群小猴子,它们看上去多么快乐,多么灵巧。小老虎加入了小猴子,非常努力想做好一只猴子,但又失败了。

最后,小老虎找到了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它问,我是谁?又问,我们是谁?它不仅关注自我,还开始关注关系。它跟父母在一起,又跟其他的老虎在一起,练习奔跑、吼叫、厮打、捕捉。终于,小老虎找到了它自己:原来,我是一只很棒的老虎!

活出自我

许多人的困扰,跟他们内心里“我是谁”颇有关联。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很想知道自己是谁,但我们不太能够确认自己,就会很在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甚至在意别人看我们的眼光。

有时候,我们会用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会用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以为别人所说的我、别人眼中的我,就是真实的我的样子。别人说我们很糟,我们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糟,甚至会做出一些很糟的事来证明自己就是那么糟。不管那样做是不是出于我们真实的意愿。别人说我们很好,我们也会去做一些很好的事,证明自己真的很好。也不管那样做是不是出自我们真实的需求。

因为太过在意别人的评价,太过忽略自己的需求,太过违背自己的意愿,我们会故意做一些坏事,心里说,反正别人就是这样看我的。或者,我们总是强求自己做得好,去满足他人的需求与期待。但这样做,都不能帮助我们真正确认自己和活出自己。

也有许多时候,当我们尝试做事,但遭遇了挫败,我们会用这些经验来评价自己:“我真的很无能,不过是一个失败者。”当我们跟人交往,却受到了伤害,我们也用这些经验对自己说:“我总是很倒霉,别人总是有意伤害我。”这时,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只是扎根在片断的经验里,也就只能发展出一个偏差的“我是谁”。

非常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经验加以总结、分析、反思,包括把别人的评价与我们自己的经验加以对照、比较、澄清,我们就会慢慢找到自己,确立真正的自我—那是一个不断成长和更新的自我,一个坚持但不狭隘的自我,一个独立而又具有关系能力的自我。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老虎小山羊山羊
山羊
小老虎
小老虎
小老虎
小猴过河
山羊受骗
聪明的山羊
不识钟的小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