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彭芝 大爱无涯,行者无疆

2014-03-13余维峰

中华儿女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大附中校长足球

余维峰

有一种鸟,一生都在飞翔,飞累了,就在风中休息;有一首诗写道:“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仿佛就是刘彭芝校长的写照。

在教育一线耕耘近五十年,刘彭芝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甚至近20小时,在她的日程表里,没有寒暑假和节假日,没有白天和黑夜,她曾戏说:如果以每天8小时计,可以说我已经拼命工作了近百年,我已经没有“我”了,我的生命已化作无数个细胞,洒在人大附中的校园里,融入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事业中。

担任人大附中校长17年间,刘彭芝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创办了一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质中学,探索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同时,她从未忘记优质学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2002年起,人大附中一直致力于积极发挥辐射作用,探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路径,创造出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帮扶周边薄弱校,多种形式培训师资,接受帮扶校学生“留学”,输送优秀干部,创建网上联盟,建立“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训基地等十余种帮扶模式,为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做实实在在的努力。

孵化更多的“人大附中”

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关键是要办出更多的好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刘彭芝认识到,优质学校发挥辐射作用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方式是在区域内帮助基础薄弱校提升办学水平。为此,在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2012年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成立,由人大附中本部及承办校、托管校、帮扶校、新建校等学校组成,尽最大努力将一些薄弱校纳入人大附中的办学体系,至2013年已有成员校10余所。

人大附中分校是海淀区一所非营利性质的年轻民办学校,前身是基础薄弱校——西颐实验学校。由于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人大附中接手之前,生源数量逐年下降。2003年在刘彭芝校长创意推动下,海淀区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海淀区教委与人大附中分别签署协议,由人大附中合并接收西颐实验学校,在原校址上建立人大附中分校。目前,学校已发展为包括初高中六个年级的完全中学,在校学生1500多人,教职员工近200人。2007年,北京市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刘彭芝提出了一个新举措——申报成立人大附中本部、北航附中和人大附中分校三校联合教育实验体,自主排课、自主会考,共同推进高中课改;分校学生可以和附中本部同学一起享受人大附中丰富的选修课资源。有了这个联合体,分校所有学科的每个老师都能参加附中各教研组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一起研讨,互相听课,重要的考试统一命题集体阅卷;这种近距离的交流研讨使分校的老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办学质量快速提升。

仅仅经过十年,这所原来的薄弱校完成了华丽的蜕变。如今人大附中分校中考成绩居海淀区第一,初中部已成为全区数一数二的优质校;高考成绩居海淀区前9名之内,已超过一些区级示范校,重点大学上线率达到100%,其中51%的学生进入北大、清华、人大等国内一流大学,赢得了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成为人大附中区域内托管帮扶的成功范例。

于秀娟是人大附中的历史教师,曾连续多年担任高三年级组长并作为校内副校长主抓高三的工作。2009年,刘彭芝校长派她到北航附中担任学校派到该校的第四任校长时,其实她心里并不情愿。在人大附中教历史、抓高三虽然也任务繁重,但对她而言毕竟是轻车熟路,更何况还有十几年积累下来的对附中的感情。但如她所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校长相信我,我就一定要做好。”一年多以后,当有一次碰见校长时,于秀娟问她“你把我派出去现在后悔吗”?刘彭芝的回答是:“我不后悔,我心疼。”于秀娟曾把刘校长让她担任北航附中校长比作让自己骑马,她说:“我是一个不会骑马,不爱骑马,害怕骑马的人,可校长却好心的把我放到了马背上。为了让我能骑好马,刘校长和人大附中的老师们一直扶持着我走到今天。”

从2003年开始,人大附中已陆续向人大附中分校、北航附中、人大附中二分校(原海淀区蓝靛厂中学)、翠微中学,新建的海淀区西山学校、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等北京周边学校输送了几十名优秀干部和教师,他们带去的不仅是人大附中的办学经验,也带去了人大附中的精神文化。

2010年高考对北京市延庆县永宁中学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作为北京西北部最偏远山区的一所普通中学,一下子有56名学生考过本科线,奇迹的背后,是人大附中十几名支教老师辛勤的付出,是人大附中对这所北京边远山区薄弱校长达5年的真诚牵手,实在帮扶。

2005年12月,作为永宁中学的手拉手学校,人大附中的800多名师生为永宁中学送去了校服和书籍,并为他们开通了远程网络系统,安装了网络平台以进行一对一互动。随后,每学期有10至20名永宁中学的学生和多名教师到人大附中短期学习。

2007年,永宁中学成为人大附中延庆分校,附中派出了11名教师赴延庆支教,常驻永宁中学,还有部分教师需两头奔波教学。他们的课堂向全延庆教师开放,据不完全统计,仅第一个学期来听课的当地教师就有2000多人次。通过开放课堂、网络共享、共同备课、交流报告等多种方式,他们把人大附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传送到整个延庆。但因为人力、物力所限,到2009年附中很难再派教师到延庆任教,刘彭芝果断决定,将延庆分校两个班的学生全体带回人大附中上高三,一年后,这两个班79名学生有56人考上了大学本科,对这所山区中学来说,这是从未有过的奇迹。

在这个过程中,刘彭芝发现了这种帮扶模式的局限,一是学校长年外派大量教师难以为继;二是帮扶不是取代,而是为了最终的“不帮”。于是,调整思路,转变方式,于2010年撤回派驻永宁的干部教师,与延庆一中、延庆永宁中学三校联合,由延庆一中帮助永宁中学办高中,人大附中通过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延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2012年,人大附中又选派了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在内的支教团,多次奔赴延庆永宁中学,深入开展城乡一体化教育研究工作,通过听课、评课、参加指导教研活动等形式,对学校的干部教师进行业务培训。endprint

无限网络,无限校园

多年的“帮扶”实践,使刘彭芝得出了一个结论——优质学校受自身人力、物力所限,远距离牵手薄弱校不是最佳的帮扶方式,只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才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建与共享,让千千万万个孩子走进名校课堂,共享优质教育。

2005年,刘彭芝发起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并担任“联盟”主席,联合全国的优质中学,通过基础教育网络的建设和开发,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教育欠发达地区。“联盟”是一个公益性的网络平台,任何学校和个人只要具备上网条件,都可以免费成为“联盟”会员,使用网上全部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资源上传到网络与他人共享。现在“联盟”已辐射全国31个省市地区,有4257所学校加盟,注册的教师和学生近70万人,建成了6万多课时的教学资源。“联盟”还先后开展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西部行”、“支援西部教育,全国基础教育优秀中小学课件网络展播”等活动,面向新疆、内蒙古、宁夏、贵州、青海等边远地区具有网络条件的学校免费开放,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联盟”输送的优质资源对于边远地区的教师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贵州毕节民族中学的校长对此深有感触:“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所有贫困地区的校长最为头痛的问题。2009年我校加入‘联盟之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联盟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培养了教师参与共建教学资源的能力,仅2011年我校教师为‘联盟提供了教学视频58个,教学设计432课时,检测试卷250多套,试题4500多套,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2009年,六盘山高中加入“联盟”,学校383名任课教师获得了免费的上网账号,共享发达省市知名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刘彭芝追求社会责任最大化的理念也在这个学校生根发芽。现在,六盘山高中已和宁夏南部山区的泾源县、同心县、海原县等五个县的兄弟学校建立了合作共建机制,担当起示范性高中的社会责任。

2013年9月2日,是新学期第一天开始上课的日子,在云南、广西、内蒙古等地13所中学的初一课堂上,孩子们正在上一节新奇的数学课。他们通过视频与远在北京的人大附中学生一起听课,参与互动;而他们的数学老师就在身边,随时指导,答疑解惑……

远程教学的弊端是无法顾及到学生的差异性,缺少充分有效的个别指导,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这在教育基础薄弱的学校尤为明显。刘彭芝还有一个理念,“帮扶”的目的是为了“不帮”,要变输血为造血,为当地培养一批永远不走的优秀教师。为实现边远地区学生与教师共同提高的“双赢”,刘彭芝带领她的团队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双师教学”。

“所谓‘双师就是一个学生,两个老师,人大附中的老师是主讲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课堂活动;参与这个项目的各个地区的老师们辅助教学,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验开始之前,各个地区的相关教师在人大附中集中培训,结束以后,这些老师再回到本地各自组织教学,但是人大附中的老师和他们互相备课,全程交流。”刘彭芝这样解释道。

业内人士和专家对“双师教学”给予了很高评价,称之为是一次教育创新。因为它不同于传统的网络信息点播式学习,而是在网络直播课程的基础上,给予课程两端的教师以充分的自主权,双方都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在深度与广度上延伸教学,体现了时间灵活、形式开放、内容优化和资源共享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双师教学”模式是信息时代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伟大尝试。

为基础教育播撒良种

说到培训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人们往往认为那是大学或培训机构的事儿,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来抓。人大附中作为一所中学,有什么能力进行卓越校长的培训?一名中学校长,能在培训中做些什么?北京市顺义区教委副主任的回答是:“许多学习或培训都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教育,但是很少会真正告诉我们好的教育是如何得来的。刘校长不同,她既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教育是优质的,是好的,还耐心细致的告诉我们,这样的教育是如何得来的。”

2008年,上海市教委与刘彭芝商议,在人大附中成立“上海市普教系统第二期‘双名工程刘彭芝卓越校长培养基地”,聘请刘彭芝为基地主持人,这是上海市在外省市设立的第一个校长培养基地。在担任40多项社会兼职、工作十分繁杂的情况下,刘校长欣然应允。2009年4月,22名上海普教系统的优秀校长成为基地的首批学员。同年,“北京市普教系统先锋校长培养基地”在人大附中揭牌,北京市教委选拔了24名优秀中小学校长成为基地的首批学员。来自山东、云南、宁夏、四川、新疆、陕西、浙江、福建等十几个省份地区的150多名校长数百名教师参加培训,“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和卓越教师培养基地”应运而生。刘彭芝有一个心愿:实现教育家办学,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她多次对学员们说:“我要把人大附中的全部家底翻给你们看”;“我要为你们搭建我能够搭的各种展示平台”;“我要把人大附中的教育资源提供给你们每一所学校”;“我要带你们去我以为你们应该去的地方”。

从2009年4月28日揭牌至今,“双卓基地”举办了六次大型集中培训,合计350学时,为培养卓越校长和卓越教师搭建了高层次的平台。2010年8月,基地主办“国际名校长论坛”,50多位国外名校校长和国内11个省份的500多位校长共同研讨,22名学员代表学校展示阶段性的研究成果。2011年7月,受教育部委托参加中美文化交流项目,刘彭芝担任团长,带领来自北京、上海、广西、甘肃等13个省市的80位名校长,考察美国四所顶尖高中的办学情况并在哈佛大学举办了“国际名校长教育论坛”,共同聚焦未来教育的世界命题。

上海的22名首批学员现在已经成为上海普教系统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有13名校长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校长,大多数学员成为“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教师和名校长培养基地”的主持人。学员宋林飞写道:“2009年4月28日,我们上海市卓越校长班22个学员以多少有点散乱的步子来到刘彭芝校长面前,有着各自的情感取向与站姿。今日,我们则都以虔诚折服、充满感激,用列队正步的形式走向刘校长。”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学员成为刘校长的追随者?答案是:“在刘彭芝校长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自觉,即使命与担当;感受到了教育胸怀,即开放与超越;领悟了教育境界,即智慧与卓越。”endprint

2013年,来自全国八个省市的百余名骨干教师几乎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人大附中,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通过培训使自己成为优秀的“种子”,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承办“国培计划”是人大附中依托学校优质资源,为全国各地培养大批优秀教师的重要举措。2010年,教育部通过招标,有25所院校中标承担“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人大附中是其中唯一的一所中学。2011年、2012年,人大附中继续中标承办国培计划高中数学、高中语文和高中通用技术三个骨干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三年来共培训来自20多个省市的300余名高中骨干教师。

刘彭芝担任了“国培项目”的首席专家,并聘请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一线名师组成重量级的专家团队,精心设计了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前沿动态、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研究、人大附中的教育实践与创新、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六大模块的核心课程。学员们普遍表示,这是他们所接受的培训中最为震撼和收获最大的一次,在教育部组织的项目绩效评估中,人大附中2010年、2011年均名列第一。

“国培项目”培训中,人大附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实例是培训的特色。比如:学员们曾现场观摩了人大附中高三数学组的一次集体备课,其中有这样几个亮点:一是人大附中分校、北航附中和人大附中三校老师共同备课;二是多人主讲,分别由5位教师主讲;三是学情分析,由一位教师做了学情专题分析。在人大附中,这样的集体备课,其实不仅是数学组,而是在全校形成制度,每个教研组、备课组都是一个教师发展的共同体。类似的可借鉴的做法与经验带给学员许多有益的启示。

刘彭芝身上有一种“魔力”,能让更多的人跑起来。她让人大附中的团队跑起来,让“双卓基地”的校长跑起来,让参加“国培项目”的教师跑起来,在奔跑中感受“人生为一大事来”的风范,在奔跑中体验实现教育振兴的“中国梦”的幸福。

假如中国有一百个“三高”

2009年7月,16岁的赵凡拿到了中考成绩——526分,物理99分,差1分满分。这个来自山西太原的13岁的少年,选择了一条与大多数同伴不一样的求学之路,考入人大附中“三高”足球基地。当有人问及赵凡,凭他的能力在家乡也能考上重点,为什么要选择到“三高”上学时,这个身材高挑,稚气未脱的少年笑着说:“这里不但能读好书,还能踢球啊!”

人大附中“三高”足球基地是学校为爱好体育、特别是足球运动的孩子搭建的发展平台。“三高”的理念是:道德品质高,文化素质高,运动水平高。刘彭芝提出:人大附中的“三高”不但要培养“国脚”,还要培养出更多热爱足球,投身中国足球事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特而响亮的品牌,为了践行刘校长“优质学校不能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的理念,“三高”基地在促进足球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促进中西部体育教育发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08年5月到2009年4月,人大附中“三高足球基地”和中国中学生足球协会发起,多家单位协办,举办了“百名中西部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对来自陕西、青海、山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名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分四批在“三高”基地进行为期12天的免费培训。

接受培训的许多教师都表示,学到了先进的足球理念和职业训练的技战术;有的教师回到家乡就在自己的学校着手成立足球队,有些获得了省市比赛冠军;不少人还获得了优秀教练员称号。虽然受财力、物力和人力所限,培训的教师只有100名,但他们使上千名喜欢足球的孩子享受到了足球运动的快乐。

参加过第一批培训的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的体育教师李柱说:“我们这里是个典型的山区贫困县,全县中小学只有两块400米标准体育场,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连操场也没有,足球基础是比较薄弱的,许多孩子只是在电视上看过别人踢球,自己从没有真正踢上过几脚。在‘三高参加培训后,我特别兴奋,回到学校就因陋就简成立了足球兴趣小组,进行系统的训练。县教育部门还特意组织全县三十多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现在,我们这里爱踢球、会踢球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多了。”

受益于“三高”的,不仅有中西部体育教师,还有学生。2012年8月,刘彭芝派“三高”基地主任李连江到延安志丹县,了解了志丹县青少年开展足球运动的情况,与志丹县签署了十年战略合作协议,主要内容就是“三高”从小升初的学生里面,每年帮助志丹县培养两名学生,同时派教练员不定期到志丹地区培训体育教师,并利用每年暑假让志丹县的青少年足球队到“三高”进行比赛交流。

广州恒大皇马足球学校,是恒大集团和许家印着眼足球从娃娃抓起,投巨资创办的一所很有特色的新建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相对薄弱,非常希望能够引入人大附中的优质教育资源。2013年11月,刘彭芝专程到这所学校考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现状,与教师学生进行了座谈。经与许家印及学校领导协商,11月20日,人大附中与恒大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地处广东清远的恒大皇马足球学校。合作协议决定,人大附中将负责提升恒大足球学校的教学,定期委派教学管理方面的专家担任恒大足球学校的教学副校长,委派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教师到学校任指导教师。

对于此次合作,刘彭芝认为,作为一所优质学校,帮助恒大足校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更快实现“培养具有文化素质的足球人和热爱足球的文化人”的学生培养目标,开启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格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刘彭芝表示:“恒大集团和人大附中、人民大学合作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意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登高望远、培根固元。希望这个合作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深厚的文明修养、高超的足球技艺的青少年,他们将给中国足球带来新的气息,新的惊喜!”

2014年2月14日,恰逢中国的元宵佳节和西方情人节,而这一天,在广东省清远市恒大皇马足球学校的校园里,一场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全国性中学生足球赛事正在落下帷幕, 来自北京、上海、辽宁、内蒙古、甘肃、广西、四川、海南等20个省市地区的46支初高中学生足球队,在恒大足校校园里的五十块足球场上激烈角逐,一分胜负。作为中学生足球协会主席,刘彭芝亲临现场致闭幕辞,为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推广振臂疾呼:“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足球强则国家足球强。从这个意义上讲,足球与教育的结合,是实现中国足球崛起的必然选择。”endprint

正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伟大梦想,人大附中和刘彭芝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体教结合、培养高素质的足球后备人才的艰难探索,创立了“三高足球俱乐部”。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中学校长,刘彭芝深知:孩子们是非常喜爱足球运动的,但生活中足球却离他们越来越远。因为学校条件有限,孩子们踢球的场地不够;因为课业负担较重,孩子们没有踢球的时间;因为校际、区域间的联赛机制没有建立,就不能吸引更多的孩子打比赛,也无法发现培养真正有天赋的苗子。她了解到,相邻的日本有70万青少年在踢足球;在韩国,从小学到高中每年有近6000场学生联赛,而中国只有不到300场;在巴西、阿根廷、德国、意大利等足球发达国家,青少年几乎人人爱足球,人人踢足球,而我们到2010年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人数全国只有7000人。为此,必须集结教育界、体育界的有识之士,一起来推动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

刘彭芝是一个想到就要做到、就能做到的实干家。2004年,由人大附中发起,在教育部学生体联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依托人大附中“三高足球基地”创立了中国中学生足球协会,刘彭芝担任主席。

协会成立后,一直积极致力于推动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组织各类中学生足球赛事,举办教师教练员培训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年间,协会定期举办的国内外中学生足球比赛,吸引了众多学生运动员和观众参与,成为在中学校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赛事。2005年以来连续举办了6届全国中学生(初中、高中)足球锦标赛暨冬季训练营;2006年以来举办了4届中国中学生足球协会杯比赛;2007年开始连续举办国际中学生足球邀请赛,特别是2010-2013年连续举办的“北京杯”国际中学生足球赛,已渐具规模,越来越有影响力。

中国足球的希望在青年少年。为了让全国有更多的中学校园像人大附中“三高”那样培养出“国脚”,为了能让更多的中国孩子成为马拉多纳、梅西那样的国际球星,2006年,由中学生足球协会发起承办,人大附中和教育部学生体协、中国足协、北京市教委等多个部门在“三高足球基地”联合启动了“中国中学生足球希望队”项目,为提高中国青少年足球竞技水平探索了一条体教结合的新路。

心里装着天下的孩子

2010年,在人大附中六十年校庆《向祖国汇报》的现场,舞台中央出现了上百名身着人大附中校服的孩子,他们有的皮肤黝黑,有的略带乡音:

——我来自宁夏六盘山高中,我们学校至今已有24位同学在人大附中完成了学业,其中有6名同学考入了北大和清华;

——我来自四川省什邡中学,我们学校一共有6名同学在人大附中留学;

——我来自北京延庆永宁中学,我们这一届有79人在人大附中学习。今年我高三毕业,考上了中央财经大学;

——我来自河南新密中学……

——我来自人大附中二分校……

——我是翠微中学的学生……

——我来自北航附中……

为了让边远地区的孩子走进北京,开阔眼界,为了让基础薄弱校的学生直接享受到优质教育,从2002年开始,人大附中陆续接纳了来自宁夏、贵州等中西部地区和北京城乡的几百名小留学生,演绎了一段段教育改变命运的动人故事。

2006年,作为“共建共享联盟”主席的刘彭芝发现加盟校中有一所特别的学校——宁夏六盘山高中。该校的所有学生都是农村孩子,虽然生活很苦,但学习特别勤奋。刘校长亲自带队到宁夏考察,当即提出:与六盘山高中建立手拉手学校,每年接收10个学生到人大附中“留学”一年。柳嘉兴就是第一批来人大附中“留学”的大山里的孩子,他带着对妈妈“要担起这个家”的沉甸甸的承诺走进人大附中,又带着最美好的希望跨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回忆这段经历,他动情地说:“我能来到人大附中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在这里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开阔了眼界,收获了友情,还有跟亲人般的同学和老师,这样的经历对我以后的人生都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播放了一个电视片《山里娃的名校奇缘》,记述了六盘山高中虎连峰同学与人大附中结缘的故事。住在大山深处的虎连峰家境贫寒,迈进六盘山高中的校门,他就知道学校每年都会选派8名高二学生到人大附中留学一年。从那时起,去北京人大附中读书就成了这个山里娃的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得知被人大附中选中,虎连峰对着大山欢呼雀跃,从未出过远门的父母也泪流满面。说到今后的理想,虎连峰说,“我是靠了国家的扶贫政策才走出大山,享受到优质教育的。今后,我想尽最大的努力考上大学,将来在慈善方面有所作为,帮助更多的像我一样的孩子能读得起书,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改变社会。”

来自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少年凯萨尔,现在是人大附中高三年级的学生,曾经是“五彩喀什噶尔儿童艺术团”的小演员。他于2008年9月到人大附中初中一年级就读,今年是在这个学校学习的第六个年头了。

帕米尔高原是新疆最贫困的地区,塔吉克族人口不足4万,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都很落后。2012年,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过塔吉克学生上学的状况。孩子们骑在马背上长途跋涉,走过狭窄的山路、攀过陡峭的悬崖,趟着奔涌的雪山融冰艰难求学,这情景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凯萨尔是幸运的,5年前,刘彭芝看了一部记录“五彩呼伦贝尔儿童艺术团”小演员的电视片,那些少数民族孩子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出众的艺术才华,深深触动了这位心怀大爱的教育家。她欣然接纳了塔吉克少年凯萨尔和艾斯玛尔以及蒙古族少年乌云朝克,希望能为他们搭建一个学好文化、发展特长的平台。但由于民族习俗、教育水平的差异,其中两个孩子不适应,不到一年都回家了,只有凯萨尔坚持了下来。

适应人大附中学生的学习节奏,读古文、学外语、做数学,对一个世世代代生活在马背上的塔吉克少年来说,实在太难了!虽然凯萨尔很努力,但和同学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使他逐渐适应了学校的生活,长成一个充满阳光的英俊男孩。也许他血液里流淌的是祖辈们骑马牧羊、能歌善舞的基因,他成为学校男子舞蹈团的优秀队员,还在班级英语剧中担任过主角。凯萨尔说,“虽然我在学习、生活上有很多困难,不过我很喜欢人大附中,喜欢我的老师和同学,如果有机会继续求学,将来我要为塔吉克族做些事情。”

2014年,凯萨尔将面临高考。由于他户籍不在北京,按照规定不能在人大附中高考报名,但他的原籍塔县中学根本没有汉语高中,所以也无法在家乡参加高考。刘校长为这个塔吉克少年的高考出路四处奔波,找官员,打报告,她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要为人口稀少的塔吉克民族培养出一名大学生。

刘彭芝心里装的是天下的孩子,想的是如何把人大附中优质资源辐射到更远的地方。翠微中学的一个小留学生曾这样讲到:“有的学校的校长是想让自己的学校成为人大附中,而刘校长想的是让所有的学校都成为人大附中。”这样的境界和胸怀感动了无数人,这份大爱也在更多的人中间传递,就像宁夏六盘山高中留学生王黎明说的:“我不知道人大附中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我只知道,将来我也要尽我的全部所能回报社会。”

十年探索历尽艰辛,但刘彭芝和全体人大附中人仍旧矢志不渝,坚定前行。其实,即使刘彭芝不这样做,照样是好校长;人大附中不这样做,照样是好学校;这里的教师们不这样做,照样是好老师。是什么激励着他们,支撑着他们,十年如一日,全校如一人,自找压力,自讨苦吃,自觉奉献,恐怕答案就在刘彭芝的这番话里——一个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人群和社会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校园内,大生命则体现在整个教育事业中。

责任编辑 张小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大附中校长足球
人大附中早培班九年级周思言
让足球动起来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少年快乐足球
只要你来过,就会永远怀念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人大附中:“神校”甩“牛校”几条街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