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驻军可防止动乱
2014-03-13
本报记者 吴 薇香港反对派3月9日在铜锣湾一带征集市民签名,准备就中环军用码头用地一事向特区政府施压。自去年以来,香港反对派策划了一系列针对驻港部队的行动,包括之前冲击军营、焚烧军旗,以及要求“解放军撤出香港”。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军事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王新建大校,他从1991年起就开始从事香港驻军法律准备工作并参与起草了《驻军法》。英国曾极力阻挠中国驻军香港 环球时报:当时中央决定在香港驻军,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新建:中央的考虑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一是体现主权,二是安全保障。据我了解,早在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之初,香港防务由中央负责这一立场是非常明确的,但有关在香港驻军的决策,有一个逐渐认识和形成的过程。在这中间发生了1984年的“驻军风波”。这个风波是由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一位领导同志无意中的一句话引起的,邓小平知道后非常生气。他在会见参加两会的港澳人士后对记者说,“你们出去给我发一条消息,讲这个(可以考虑不驻军)是胡说八道。”小平同志郑重指出,除了在香港驻军以外,中国还有什么能够体现对香港行使主权呢? 再谈第二个考虑,驻军是香港的安全保障。这里有两重意义:一是对外防备和抵抗侵略,二是保障特区安全稳定。当时香港是一个“情报天堂”,回归前的港英警察政治部实际就是一个“高度机密”的情报机构,其活动矛头主要针对香港左派。回归前我去香港工作,就亲身感受过情报机构严密监控的“厉害”。回归后,香港仍存在敌对势力和各种不稳定因素。所以小平同志说,在香港驻军还有一个作用,可防止动乱,如果到时再从内地调派军队,动静就大了。 环球时报:当时英国设置了哪些障碍? 王新建: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过程中,争议最大、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驻军。英国1841年强占香港以来一直派有驻军,最高时达2万多人,在香港回归之前的上世纪90年代仍持续保持驻军9000多人,可是却竭力阻挠中国在香港驻军。先是明确反对,但看到小平同志的坚定立场后软化了态度,称希望“驻军主要目的和任务限于对付外来侵略”。直至1989年,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草案都已明确规定驻军问题,英国外交部发言人仍妄称,英国认为《基本法》草案第14条关于解放军驻港问题值得商榷。接着又在驻军方式上搞小动作,声称中国可平时不在香港驻军,或者只驻三军指挥机关处理防务事务,而不要进驻部队,目的是想把中国负责香港防务架空。第三个花招是在驻军营地上做文章。英国表示中国可以驻军,但不要在市中心驻扎,妄图染指1997年之后中国自己的防务部署。英国的阻挠客观上强化了一部分港人对驻军的疑虑。开放社会中的“隐形部队” 环球时报:驻港部队的情况如何? 王新建:驻港部队营区的确定涉及到中英双方当年关于防务问题的谈判情况。中国从1987年5月开始和英国进行香港防务问题的谈判,谈判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军事用地的移交。1994年,双方达成关于香港军事用地未来使用的协议。当时驻港英军共有39处军事用地,其中14处移交给未来的驻港部队,其余25处交给香港政府处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接收后按照军营的地理位置对其名称做了修改,去掉了殖民地色彩。 目前驻港部队的人数比原来驻港英军的规模要小,小平同志曾讲过,我们也不派很多人,有三五千人就够了。新兵驻港前在深圳基地训练一年,包括军政素质训练,了解香港法律和政治制度等。驻港部队最高军官可以到中将军衔。 环球时报:驻港官兵与香港社会的接触多吗? 王新建:部队进港快17年了,一直实行封闭式管理。我也看到有外国和香港媒体报道说,虽然香港有解放军驻扎,却看不到他们的人影。相比英军在港期间的大量曝光,驻港部队几乎是隐形的。驻港部队军官自己也讲,“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里,我们实施的是封闭式管理,得了一个绰号‘隐形部队”。前一段时间我看一个报道,说一名退伍女兵在香港呆了5年,只上过一次街。因此,普通香港市民平时接触不到军人,驻军几乎没有什么负面新闻,偶尔有也就是涉及军车交通肇事。 环球时报:您怎样看这种封闭式管理模式? 王新建:这样一种把军队和社会、把军人和市民隔离开来的模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驻军和市民的心理距离。他们对军队“尊敬而不亲近”。我认为在一个开放社会,这种隐秘和隐形往往带来一种想象,有可能不是正面的。 我想可以利用香港年报和国防白皮书这些权威平台宣传驻军。在回归之前,香港年报专门有一章“驻军”,介绍这一年英国驻军的职责、任务、训练、装备和人员情况及军民关系等。1997年之后,年报就不再有驻军内容了。我觉得可以研究利用这个平台,把驻港部队的情况做些介绍,让市民有渠道了解驻军,也让香港防务的历史记载延续下去。香港不承担驻港部队军费 环球时报:您对目前一些香港人要求当兵怎么看? 王新建:最早香港人不当兵、不承担军费是香港人自己提出来的。回归之后,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军队的强大,又有许多香港年轻人表示愿意当兵,这当然值得鼓励,未来如果实现的话对于他们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情怀和国防观念大有好处,但目前实行起来还有一些困难。一是香港人虽然大部分是中国籍公民,但国家的《兵役法》没有在香港实施;二是国家现行兵役制度是根据内地情况制定的,不完全适应香港的情况,如兵员的政治条件、征兵程序以及兵役机关等,这些规定都不适应香港的情况。 环球时报:对于香港不承担军费,您怎么看? 王新建:不承担军费是香港人的建议,也是我们的一个承诺。当年在讨论香港是否向中央上缴财政税收、是否承担军费这个问题上,我们内部也有很多人建议,香港应该承担一定的财政税收,哪怕只交一分钱,同时承担一部分军费,体现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地方政府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后来小平同志做出决策,认为维护香港的国际地位,这种对国家的贡献比财政税收和军费负担意义更大。其实在英军驻扎香港的时候,每7年和港英政府签定一个防卫经费协议,港英政府承担接近70%的英国驻军费用,英国国防部承担30%。按照这个比例,最高的时候香港纳税人一年要拿出20多亿港元供养驻港英军。而我们驻军履行防务职责,不要香港人出一分钱,也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的照顾。对于烧军旗绝不能容忍 环球时报:您认为从目前香港局势看,《驻军法》最有意义的内容是什么? 王新建:《驻军法》只有30条,最核心内容就是驻军职责、任务、和特区政府的关系等规定,包括驻军要保卫香港安全,特区政府应当协助驻军保护军事禁区的安全等。我认为,这些规定对目前香港的局势有重要意义。 对于擅闯军营的处置,《驻军法》做了原则性规定,就是驻军和特区政府共同保护军事设施。军事条令明确规定,当警卫目标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卫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处置;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器并进行正当防卫。香港《公安条例》也规定了军事禁区警卫人员的警卫权,包括拘捕权、开枪权和豁免权。 环球时报:一些香港反对派和异见人士反对修建中环军用码头,您怎么看? 王新建:关于中环军用码头的争议必须首先回溯一下历史。前面谈到有25处军事用地移交香港政府,由于包括一些重要军事设施,如海军基地、军事医院、军需仓库等不能再为中国驻军使用,而这些基本的防卫及保障设施是中国驻军履行防务所必需的。为此,中英在军事用地协议中规定了5个重建的军事项目,其中海军基地、军事医院、军事仓库和军事运输中心4个项目需要在1997年之前完成,中环军用码头是1997年之后完成。可见,建设中环军用码头,是中英军事用地协议规定的重建项目,这是国家行为,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和个别极端分子应该了解一下历史。 环球时报:您能否谈一下抹黑驻军的危害?王新建:从去年以来,极少数极端分子以反对兴建军用码头为由,到中环军营示威,以“支那军”称呼驻港部队,叫嚣“解放军撤离香港”,甚至焚烧“八一”军旗。这是回归以来首次有人公开与驻军“叫板”。尤其“八一”军旗是解放军的标志,我军条令要求,“军人必须维护和捍卫军旗的尊严”。战场上,军人为了保护军旗不惜以命相搏。在香港这样的法治之区,竟有人明目张胆焚烧“八一”军旗,抹黑驻军,这已绝非“小恶”,其政治上的危害不亚于擅闯军营,绝不能容忍,绝不能任其逍遥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