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信仰重建的必要性

2014-03-13珍柯亚斌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信仰道德价值

杨 珍柯亚斌

(1.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2.武汉市江夏区大桥中学,湖北 武汉 430000)

道德信仰重建的必要性

杨 珍1柯亚斌2

(1.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2.武汉市江夏区大桥中学,湖北 武汉 430000)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法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它是调节或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减弱或消解各种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的,也使人类超越人生的空虚和恐惧,实现人类的自我确证。由于转型时期存在着多种价值道德体系的影响,传统的价值体系不能支配人们的内心世界,新的价值体系还不成熟,人们的价值观没有一种主导性价值起着支配作用,导致了道德失范和混乱,而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否定了信仰对于社会与人生的重要性。缺失了信仰,没有了终极关怀和价值根基,人们也就不再相信道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伦理的应当被弃在一边,从而丧失道德责任感,失去了对善的追求。

道德;信仰;重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人们冲破了所谓“传统道德”的束缚,人们的价值道德日益世俗化和现实化,从而涌入了一种多元价值观相互冲撞、道德理想被挤为碎片的所谓“后现代”的生活方式。人们普遍地感到了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而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的根源就在于主导性价值的缺失。由于转型时期存在着多种价值道德体系的影响,传统的价值体系不能支配人们的内心世界,新的价值体系还不成熟,人们的价值观没有一种主导性价值起着支配作用,导致了道德失范和混乱,而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否定了信仰对于社会与人生的重要性。缺失了信仰,没有了终极关怀和价值根基,人们也就不再相信道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伦理的应当被弃在一边,从而丧失道德责任感,失去了对善的追求。在这种情形下,面对这样的个人与社会,似乎只有诉诸于外在的、公共的法规,才可能得以维系。而只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忽视了道德的作用,只重视外在的强制力量而忽视内在的约束力,只会导致如哈贝马斯所说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生活世界非形式调节领域内的法律化倾向”,从而导致了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乃至现代性道德危机。

在日常生活世界的领域里,人与人的关系是靠情感与信念维系的,在这个领域内,人们的关系如果全都诉诸于形式化的法律予以确保,人的信仰就将荡然无存,人际关系就将完全地工具化与功利化。信仰的失落使个人无法找到“终极关怀”,无法实现生命的根本转变,从而沉沦于各种欲望之中,个人利益的追逐变成生命的唯一意义,自然也就无法正确认识自身存在于其间的整体世界和各种关系,无法获得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世界、社会、他人乃至人伦关系都仅仅成为达到个人利益的条件、工具、手段,道德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当人们不再相信道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时,道德权威丧失,道德就丧失了存在的最终理由。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法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它是调节或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减弱或消解各种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的,也使人类超越人生的空虚和恐惧,实现人类的自我确证。道德发挥作用也是靠内在的道德信念,它的强大保障是具有超越性的信仰,作为内在信念或精神支柱的道德信仰,使人们不断能努力追求对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实现自身的道德潜能和道德理想,使人们更充实、更有意义地生活。

在这种意义上,道德信仰问题已成为我国当下一个十分引人关注的话题。而什么是道德信仰?中国今天是否发生了道德信仰危机?道德信仰又何以能从危机中获得新生?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认识也不十分一致。尽管大多学者关于道德信仰的概念有不同看法,但一致认为道德信仰一旦形成,能在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选择以及社会道德生活方面中成为道德发挥作用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第一,道德信仰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义。道德信仰使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将道德他律内化为道德自律,使道德主体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的认同社会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规范变为自己内心的自主行动。

第二,道德信仰可以塑造人的道德人格,指导人的价值追求,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道德信仰使道德主体性不断体现和提高,自觉认识和选择自己的道德责任、道德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使人不断追求一种高度超越的、理想化的道德境界。

第三,道德信仰为人生指明了奋斗目标和有价值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给人的生活以安顿,给人的精神以家园。弗洛姆认为,信念信仰是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坚定性,是人生存所必需的精神支柱。“没有信念,人会软弱无能,毫无希望,而且会对其存在的实质本身惶恐不安。”道德信仰所设定的价值目标使人类超越人生的空虚和恐惧,实现终极关怀性价值意义。

对于我国目前的道德现状,理论界存在着分歧,如有“滑坡论”、“爬坡论”和“道德失范论”等。但至于我国当前是否出现道德信仰危机,目前大多数人处于信仰荒漠地带,不知道或是不明确自己的信仰,正是由于信仰缺失,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而导致社会道德失范、公德淡漠、信用缺失、见利忘义、人格缺陷、道德的工具化等社会现象的出现。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道德信仰问题在社会普遍存在,甚至可能严重化。有学者认为道德信仰危机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危机,是人类社会精神提升中的否定性环节,具有积极的性质。但道德信仰危机本身毕竟表达了某种内在意义系统的缺失,因而是应当被克服的,应当确立起某种合理的道德信仰。

道德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理念上的终极关怀,其理想感召性成为信仰的价值所在,是社会生活在人类精神世界的内化,社会现实构成道德信仰的存在本原。道德就其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方式而言,它是一种信仰的活动,道德之有德性的价值主要在于,道德能够帮助人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调节人与人的关系,激励人内心向上,使人的潜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尽可能得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

道德充实、净化着人的内心世界,使人格更加崇高,人性更加完善,使人生变得更幸福,关键在于它是出于行为主体基于信仰的内心自愿。人的信仰是依靠道德的力量来保护和支持的,没有道德力量的支撑,信仰也一样会缺乏坚实的基础。在道德信仰中,道德内化为人的主体力量,是人的价值体现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道德信仰是人对道德的高度自觉性,是人之为人的价值追求。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道德信仰偏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道德信仰危机表现为人们对现有道德价值及信仰体系的怀疑和动摇。道德信仰危机必然引发道德危机,道德危机实质上是道德信仰危机。

因此,我们必须对信仰进行重建,恢复人们对道德的信仰,重建人们对善的追求。由此道德信仰的重建,就成为目前道德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1]冯天策.信仰导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高兆明.道德生活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

[3]黄明理.道德信仰研究综述.南京师大学报,2002年第6期.

[4]荆学民.论信仰的价值评价功能.人文杂志,2000年第6期.

[5]刘建军.追问信仰.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6]刘铁芳.生命与教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7]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8]魏长领.论道德信仰及其功能.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6期.

[9]杨乐强.道德信仰化与信仰对道德的本体论价值.浙江社会科学, 1998年第4期.

[10]章国锋.西方社会危机与“交往理性”的重建.学人,1993年第4期.

[11]弗洛姆.自为的人.万俊人译.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第174页.

B82

A

1005-5312(2014)14-0274-01

猜你喜欢

信仰道德价值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