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性观的阐释

2014-03-13付勤云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同情小人论语

付勤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性观的阐释

付勤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出自于《论语》阳货篇,是孔子言论中少有的涉及女性观点表述。2000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学者对此都有不同的阐释。本文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陈寅恪先生“了解之同情”站在历史的角度以求还原孔子进行“历史、文本”的阐释,并立足当下提出“自我表达性”的阐释。

女性观;“历史的、文本性阐述”;“现实、自我表述的阐释”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近2000多年,即便是现在他的地位也是无法动摇的,他的一言一行往往被奉为圣言,众多学者多方揣测。纵眼望去,关于《论语》的注解卷帙浩繁,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中国人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论语》、一千个孔子。在孔子的众多言论当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中国古代并不算太引人注目,毕竟它无关乎政治,无关乎伦理、无关乎修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对这句话的重新审视解读,对孔子女性观点的探讨,推翻圣人对女性套上的“枷锁”势在必行。

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性观历史解读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历史解读大致分为两类。

(一)女性歧视说

“小人”这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24次,其中20次是作为与“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相对而言的品德低下的人,是为儒家所不齿、所抨击的人。而将女子与小人同论意味着“小人”与“女子”的道德品德在同一个层次,即为缺德,为君子所不齿,这当然是对女性的歧视。《论语集释》载的唐以前的注释中往往将这句话解释为“女子与小人近之则诚狎而为不逊”可以说是“歧视说”的铁证。而后宋代理学名家朱熹、明哲学家王夫之释“女子”为“媵妾”,“小人”为“仆隶之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正妻”,但在古代男人三妻四妾,而且正妻与妾的地位并不是道德品质决定的,是由其身份地位决定的,究其实质而言仍是歧视。

(二)非歧视说

李贽《四书评》中在这句话后面只加了一句“想曾经历来”。作为封建社会统治者眼中的“异端”,现代人眼中的“觉醒者”,李贽一个简单的“想曾经历来”就给这句话打上了“过去式”。他以当时的感受,一反传统观点,独树一帜,为当时的女性松绑。而现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从价值观角度出发,认为这句话并非是价值判断,而是一种事实陈述。只是单纯的对女子心理性格的一种陈述,对他亲密时则会过于随便没有分寸,远离时又会产生怨怼,这种心理性格特征本无好坏之分,只是性别引起的差异,是心理学的某些事实。

总体而言,“歧视说”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二、“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的两种阐释

在经典文本诠释问题上,通常都会有两种解读方向的紧张和融合,一是:尽可能地回归文本的原意;另一种则是:面向时代的现实需要。换而言之,一种是“历史的、文本的”;一种是“现实的、自我表达的”。

(一)由“了解之同情”出发的历史、文本的阐释

1.所谓“了解之同情”

陈寅恪先生说: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那么何谓“了解之同情”,从字面意思上看,“了解”即我们熟知的意义,之,在汉语中有多种解释,在这里是指“到、至”,而“同情”并不是我们习惯的表怜悯的感情色彩的双音节词,而是两个单音节词,可以说是相同的情感或者是体悟。由此我们可知,了解与同情具有不同层面的意义,了解,通常给人以大略知道,不求甚解的意味,所以陈寅恪先生说了解需达到真正的了解即所谓同情的境界。不只是知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更需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2.历史、文本的解读阐释

虽然“了解之同情”是陈寅恪先生针对哲学的治学思想而言的,但其并不局限于哲学研究。同样适用于语义文本解读。如果需要了解到孔子这句话的原意,必须设身处地站在孔子的那个时代的基础之上,从孔子的一贯的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出发去理解。

孔子生活在宗法周密的春秋时代,宗子家长制决定了男尊女卑、长幼有别的不变法则,就社会地位而言,女子永远居于男子之下。春秋时期处于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间的主要生产是狩猎和耕种,女性由于生理因素原因并不能为家庭的经济来源做出有大的贡献,就经济地位而言也不如男性。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表明女子在家庭中永远只能是男性的附属物。在这种现实社会的氛围中,天长日久的耳濡目染,他自然无法走出历史时代的局限,促使了歧视女性这样文化心理的形成,从而发出“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喟叹。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然而孔子的“仁”仍然是有对象性的。这种仁爱是有等差性的仁爱,而非无差别的仁爱。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一生以“克己复礼”恢复周时的“礼乐”制度为己任。在他的思想中“礼”与“仁”并非二体,而是合二为一的,“仁”以“礼”为前提,在合“礼”的前提下“仁爱”。在周礼中,女子是附庸于男子的,并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因而孔子的“仁”与“礼”就具有性别差异了。

《论语》中有“子见南子”这一则。“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据史书记载风华绝代,貌可倾国,然而,却行为不检点,声名狼藉。孔子见南子,引发了弟子子路的不满,为表清白,竟对天起誓。这一事件,不能不说给孔子埋下了对女性的差感。

按照“了解之同情”从孔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孔子的核心思想观念、以及孔子与女性相处的事件来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确实代表了孔子对女性的歧视。而“女性歧视说”从学术上来看应该为其本义。

(二)从主观出发的现实的、自我表达的阐释

从探寻本义出发,有充足的证据表明“为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对女性的歧视。

然而,从现实的自我表达出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忽视性歧视。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的认知上,社会首先可以划分为两个群体:男人、女人。然而在男人那个群体下又可根据道德品行标准将其分为“君子、小人”。这样我们可以认为孔子世界观中的人有三类“君子、小人、女人”。君子向来是他所尊崇的人群,是理想的人群,自然地位比“小人”和“女子”地位高。君子的地位提高了的话,自然就不和小人和女子在同一个层面了,然后女子理所当然的合小人归为一类。这样看来,小人和女子同论并没有什么道德评判的意味。但这仍然是一种歧视,这种歧视,并非道德的歧视,人品的污蔑,只是忽视性的歧视。孔子将男人划分为君子、小人,对君子推崇备至,却没有对女人进行进一步划分,关键是女子没有地位,用道德标准划分女子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这本就是一种歧视“忽视性的歧视”。所以,后人也不应该直接将小人和女子同论,更不能以这句话来侮辱女性。

结语:本文不仅仅是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性观阐释。更为重要的是对两种诠释方式的运用,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这两种诠释的方法对于文学文本研究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历史的、文本的”的解读,是对历史的探寻,“现实的、自我表达的”是对历史当下的重构。从宏观角度来看,“现实、当下的”对后人而言又是历史的,正是这样的探讨、循环使得文化不断传承、发展,为我国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我们现代学者,当借鉴历史的解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又不能囿于成见,既有从“了解之同情”出发进行历史的、文本性的阐述;又有从主观出发的“现实的、自我阐述”。这样才能使我国文学发展蔚为大观。

[1]张晨.从〈论语〉看孔子的女性观.学理论,2012年第30期.

[2]吴信英.孔子“难养说”的诠释学意义.陕西师大学报,2013年01期.

[3]张春丽.孔子的女性观辨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周远成.孔子女性观的考辩.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G12

A

1005-5312(2014)14-0272-02

猜你喜欢

同情小人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指印小人来了
不该有的同情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木勺小人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