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研究

2014-03-13李良玉韩庆新龚财雄刘银忠蔡良俊杨新梅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全量田间秸秆

李良玉, 李 毅, 韩庆新, 龚财雄, 刘银忠 , 蔡良俊, 李 兰, 杨新梅,彭 丽

(1.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温江 611130;2.崇州市农村发展局,四川崇州 611200)

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是一项省工、节本、增效的栽培模式,它既解决了屡禁不止的秸秆焚烧难题,又能提供优质粮油生产的农田基础条件,同时有利于粮食安全,节本增效十分明显。麦套稻栽培技术是一项集免耕、套播、旱育以及秸秆还田于一体的新型耕作方式。采用麦套稻栽培,免除了传统的耕翻整地、育苗移栽等繁杂的工序,简化了栽培程序,缓解了茬口、季节、水源的矛盾,保护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劳动强度,缓解了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具有节省秧田、省水、省工等优点,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也是一项国际先进的创新成果[1]。这项新型栽培技术已在全国稻麦(油)两熟地区的江苏、河南、湖南、贵州等地推广300万hm2,可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 000万t。在不增加耕地的情况下,年可新增粮食35亿kg左右。

为探索新型、高效、低碳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在成都地区能否推广应用,减小成都市小春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压力,集中展示和推广种植业先进技术,推动成都市粮油产业发展,2013年笔者率先在崇州市对该项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辐优838、F优498、冈优188。

1.2试验示范地点试验示范地点位于崇州市约0.67万hm2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示范区内,依托土地股份合作社、种粮大户,在崇州市隆兴镇青桥村、顺江村、黎坝村,白头镇甘泉村,集贤乡梁景村,燎原乡崇德社区,三江镇牂牁村等乡镇规模较大、合作社田块比较集中的土地。

1.3试验示范面积试验面积0.7 hm2,示范面积32.0 hm2。

1.4试验及示范方法

1.4.1试验及示范设计。试验及示范设置3个播种期,分别为4月18、22、26日,每个处理小区面积0.033 3 hm2,选择1个0.1 hm2的田块,以常规栽培方式作对照。大田示范选择3个品种,每个品种播种10 hm2。

1.4.2试验及示范田间管理。采用麦套稻的田块,要选择地势平坦、沟系配套、灌排方便、保水保肥效果好、地面无杂草和覆盖物的、未施用氯磺隆稻茬田作试验田。以不影响所选品种安全扬花的适宜温光条件和秧苗的成苗率为前提确定适宜套播期。播种前进行晒种,药剂处理种子,同时使用防鼠药物,并用防鸟药剂拌种。按厢定量均匀撒播,田头地角适当增加播种量,以备作业踩踏、机械辗压和田鼠为害。及时抢收小麦,收割时尽量避免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碾压,防止对幼苗产生机械损伤。麦收时留茬20~30 cm,粉碎的秸秆实行全部还田,为了防止秸秆堆积而影响种子出苗,收割结束后人工要用铁叉将麦秸向两边挑开,均匀覆盖在田面上。在其他田间生产管理工作上要做到科学管水,合理施肥,及时除草,综合防治病虫,适时收获,以保障试验的顺利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含量还田栽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成都市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初次试验产量均表现为减产,减产幅度在2.34%~5.76%。

表1 参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

大面积采用麦套稻栽培技术的隆兴镇青桥村二组1.8 hm2麦套稻在9月13日收割,全部收打,晒干后出售稻谷11 000 kg,平均单产达6 611 kg/hm2。按黄谷单价2.30元/kg计算,产值14 055.3元/hm2,扣除费用8 085元/hm2,纯利5 052.0元/hm2,已达到常规栽培方式7 500 kg/hm2产量水平的同等经济效益。

2.2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对水稻成苗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超高茬套播稻成苗率低,有的田块只有20%,而高的可达60%,平均为30%~40%,约为常规育秧的1/2,而且出苗的均匀度也较差,典型地段稀密差达5~6倍。

表2 出苗情况调查

2.3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成本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一个农民每天可撒播1.3 hm2左右大田,工效比手插秧提高30倍以上,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省秧田底肥和育秧费1 200元/hm2,节省耕地费1 200元/hm2,节省栽插费2 250元/hm2,合计节本增收4 650元/hm2。同时麦套稻不需要育秧苗床地,省去的苗床地可种植夏熟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

2.4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对农田基础条件的影响采用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后,秸秆全量自然还田,这为逐步少用、直至最终免用化肥、发展优质粮油生产创造了基本条件。按现有小麦产量一般水平,全量秸秆还田可达每季6 000 kg/hm2左右,不仅相当于施尿素67.5 kg/hm2,过磷酸钙109.5 kg/hm2,氯化钾67.5 kg/hm2,而且可供给植物所需的全部的营养元素,更主要的是丰富的有机质回归土壤。

表3 2013年麦套稻生产费用与常规生产比较

注:麦套稻栽培方式下,种子/育秧、拌种剂、蜀农昊配方肥所用数量的单位分别为kg/hm2、包、kg/4次;常规栽培方式下,种子/育秧、拌种剂、蜀农昊配方肥、除草剂所用数量的单位分别为kg/hm2、包、kg/2次、g。

秸秆在水稻生长期间自然腐解供肥,可减少甚至免施穗肥,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提高。试验研究认为,当季减少化学氮肥20%左右,不仅对产量无影响,而且可提高稻谷精米率,改良稻米的外观品质和适口性。

2.5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对环境的影响麦收季节,农民习惯将小麦秸秆就地焚烧,造成了秸秆资源的浪费和对大气、土壤、水体的污染。采用该技术后,当小麦收割时,田间秧苗已长到1叶1心至2叶1心,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杜绝焚烧秸秆。秸秆覆盖比旋埋减排65%甲烷,减排二氧化碳11 662.5 kg/hm2(按燃烧秸秆6 000 kg/hm2,1 kg秸秆产生二氧化碳1.8 kg计,麦套稻可减排10 800 kg/hm2二氧化碳的排放)。免耕、免插、秸秆全量还田,避免了秸秆燃烧,秸秆也能得到合理利用,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2.6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的适用性分析麦套稻不仅适用于小麦茬、大麦茬,也适合油菜茬。麦套稻抗倒性能较好,突出表现在后期根系活力旺盛,抽穗期的根量是抛栽稻的7~9倍,且根粗、根硬,稻株基部地上部出现“气生根”,绿叶数比常规抛栽多出1叶左右。成熟期根据大面积调查,麦套稻基本不倒,即使倒伏,也是少量呈簇状倾斜。麦套稻从播种到收麦共生期一般15~25 d,一直处于缺水、缺肥、寡照的生长环境,秧苗极为瘦弱,但根系扎得深,抗争能力强。

3 结论与讨论

3.1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

3.1.1成熟期延迟。由于麦稻共生期在15~25 d,前期秧苗营养生长弱,一般比移栽稻晚熟7~10 d。因此要注意水稻品种的筛选,同时麦套稻宜连片种植。

3.1.2化学除草效果较差。据2013年初试,化学除草在小麦收割后15 d左右进行,效果不太理想。以后应视苗情草情,在小麦收获后60 d内再进行化学除草,化除后7~10 d对少量杂草或半死的大杂草采取人工拔除,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1.3田间杂株较多。田间杂株(2012年残留的杂交稻二代种分离现象)由于长势很旺盛,占用了大量的水稻生存空间,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前一年的前作水稻收获后,应立即清理田间秸秆,天气干燥时灌水1次,促使散落于田间的水稻种子充分萌发,这可有效减少翌年稻田杂株。有条件的可耕翻1次,深旋1次,确保次年田间杂株基数最低。

3.2结论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是一项新引进的生产技术,此次仅是第1次试验示范。从试验结果与崇州的水稻生产整体情况来看,该技术还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产量水平完全可以提高1 500 kg/hm2以上,达到同品种常规生产水平,甚至超过常规栽培模式的产量,生产费用还可以再降低1 500元/hm2左右,其配套栽培技术尚需作进一步的探索和优化,预期经济效益可观,下一年应加大对该技术的试验示范和配套技术研究。

[1] 杨力,俞勇权,周正宽,等.超高茬麦套稻高效生产机理及其技术初探[J].江苏农业科学,2003(2):7-9.

猜你喜欢

全量田间秸秆
春日田间
成都市温江区全力推进医保全量数据采集试点工作
田间地头“惠”果农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估的误区及其改进方法
麦秸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