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共时层面看“不过”的词汇化与主观化

2014-03-13吴婷

语文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连词现代汉语副词

○吴婷

(上海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上,副词兼连词“不过”与其非词形式共存,它们在词汇化程度及语义上有很大不同。语言学家将语言的主观性纳入语义研究的范畴,这对词语的词汇化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

一、现代汉语中“不过”的六种形式

“不过”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词之一,用法相当复杂,本文以大规模语料库数据为支撑,从两百万字的当代小说中抽取含有“不过”的有效例句4589条语料,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不过”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至少有以下六种:

1.“不过1”:由否定副词“不”加上动词“过”组成的动词短语。

2.“不过2”:“V不过”格式中的“不过”。

3.“不过3”:“A不过”格式中的“不过”。

4.“不过4”:“最/再X不过”格式中的“不过”。

5.“不过5”:副词,指明范围或表示语气,相当于“只是、仅仅”。

5.“不过6”:连词,表示转折。

表一:“不过”的六种形式在语料中所占的比例

从表一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不过1”是“过”的本义用法,具有实在意义的“过”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占全部用法的1.15%,“V不过”、“A不过”和“最/再X不过”中的“不过2”、“不过3”和“不过4”,可以看作是“不过”的附着词的用法,这三种形式一起占“不过”全部用法的21.4%,六种存在形式中副词“不过5”和连词“不过6”的用法居绝大多数,分别为30.5%和46.9%,是现代汉语“不过”的主要存在形式。

二、“不过”的六种形式的语义分析

(一)否定副词“不”加上动词“过”组成的动词短语“不过1”的语义

(1)快则一个礼拜,顶多也不过十天,货就到了。

(2)他驻足说:“我不过桥了。” (梁晓声《冉之父》)

(3)老百姓过年,民兵不能不过年呀?

(马烽《吕梁英雄传》)

(4)有的学生,出身豪门,却不过享受的生活,来刻苦训练凤仙功舞。 (《人民日报》1993.9)

短语“不过”可表示①“不超过”,如例(1)意思为“不超过十天”,②“不通过”,如例(2)意为“不通过桥”,③“不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如例(3)和例(4)分别意为“不经过新年的这几天”、“不经过日子”。

“过”古字“過”,古禾切,度也。从辵咼聲。《说文解字》[1]中“过”的本义“走过、经过”是动词。作为短语的“不过1”仍然保留了“过”的本义。

(二)“V不过”格式中的“不过2”的语义

(5)既然渡不过大渡河,为什么不沿左岸直上,进入西康? (伍近先《山水狂飙》)

(6)阿贵拗不过爹的脾气,他不肯走,自己不好意思先走,也不好意思空着两只手站在旁边观望,于是也蹲下去,帮助他很快修好,弄得满手是泥土,站起来说:“行了吧?”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7)都火烧眉毛了,你还信不过我,要真的出了事情,我咋对得起廖大哥? (林雪等《双枪老太婆》)

张新《不过补语句的历史考察》[2]中认为,现代汉语中的“V不过”作为可能补语结构的否定式出现,表示①不能完成不能达到目的;②不能胜过,不能超过;③不可能有某种行为。以“V不过O”为主要形式。在我们的语料观察中,“不过”的语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上三类,如例(5)表示“不能达到‘渡’的目的”、例(6)表示“不能胜过(爹)”、例(7)表示“不可能相信”。

(三)“A不过”格式中的“不过3”的语义

(8)这些学生是狡猾不过的,准看破了自己的用意。(钱钟书《围城》)

(9)二虎一听苏建才卖后悔药,心里烦不过,正想吵两句,因为在党小组会上大家提过他们两个人的意见,就把话憋住了。(李晓明《平原枪声》)

(10)周炳实在气愤不过,就在她身旁坐下,拿起她一只手,轻轻抚摸着,想宽慰宽慰她。(欧阳山《苦斗》)

张新《不过补语句的历史考察》认为普通话中已不使用“A不过”,而必须在形容词前加上“再”或“最”,变成“再/最A不过”的格式。本文不同意张的这种看法,在我们观察的语料中“A不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不过数量极少,只发现了三例。“A不过”表示“行为状态达到的程度很高”。例(8)意为“非常狡猾、十分狡猾”,例(9)意为“非常烦、十分烦”,例(10)意为“非常气愤,十分气愤”。

“不过3”可看作附着词,语音弱化、轻读,语义是从“不通过”意义虚化而来的,表达说话者的主观评价或态度,主观意识十分明显。

(四)“最/再X不过”格式中的“不过4”

(11)有一点是再清楚不过了,他被藐视了,他被剥夺了使用电话的权利。(苏童《世界两侧》)

(12)余静和秦妈妈都说:“不必换了,反正是做试验,哪个人都一样,你是老工人,技术又好,参加做试验最理想不过了。”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现代汉语中,“再/最X不过”这种格式用于表示达到的程度很高,具有主观评价义并表达某种语气。杨煜《“再X不过”格式研究》[3]中“再X不过”结构中的“X”主要是性质形容词,还有部分心理动词和其他动词词组。张斌(2002)“再”属于时间副词,并表示频率和重复;“最”属于程度副词,并且是相对程度副词的最高级。“再”或“最”加上“不过”后表达的主观性更强,突出说话人强调的语气。

例(11)(12)都表示“熟悉”“理想”的程度很高,例(12)有表示程度最高的含义,同时都带有说话者的主观评价。可以说,主观性增强是“再X不过”形成的主要诱因。

(五)指明范围或表示语气,相当于“只是、仅仅”的副词“不过5”的语义

(13)这部分队伍,是八路军一个游击支队,不过二三百人,从前也在李家庄一带住过,也还有认得的人。(赵树理《三里湾》)

(14)共产党总是说为穷人,为人民,也不过只是些好听的名词,钱二叔你没去张家口看一看,哼,你说那些好房子谁住着?(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齐沪扬(2011)《现代汉语语气成分词典》[4],语气副词“不过”释义为“‘仅仅’,有把事情往小里说或轻里说的意味”。“不过”表达主观量小,主观言轻,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例(13)表示“二三百人”的量很小,例(14)有意弱化“不过”前的主语,“不过”具有[+轻视]的语义特征。

和动词短语“不+过”最大的区别是副词“不过”在词汇化过程中带上了很强的主观感情色彩。说话者通过感情色彩来表达其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或评价。“不过5”多以小量表达事物或动作极限,语义带有“不过如此”的隐含义。

(六)表示转折的连词“不过6”的语义

(15)我所有的作品,不过表现了我对生活的贪婪。(张贤亮《张贤亮小说自选集》)

(16)他的估计大体上正确——玉生仍然坐在那个位置上,不过不是画图而是制造起土工具的模型。(赵树理《三里湾》)

(17)做事固然很好,不过夫妇俩同在外面做事,“家无主,扫帚倒竖”,乱七八糟,家庭就有名无实了。(钱钟书《围城》)

这里的“不过”连接两个分句,表示转折关系,具有转折义,例(15)轻转,对前面小句进行补充说明;例(16)重转,例(17)句子间起连接作用。

副词“不过”的限定对象和所限范围先后在句中隐而不现,这为“不过”的连词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不过”逐步摆脱了对前后相连部分语义上的依赖性,从而在句子表层相对独立地存在于分句之间。限定范围的副词“不过”进一步虚化,逐渐显现并固化,转折义凸显。

三、“不过”的六种形式与主观化

菲那根[5]认为,“主观性”主要表现在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认识三个方面。Traugott[6]认为,广义上说,主观化过程就是语言中表达说话人的主观信念和态度的形式和结构逐渐变为某种可识别的语法成分的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意义越来越依赖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一些表达方式经过反复运用,最终凝固下来,结果就形成主观性的表现形式。

Langacker[7]采用认知理论站在共时的角度看待主观性。他提出了主观化和语言形式间的关系,认为主观化程度越高,观察对象越是脱离舞台,在语句中登台呈现的语言形式越少,主观化程度的高低跟语言编码形式的多少成反比。

Langacker和Traugott都认为,语法成分通常由表达命题意义转向表情意义,或者从描述一个“外在情景”转向反映“内在情景”的评价、感知或认知方面;两者均认为主观化程度的高低跟语言编码形式的多少成反比,也都认为主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现代汉语中,“不过1”是“过”的本义用法,具有实在意义,“V不过”、“A不过”和“最/再X不过”中的“不过2”、“不过3”和“不过4”,可以看作是“不过”的附着词的用法,附着词“不过”语音弱化、轻读,语义虚化,主观意识十分明显。并且“A不过”逐渐消失,而必须在“A”前加上“最”、“再”变成“最/再A不过”格式,这种格式经过反复运用,最终凝固下来。

副词“不过5”用来表达其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或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话语的焦点从句子主语(syntactic subject)转移到“言语主语”(speakingsubject)。连词“不过6”则是从“不过5”进一步虚化而来的,比“不过5”的含义更加空灵,主观色彩更强,且这种主观色彩从句子延伸到语篇。

现代汉语“不过”的不同存在形式共存的现象,也说明了主观化、词汇化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过”的不同含义反映了其主观化和词汇化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以及主观化和词汇化的程度,具有渐进性。

四、小结

从“不过”含义的逐步衍伸以及其六个含义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的存在情况,可以将“不过”的含义归纳为:①比较实在的短语意义“不”+“走过,经过”;②较抽象的意义“不能(做、实现)”;③副词“非常、十分”;④表示程度很高、最高;⑤表示范围“只是、仅仅”,有“不过如此”的语义;⑥表转折义的连词。“不过”表达主观意愿的含义十分强烈,并且这种表示主观义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占着主导地位,抽象义、主观义最强的副词和连词用法,分别占30.5%和46.9%,是现代汉语中“不过”最活跃的意义。“不过”的词汇化与主观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主观化,人们的某种主观信念,如“非常”“仅仅”、“转折”等意愿与“不过”这一结构结合,逐渐变为某种可识别的语法成分。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

[2]张新.不过补语句的历史考察[J].语言研究,2000(2).

[3]杨煜.“再X不过”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4]齐沪扬.现代汉语语气成分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1.

[5]VERHAGEN.A.Constructions of Intersubjectivity:Discourse Syntax,and Cognition[M].Oxf ord:Oxf ord Universit Press.2005.

[6]HOPERP J,TRAUGOTT E C.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7]LANGACKERRW.Concept,Image,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 sis of Grammar[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0.

猜你喜欢

连词现代汉语副词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