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威的绿色征途

2014-03-13

中国有色金属 2014年14期
关键词:蓄电池电池工艺

超威集团白手起家,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成为国内生产动力型、储能型蓄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不仅如此,他们在做大企业规模的同时,还通过自主研发不断创新,有效地解决了铅酸电池在生产和回收中的污染问题,堪称践行环保理念的电池业先锋。

超威集团厂景

在一些人看来,铅酸蓄电池是污染型产业,应当予以淘汰。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家相继推出《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关于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管理措施,很多没有达到准入条件的企业被逐步关停,而符合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通过开发新的生产技术、推广有序回收等方法,很好地解决了铅酸电池在生产和回收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超威集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堪称践行环保理念的电池业先锋。

浙商精神铸就超威品牌

古城长兴,坐落在皖、浙、苏三省交界之地的江南水乡。长兴被称之为国际花园城市,有着引以为豪的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景观。2011年,长兴合溪水库正式建成,代表着这个江南城市再一次将自然、人文、科技相结合,展现了新时代长兴的发展面貌。除了长兴傲然的自然人文景观,长兴还拥有以高科技含量著称的全国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超威集团。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说过,浙江是一个具有炽烈企业家精神的地方,浙商既聪明又肯吃苦,敢冒险、敢为人先,最让人佩服。而超威集团创始人之一的周明明无疑就是浙商中的典型代表。

1990年,周明明以优异的成绩在杭州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位于太湖之滨的家乡长兴县虹溪中学任教。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学有所成,在别人看来,他应安安心心地当好一名化学教师,然而,他却令人不解地继续当起了“学生”。

1995年,周明明辞去教师之职,创办了浙江超威电源有限公司。他走进了另一所“大学”——自行筹资8000元,请来懂蓄电池制造技术的父母,办起了“超威公司”。他的父亲周龙瑞先生,是一位在蓄电池行业从事研发工作数十年的高级工程师,成了他进入电池制造业的“导师”。

8000元启动资金,三间简陋的民房,十几个工人……与浙江众多的民营企业一样,“超威公司”只是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谁也没有料到,几年后超威会产生巨大的“裂变”,梦幻般地成为全国蓄电池行业的“领头雁”。

与普通的民营企业老板不同,周明明的经营思路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叫“高大上”,即“超威”品牌目标的定位及其战略与战术的高效运作。

企业创立之初,周明明坚持“自力”与“外援”“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是从周一到周五为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与生产车间进行试制工作,每天工作达14个小时之多。夜深人静,寂静的厂区除了门卫,只剩下他一人在做着各种理化测试或分析各种理化检测数据,继续做他的新产品研发工作。饿了,开水、冷饭、萝卜干就是他的夜宵。有时客户到了县城,他来不及换掉被稀硫酸灼蚀成千孔百疮的裤子,便骑着摩托车直奔10公里外的县城迎接客户。周六和周日,他把家里的工作交给父亲,腾出“一手”跑出去广交朋友,上门寻访国内行业的知名专家,邀请他们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但是,当时的超威公司规模实在太小,周明明的“书生意气”让很多人大摇其头。然而,他凭借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对蓄电池产业发展的独到见解,和立志要为民族电池工业水平超越洋品牌的赤诚之心,终于打动了众多的专家。他向北京、沈阳、哈尔滨、重庆、上海、厦门的著名蓄电池科研部门、电化学专业博导等一批国内顶级专家和教授发出了10多张聘书,获得了一流的技术支持。

董事长 周明明

历经两年的攻关,超威公司第一个产品电动助力车蓄电池一面市,就以出众的品质产生了“一石起浪”的效应,蓄电池的性能检测指标超过知名厂家,国内各大电动助力车生产企业试用后赞不绝口,不少厂家终止与洋品牌的合作,转而选择超威公司。业内评价,超威公司的起点不是不高,而是太高。周明明独到的眼光,不仅使得他准确定位了市场,而且掌握了让企业超常发展的“秘方”,这个“秘方”就是他提出的品牌战略思想与有效运作形式的成功实施。

2001年,超威公司跨出“超越权威”第一步。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将纳米技术成功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用蓄电池制造,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全面超过行业标准,其中最关键的是使用寿命性能超出行业标准一倍以上,整体性能超过了进口的同类产品。2005年3月,山东省乐陵市委党校聂老师来信说:“超威牌6-DZM-12电池到现在已用了4年,现想换电池,怎么汇款?”诸如此类来信,每天如雪片纷飞,从四面八方拥向超威。超威纳米蓄电池一举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被评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还被列入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火炬计划重点项目。

自此,超威公司驶入了创新创业的快车道。短短几年,应用高新技术制造而成、各项性能领先国内同类产品的铁路机车车辆、电动游览车、高尔夫球车、电动叉车、电动汽车等蓄电池产品相继研发投入生产,企业经营业绩连年翻番。尤其是作为一家民企新秀,还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攻关任务,跻身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专业委员会会员名单,参与了《电动助力车蓄电池行业标准》和《蓄电池极板行业标准》的制定……

2005年年底,超威总资产已达4.8亿元,拥有极板生产基地5个、总装生产基地3个,年产值达15.3亿元,年创利税4亿元,产品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欧亚部分国家,其中电动助力车用蓄电池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前茅。

周明明演绎了“能人造超威”的奇迹。他说,超威是一家专业制造动力电源产品的企业,创立品牌特色,首先要积蓄“动力”,就是要把一流的人才团队和全新的品牌观念作为企业的“原动力”来经营,有了“原动力”再加科学的管理作为“催化剂”,自然就会“裂变”。

超威集团总裁杨新新(右二)当选为第五届“科技新浙商”。

绿色征途

经过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超威集团目前旗下已经拥有18家子公司,成为国内一家专业从事动力型、储能型蓄电池研发和制造的行业龙头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7月成功在香港上市。其主导产品——电动自行车动力电池,产销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产品覆盖全国,并出口亚欧及拉美地区。2011年实现产值近140亿元,首次跨入百亿企业行列;2012年再次实现销售收翻番的目标,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75.19亿元;2013年仍然保持高速增长,销售收入达到557.38亿元。超威集团入选中国电池行业副理事长单位,进入《福布斯》“中国潜力100榜”、“中国成长百强企业”、“中国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50强”第1位、“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第150位、“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第300位。

2012年开始,超威集团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达标改造,目的就是要降低能耗,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力求成为电池行业绿色生产的标杆企业。在此之前,超威集团曾经用了6年时间,投入超亿元资金进行技术研发,掌握并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蓄电池内化成工艺。这项技术的突破,使得超威集团在国内动力电池技术领域中超前8年,并取得发明技术专利8项,实现超威集团的产业化目标。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明星、工程院士邱定蕃院士、张国成院士、张懿院士和刘炯天院士到超威集团考察。

超威集团一直秉承“倡导绿色能源,完美人类生活”的宗旨。在超威集团,“时刻不忘环保”被列在企业生产的首位。一直以来,超威集团对自身的环境要求就是“围墙以外是花园式的,围墙以内希望是食品级的”。尽管生产的产品是铅酸蓄电池,但在职业卫生标准和污染治理水平方面,超威一直在以食品行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建厂初期,超威集团就一直注重环保方面的投入,不论是工厂选址、厂房的设计和建设,还是环境评估、对设备的投入,都能够兼顾到环保要求。超威集团为了防止生产中产生的酸雾进入空气,投入近千万元,开展了内化成免水洗工艺的研发并投入使用,同时也避免了有毒镉金属的使用,让铅污染排放降低了75%。

超威集团所有产品的研发也都首先立足于低碳环保,不仅出厂的产品要做到绿色环保,生产过程中也要把污染控制在正常范围甚至要达到零污染。

超威电池能够实现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技术领先战略和前瞻性,将技术放在首位,走在市场前列,不断创新突破,是超威电池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超威集团总裁杨新新告诉记者,超威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保护环境作为企业的生命线。他说,业内人士都知道,过去国内的动力电池生产普遍采用的是“铅锑镉外化成工艺”。“外化成工艺”是在化成槽中完成极板化成,化成后的极板因含各种“杂质”和硫酸,需要大量清水冲洗,这两道工序用水量约占到整个蓄电池生产用水的90%。化成期间不仅水分分解严重,还产生大量的酸雾,需要不断补水。极板化成出槽后又需要对极板进行水洗,这也是电池极板生产耗水量最大的工序,同时又会产生大量含酸、含铅的废水。水洗后的负板浸抗氧化剂,不仅增加成本,烘干极板时还需要消耗大量热能。

超威集团生产车间

正是由于看到“外化成工艺”是导致能耗、重金属污染居高不下的关键问题,就在铅蓄电池行业的大多数企业大力发展使用“外化成工艺”抢占市场份额的时候,超威集团管理层已经预感到行业危机并开始思考:如何在生产工艺中去掉“镉”元素以保护环境?如何减少工艺中的污染以保护员工的作业安全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如何减少水资源的使用与排放?如何减少电力使用?如何保护消费者的使用权益?

就在超威集团事业顺风顺水、企业快速发展的时候,董事长周明明想得更多的是“超威”未来的发展。他意识到,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必须同时担当起行业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从2003年开始,超威集团下定决心研发“无镉内化成工艺”,并于2006年在江苏省建成“内化成工艺”中试生产基地。

杨新新说,这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在十年的时间里,超威集团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无数产品的报废、多次设备的升级和内部管理流程的再造,先后进行了3次大的工艺调整。由于“内化成工艺”在试验阶段的不稳定性,造成企业上亿元的材料损失、产品退货、市场份额流失。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动摇超威集团走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经过不懈的努力,超威集团终于打破发达国家对“内化成工艺”技术的封锁,掌握了“内化成工艺”的核心技术,在国内动力电池技术领域中率先取得成功。2010年12月,超威集团研发的《无镉铅酸蓄电池多阶段内化成工艺》通过浙江省科技成果鉴定,认定该工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技术工艺的改造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将传统的“外化成充电工艺”改为“充电工艺”,将固化后的极板直接切割装入电池盒,取消了原有的外化成槽、水冲洗、烘干设备,节省了劳动用工、电力和水消耗,实现了废水的零排放,既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污染,经测试,仅此项改造,就可节约电力375千瓦,年节电283万千瓦时。二是电池化成充电机改造,将原来带分流柜的大电流充电机改为电脑控制的智能型可回收电能的充放电电源,使原有的放电电能95%得到回收利用。超威集团申报的“一种大容量的胶体电池内化成工艺”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优秀奖”。在内化成工艺的研发和推广中,由超威集团一线员工研发的“内化成电池充电酸雾收集器”,目前已升级到第三代。

截至2013年12月,超威集团已经实现“无镉内化成工艺”全集团产业化目标。集团的全部生产线100%采用“无镉内化成工艺”生产,年减少工业用水300多万吨,从源头削减300多万吨含铅、镉、砷、酸的重金属废水,实现了化成重金属污水零排放。超威集团“内化成工艺”产业化应用对全国蓄电池行业重金属废水减排的贡献率超过25%。记者从超威集团的生产联合企业了解到,超威不仅自身率先实现了规模化“无镉内化成工艺”生产,还带动13家生产联合企业进行了工艺升级的绿色转型。

杨新新说,实践证明,超威集团的“艰难选择”符合国家蓄电池行业环保发展方向。技术上属于先进的蓄电池加工制造工艺,是动力型蓄电池实现无镉化生产的技术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要求。2012年,工信部和环保部联合发布的《铅酸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曾明确提出:采用落后工艺和含镉超过0.002%的电池企业应于2013年底进行淘汰。超威集团研发成功的“无镉内化成工艺”,提前实现了工信部要求全行业实现无镉、无砷的规定,取得了蓄电池行业的“绿色通行证”。

当记者问到,超威集团为什么要将自己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关键技术,同时又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在行业内推广时,董事长周明明表示,“内化成工艺”技术在全行业中推广,每年可减少重金属废水排放900多万吨,减少重金属铅排放9吨以上;同时减少重金属污水处理费投入近10亿元,间接效益和直接效益达15亿元,对我国铅蓄电池行业的清洁化生产与环保节能减排以及整个行业的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继“无镉内化成工艺”实现生产全覆盖的同时,超威集团又把目光盯在了蓄电池产业的“最后一道坎”——废旧电池回收再生处理。

超威集团生产车间

目前,全国电动自行车市场保有量已达到1.6亿辆,每年产生的废铅酸蓄电池超过260万吨。尽管铅酸蓄电池90%以上材料都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但现有企业大多采用传统的火法冶炼,再通过电解生产精铅、加工成铅粉用来生产电池。在火法冶炼中,会产生大量的铅烟、铅尘和铅渣;在电解精铅的过程中,不仅要消耗大量的电能,而且还会产生含铅废水。

面对行业现状,周明明有自己的想法。他说:“一个人天生就有梦想,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梦想就是打造商业航母——‘电池领域,世界顶级’;另一个就是‘绿色梦’,实现从原材料到生产过程到成品,再到废旧电池回收处理,整个产业链完全实现绿色化。

废旧铅酸电池在回收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一直以来都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面对日趋严苛的环境要求和资源压力,超威集团决定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研发平台,采取引进院士、校企联合的方式,着手对废旧铅酸电池循环利用进行专项攻关。

依托多年的技术积累,超威集团研究院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2013年3月正式成立了“原子经济法铅回收项目”小组,投入300万元,建成日产10千克氧化铅粉实验室试验线。经过8个月的实验,验证了该项目的工艺可行性。2014年2月,集团董事会又追加200万元扩大试验线,日产氧化铅粉达到200千克,进一步验证了该工艺产业化生产的可行性。

超威集团的“原子经济法铅回收项目”是与当前国内外废旧铅酸电池“热处理”、“湿处理”截然不同的一种全新的回收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原子经济反应,用化学方法将废铅电池中的铅膏转化成可直接利用的铅粉,处理过程中无烟尘、废气、废水排放,回收利用率高达99%以上,具有高效率、高清洁、低能耗、低成本等优势,是一项彻底改变铅酸蓄电池行业回收产业脏、乱、差面貌的重大技术性革命。

2014年4月25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由邱定蕃、杨裕生、张国成、张懿和刘炯天等五院士参加的“原子经济法铅回收项目”鉴定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技术是我国在铅回收方面的自主原创性技术,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今年4月,超威集团“原子经济法铅回收项目”受到邱定蕃、杨裕生、张国成、张懿、刘炯天等5位权威专家肯定。超威集团“原子经济法铅回收项目”,颠覆了传统铅回收工艺方法,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循环利用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测算表明,超威集团如果按照“原子经济法”回收处理自产自销的废旧电池,与传统“火法冶炼”相比,每年可节电0.8亿千瓦时,节煤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万吨,减少含铅废水120万立方米,减少铅资源损失和排放近2万吨。

据悉,超威集团计划2014年下半年建成全球首条“原子经济法铅回收”量产示范生产试验线。业内人士表示,超威集团的“绿色梦”正在梦想成真。

“和合”文化成就伟大梦想

周明明认为,企业文化是超威集团的灵魂。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行事规则最重要的无形财富,直接关系到现代企业最具战略性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念的制定和树立,对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企业有导向和约束等功能。而超威文化的核心是“和合”文化。企业使命是“倡导绿色能源、完美人类生活”,企业愿景是“立志于成为全球新能源行业伟大的公司”,企业管理理念是:“用事实数据说话,一对一责任,言必行,行必果。”

杨新新总裁在党建工作交流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超威集团多年来所倡导的“和合”文化其实就是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长期共存”进行提炼归纳而来。该文化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又汲取了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精髓,也是企业在实践探索中得出的深刻认识。周明明在谈及企业文化时说:“公司在创办之初实施人工化管理,慢慢转为信息自动化,这个转变过程需要用文化渗入,使公司有序运转起来。当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被放置于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时,公司自上而下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也是一种合力,从而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超威集团从一个小微公司发展成中国企业500强,便是这一规律生动而富有活力的事例。

超威集团的员工可谓是颇具幸福感的员工,这与超威集团一直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密不可分。超威集团通过“双六优先”工程,即发展党员“六个优先”和优秀党员“六个优先”,努力把普通员工培养成骨干,把骨干人才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干部,把优秀干部培养成企业家。在超威,普通技术员成为研究院负责人、包片工成为公司经理等鲜活的例子比比皆是。超威集团研究院院长刘孝伟就是从一个高中生成长为教授级高工,目前已拥有16项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这样的成绩可谓令人骄傲,当问及原因时,刘孝伟一再感谢集团领导,“超威给了我一个事业平台,又遇到了行业发展机遇,加上自己不断的请教学习,董事长对我的成长起到了思想引领作用。” 超威集团用“和合”文化为员工们铸就了一片精神家园,在这片沃土上梦想经过自己的辛勤耕耘就能变成现实。

超威集团经常开展“金点子”、“心声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和信任人,做到企业待员工像亲人,员工爱企如爱家。周明明表示,“我们通过‘金点子’活动采纳推广合理建议,让员工从中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不足,从而达到激励和改进的作用。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中,员工们可以形成一股合力来共同推动超威集团向前发展。如果说员工的合力是企业发展的稳定因素,那么在超威的大家庭中,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将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汇聚在一起,使超威集团的发展如虎添翼。吸引一流的人才,为其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依靠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去感化人,去凝聚人心。”

超威集团生产车间

超威集团生产车间

2012年年底,在日本已有近10年工作经历的柯克博士经过深思熟虑后来到了超威集团。现任集团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长的柯克说:“董事长周明明和总裁杨新新都有着高瞻远瞩的目光,他们大刀阔斧引进人才、之后踏踏实实地走在团结人才,打造超威梦的路途上。”柯克认为集团高层领导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超过了很多民营企业家,他们为专业人才打造的科研环境,以及细致入微的生活关怀是吸引更多一流人才的一个亮点。总裁杨新新曾说过,超威什么都不缺,但永远缺人才。超威什么都可以节约,人才不可以节约。超威集团现已聚集了巴普洛夫院士、田昭武院士、陈清泉院士、邱定藩院士、欧阳明高教授、伽池教授、尼尔森教授、莫斯利、杉本丰成、钮因健、潘军青等十多位国际、国内电化学及动力电池行业权威专家。

超威集团要成为一流企业,必须是人才汇集、人才涌流与迸发的地方。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超威集团把招募人才的目标锁定在国际顶尖的专家团队上,计划用3年时间把超威打造成国际化的专业人才汇聚之地,全面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杨新新总裁介绍,2013年3月,我年越古稀的父母亲赴美国,用真诚打动了被誉为“锂电之父”的约翰·古迪纳夫教授,古迪纳夫教授已表示愿意为改善环境和提高人类的生活尽其所能。我一直认为,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财富,这也是超威持续发展的后劲。

超威集团厂区

目前,超威集团聚集了来自保加利亚、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和国内行业的顶级专家近20人,其中国内外院士7人,拥有教授、博士、硕士等专业技术人才近300人。这些人才被周明明称之为“因和合魅力而成为超威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和源泉”。与此同时,超威集团已发展成为在全国设有18家子分公司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销售收入连年翻番,2013年销售收入达到557亿元,位居中国新能源电池行业综合能力第一名,并成为湖州地区首家“中国企业500强”。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2012年,超威集团已成功实现了“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全球第一大供应商”的目标,并开始步入二次创业阶段。“和合文化”无疑会为超威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超威集团致力于为员工们打造可以实现梦想的平台,这是一片沃土,但不能成为温室。因此,超威集团制定了企业家摇篮培养规划,通过内部培养和选拔任用,目前已有多名原生产一线员工走上总经理和技术领导岗位,集团上下形成合力,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此外,超威集团还在不断跟进自己的“社会梦”。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谢支持超威发展的群众,回馈社会。据介绍,超威集团每年都安排几百万元资金用于公益事业。2013年以来,超威集团救助困难职工121名,救助金额已达100多万元。2013年5月份超威集团安排专人远赴山西,向身患重病的代理商曹中杰送去了17万元爱心款。

不论是超威集团内部员工的个人梦想,还是超威集团在帮助社会群体实现梦想,都离不开“和合文化”这一精神动力。“全球每卖10辆电动车,6辆配超威电池”也在激励着超威人及超威的合作伙伴。

周明明说,“我和全体超威人的做事原则是,登泰山而小齐鲁,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运筹帷幄,方能决胜于千里之外。”现在,超威集团正在酝酿着一个更大的梦想——成为全球新能源行业的伟大公司。

猜你喜欢

蓄电池电池工艺
电池很冤
“一粒盐电池”
把电池穿身上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穿在身上的电池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聊聊蓄电池的那点事儿(1) 汽车蓄电池的前世
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
蓄电池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