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震区媒体报道如何独具感染力
2014-03-13王建兵
□ 文/王建兵
一、立足“大学梦”捅破了一层窗户纸
8月3日下午4点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新闻人本该闻灾而动,但是在经历了汶川、玉树、雅安地震的新闻实践之后,尤其在信息传播越来越快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武汉晚报》作为距离灾区1400多公里的地方报媒,如何把灾害报道做出特点,成为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
正因为如此,《武汉晚报》并没有急于派出采访小组,甚至在作出派出采访小组的决定后又取消了这一指令。因为,编辑部没有想清楚:我们的记者深入灾区后,应该做什么?
其实,能采写的新闻素材一定很多,地震导致的残垣断壁、人员伤亡、生还奇迹、灾区干群的抗灾自救、救援人员的英雄壮举……但是,这些内容已被先期抵达的中央媒体、云南本地媒体抢得先机,如果没有新思维、新策划、新切口,《武汉晚报》采访小组即便克服重重困难赶到灾区,所采写的新闻也容易陷于同题重复,难以真正打动读者。
近年来,《武汉晚报》编辑部精心打造每天的采前会和编前会,形成了“追求做不一样的新闻”传统。在当前同质竞争渐趋激烈、移动新媒体贴身抢拼的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
8月4日地震第二天,采前会上有人提出:市统计局2013年统计,武汉地区的高等院校已发展到85所,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已达到118.33万人,超过北京、上海以及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等知名国际大城市,位居全球大城市之首。作为名副其实的“大学之城”,这85所高校中,会不会有来自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灾区的学子?他们的“中国梦”,何尝不就是一个美好的“大学梦”,会不会有人在这场突出其来的地震中严重受灾,放弃梦想?
经电话联系灾区教育部门、武汉地区高校一一求证,很快得知:仅武汉大学一所高校,今年就录取了20多名云南省昭通市的考生,至于有多少人来自灾区乡镇,尚需进一步核实。
“大学梦”仿佛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采访思路然开朗——既然来武汉求学,就是“新武汉人”,是武汉的新市民、新主人。编辑部迅速形成共识:指派曾多次赴汶川、玉树、雅安等地采访的胡义华,实地踏访灾区贫困新生的受灾情况。
二、25小时的特别家访引发“鲁甸行动”
从武汉启程的时侯,距离地震发生已过去了36小时,但是胡义华踌躇满志,信心满满。因为,编辑部给出的指令非常明确:放弃一般的灾情及救灾新闻,专门寻访灾区贫困家庭,尽量围绕温暖做文章,尤其要避免给公众精神和情感造成二次损害;一定要尽可能多地找到今年刚刚完成高考,并考上武汉地区高校的贫困大学新生;不必匆忙发稿,一定要找到典型的新闻人物、典型的新闻事件,深入采访,力争一炮打响,收到后发制人的新闻效果。
最早被确定的鲁甸贫困生,是刚刚被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录取的新生张朝健。8月6日下午3点20分,前方记者从鲁甸县城的西门出发,搭中巴车,步行穿过震中龙头山镇,翻山岗攀石崖,转乘摩托车,直到当晚11点20分,才抵达张朝健的家——乐红镇红布村肖家沟社36号。
那是一间裂缝纵横的土屋。灯亮着,张朝健的父母等在门口,“没想到真有武汉的记者来家访,你受苦了!”张朝健的姐姐张朝仙,在云南省红河学院读大二,一直靠申请贷款求学。张家养着两头山羊,还种有2亩土豆和1亩玉米,这对两名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当晚,记者挤在张朝健的床上,聊了一整晚。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武汉晚报》几代报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围绕家庭做文章,把“为百姓谋利益”写在了报头,而且创办的公益扶助新闻栏目“扶助行动”,已延续了10多个年头,专事扶贫济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8月7日的编前会上,《武汉晚报》总编辑范洪涛亲自改稿,并提议:以这次特别的家访为契机,寻访所有灾区即将来汉上大学的贫困生,每人发放5000元的助学款,确保他们顺利入学。爱心扶助的提议,找到了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契合《武汉晚报》“为百姓谋利益”的办报宗旨,迅速在总编辑办公会上得到一致响应。
三、“大V”转发引爆网络,中国晚协向全国推广
8月8日,《一次25小时的特别家访》在《武汉晚报》头版头条和二版整版报道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人民网、搜狐、网易、腾讯等多家门户转载,昭通市的各大QQ群和微博圈内,更是疯狂扩散。昭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昭通”专门转发了相关报道。
阳光媒体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澜以“点赞”和“鼓掌”的方式转发了“一次特别家访引发#帮灾区贫困生交学费#公益扶助”的微博。“大V”转发再次引爆互联网,据第三方公开数据显示,仅该条微博的曝光量就达到了3518万个,成为当天的全国舆论热点。
当天上午,正在河南省开封市举行的中国晚报协会会长会议上,晚报协会会长、《北京晚报》总编辑任欢迎临时调整会议议程,首先听取了范洪涛对“鲁甸行动”的情况介绍,会议决定响应并推广《武汉晚报》的“鲁甸行动”,要求全国晚报界积极行动起来,为鲁甸地震灾区的贫困大学生提供无偿资助,确保他们顺利入学。 会上,《北京晚报》总编辑任欢迎、《新民晚报》总编辑陈启伟、《今晚报》副总编辑陈杰、《重庆晚报》总编辑任美荣、《扬子晚报》总编辑王文坚等城市晚报负责人纷纷表示,为来自地震灾区的贫困大学新生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绝不让他们在承受震灾痛苦的同时,因为贫困又失去求学的机会。
“帮灾区来汉贫困生交学费”的扶助行动,因传播了武汉报人的爱心和“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动了武汉市民和全国网友。武汉知名慈善企业“新八建”集团展开了爱心捐款,表示不管有多少名来汉读书的灾区贫困生,都将承担他们的学费;艳阳天酒店愿意拿出费用来资助张朝健四年的学费,并欢迎这些灾区来汉上大学的贫困孩子,到酒店勤工俭学;还有人愿意给灾区来汉的贫困生父母提供农业生产岗位;更有一大批充满爱心的普通市民向《武汉晚报》表达了自己的捐助意愿。
“鲁甸行动”的温暖传递,让正彷徨焦虑的灾区学子感动不已。张朝健给记者发来一条长短信表示感谢。
四、每一个环节都有“做不一样新闻”的基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鲁甸行动”不仅感染了诸多读者和网友,更让《武汉晚报》在媒体的同题比拼中脱颖而出。初步总结这次地震报道,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优秀的新闻团队,只要把握住“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基调,坚持“做不一样的新闻”,报道一定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一定能软化、温暖和焐热人们的心。
刚到灾区采访时,胡义华人生地不熟,虽然有所准备、事前开具了单位介绍信,表达了寻访大学贫困新生和5000元爱心捐助的承诺,但在昭通市教育局,多数工作人员忙于下乡救灾,记者马不停蹄赶往该局下属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想方设法从填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贫困生入手,获得了宝贵的支持。
而昭通一中作为震区最好的高中,仅2014届的高中毕业班,就有22个,总计1200多名同学。记者赶到的时侯,大部分高三毕业班的老师在休假,校方主要领导忙于高一新生的入学筹备。记者“钻天打洞”找到学校档案室,向前来提取党团关系的大学新生多方打听赴汉贫困生的信息。
前方记者在一线奔忙,后方统筹也没闲着。笔者通过微博、QQ群、网站的搜索功能辗转找到了“昭通一中志愿咨询”“茚旺高中校友”“鲁甸一中”等多个QQ群。其中,“昭通一中志愿咨询”是700多名毕业生组成的大群,起初一度拒绝陌生人加入,后来得知是《武汉晚报》的寻访善举,群主在多方核实笔者身份后,邀请加入并帮助刊登了群公告:即将赴汉上大学的贫困生,请你联系《武汉晚报》电话027-82333333。
承担战线报道的教育记者也功不可没,他们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招办,查到了所有震区新生的名单,为后续报道提供了有力的指引。8月14日,昭通电视台“鲁甸8·03特别直播”节目专门邀请胡义华走进地震直播间,向灾区干部群众隆重介绍了中国晚协强势推广、全国各地城市晚报共同开展的“鲁甸行动”,再次收到了不少贫困生的自荐信息。
正是大家的一致努力,让这次友善的寻访越来越顺利。目前,“鲁甸行动”资助行动仍在动态征集中。前方记者寻访到237位灾区将赴各大城市上大学的贫困生名单,已通过中国晚报协会转交给各兄弟晚报,《北京晚报》《春城晚报》《南昌晚报》等多家晚报同行已发起爱心征集。其中《北京晚报》在8月27日一版刊发图片新闻《地震灾区考生只身清华报到》,介绍灾区贫困生高伟一周前从村里出发,辗转从县城到贵阳乘火车进京报到的经过,表示“在《武汉晚报》同行帮助下,获悉今年共有十余名来自昭通的学生考入北京的高校,将继续关注这些来自灾区的大一新生”。
截至本文发稿时,25名将赴武汉上大学的灾区贫困新生尚未抵汉,《武汉晚报》编辑部决定在开学季送款到校,并将通过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开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