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大型赛事报道提升可读性策略——以《成都商报·巴西世界杯特刊》为例
2014-03-13庹继光张晁宾
□ 文/庹继光 张晁宾
体育报道历来是都市报的支柱之一,面对新媒体的竞争压力,都市报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在世界杯足球赛等大型赛事报道中有所作为呢?《成都商报》在巴西世界杯期间一如既往推出“世界杯特刊”,依靠整体专业素养较高的优势,通过挖掘独家新闻、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独特的评论等,坚持向信息内容的深刻性方面拓展,并自觉回避“娱乐至死”的体育报道低俗化、色情化倾向,为同类媒体今后开展类似大型赛事报道提供了有益借鉴。
避开赛事,寻找场外新闻源
网络媒体、电视、专业报轮番登场,彻底改变了都市报固有的体育赛事报道模式。赛况报道、现场特写、教练评球等早已不再是都市报体育版的重头,目光转向场外,看到其他记者没有发现的新闻,或者在大家都看到新闻时,能比别人想得更远、更深,那才是都市报记者后发制人的功力所在。
《成都商报》担负巴西世界杯报道任务的前方特派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掘场外新闻点,以6月14日《看球笔记·第一夜》为例,现场记者就写了许多镜头之外的信息,如把内马尔描述成天才中的翘楚、肥罗小罗阿德的血统继承者、新一代夜店小王子等等。文字虽然短小,却多是其他媒体不易关注到的细节。6月18日《和61岁的济科踢球》同样非常注重细节、情节的描述,报道以记者和济科面对面的经历描述了济科的住宅环境,室内摆设,两人点球,生活中济科热爱钢琴,给记者弹奏音乐,帮记者打车,以及济科不让孙子费利佩一人独玩等许多生动情节。
《成都商报》本地记者在配合进行世界杯报道时,同样关注场外的新闻点, 6月14日《对对对错错错朱广沪雷醒陆游》以朱广沪“对对对”的解说引起网上热议为切入点,面对网友对朱广沪感情倾向的质疑和不满,记者客观地把朱广沪定义为一个巴西球迷、和刘建宏搭伙组成捧逗主持人,以及足球就是逗乐的观点,引导网友对朱广沪个人身份的准确认识。
整合信息,引导深入式阅读
早在世界杯正式开赛前的5月中旬,入围世界杯决赛阶段的“32强大巴车口号”便已出炉,许多媒体当时也作了简单报道,但随着比赛日渐进入佳境,这些口号却显现出不同的境遇,有的成为球队励志的象征,有的却反衬出球队在决赛阶段状况的不佳,口号反差明显。7月11日,《成都商报》适时将“32强大巴车口号”打造成当天的焦点新闻,结合赛事进程,对各队口号作了不同的点评,特别是调侃了巴西、荷兰、西班牙等强队的口号,尤其突出了荷兰队“真男人,穿橙色”的大巴口号,认为其成为一句笑谈——真的男人敢于喊出闪亮的口号,却不敢面对残酷的点球。一番分析下来,整个版面显得意趣盎然,达到了信息整合出新的效果。
平时,人们或许知道荷兰队许多退役球星分别在多支球队担任教练,但很难想到更多。而在荷兰队小组赛上以5:1痛击西班牙队后,6月15日《成都商报》在第9版策划了《鲜橙多?鲜橙的大哥才多》专版,集中报道了德波尔、范尼、巴斯滕、西多夫等荷兰知名球星担任多支球队、尤其是荷兰国内球队教练的信息,有这些大牌球星扶持,新一代荷兰队得以在他们的肩头起飞,揭示了荷兰队崛起并非偶然。
巴西队在半决赛中以1:7的屈辱比分败给德国队后,许多人都不免发表自己的观点,微博、微信上的言论可谓层出不穷,但《成都商报》7月10日刊登的《2014“足球鸦片”失效,2016里约奥运压力暴涨》无疑从更加深入的角度阐释了“1:7惨败事件”对整个巴西国家社会的严重影响:巴西政府显然将举办本届世界杯看成了一场巨大的赌博,将其当成“救市”的最后稻草,希冀世界杯提升GDP,增加就业机会及旅游业收入等。但当巴西队以如此惨败确定与冠军无缘后,巴西人安慰自己的“足球鸦片”失效了,巴西国内颇为严峻的贫困暴力和民生问题将加剧,这些都将为巴西两年后承办夏季奥运会增加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借助外脑,言论视角辟蹊径
基于现代信息传输的便捷性,媒体在世界杯等大型赛事中要真正得到含金量颇高的独家信息已经很困难,但发表独立性的观点仍然有很大空间。这种观点由来已久,几位体育记者在1998年去法国采访世界杯足球赛归来便有此感慨:“各家媒体对比赛本身的报道大同小异,只有从评论和访谈类栏目中才能看到独家之处。”①面对世界杯重大事件,都市报利用好自身的独特言论资源,在言论方面寻找独特性和创新性是有可能的,而借助外脑则是利用特有言论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
其一,邀请资深媒体人作出具有权威性的评论。在世界杯期间,《成都商报》邀请著名媒体人、网易门户副总编颜强等人发表评论,6月30日的《欧洲不再垄断》一文,针对本届世界杯16强中美洲国家占据一半的现象,站在足球未来发展的高度,以中立客观的立场,论述足球事业是全球人类的事业,不能过度停滞和垄断在欧洲,随着拉美国家与欧洲国家的对抗,这样的现象对于人类足球事业是好的。而7月15日《德国坚持与融合》一篇则分析了德国取得本届世界杯冠军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德国队此前做出大胆队伍改革和训练的创新,再加上本身德国整个国家对足球事业的热爱和参与程度高的大环境,坚持国民素养传承与积极大胆的改革创新,并与新时期新环境下进行融合,才是德国队24年的足球经验。实际上,记者的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学者的认同:足球对于德国而言是一种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象征,它不仅是一场争金夺银的运动,更是整个德国精神的寄托,民族文化认同通过足球得以实现。②
其二,请体坛专家做大众文化视角的分析。7月15日,英超专家林良锋应约为《成都商报》撰写特稿《文化之旅终点也是起点》,通俗讲解自己对本次世界杯的看法,从各个角度对本届世界杯进行总结,首先指出德国本次夺冠对足球事业的重大意义,接着回顾了巴西和德国,德国和阿根廷的精彩片断,还指出球迷熬夜、商家捞钱、中国球迷的闷局和时差的大众日常生活现象,最后告诉球迷挚言:世界杯决赛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当你爱上足球,它将伴随你一辈子,足球见证人生,诚不我欺。
弃低俗化,引领娱乐新潮流
体育新闻娱乐化无疑是当下体育报道的一种趋势,遗憾的是,国内许多媒体在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进程中陷入了色情化、低俗化的泥淖,不少媒体长期把赌球作为自身的卖点之一,而在巴西世界杯开赛前后,也有不少媒体把巴西的妓女等当成娱乐化报道的焦点,而《成都商报》在世界杯特刊中,较好地保持了传统媒体人的职业道德精神,在娱乐化的报道过程中抛弃了色情化、低俗化的倾向。
第一,拒绝色情报道,净化娱乐环境。《成都商报·世界杯特刊》在报道中无论是封面人物的选取、标题的制作、正文的表述等,都刻意避开了与色情相关的字眼,6月25日的《女神在意大利不怕输》尽管是从人们对教练女伴的窥视欲出发,但没有透露出一点色情信息,而是正面将这位“女神”定位成一位贤内助的形象;世界杯期间,该报还有两篇稿件涉及到曾经丑闻缠身的孔卡,但稿件均避开此点,主要介绍孔卡在巴西开美发沙龙的情况、对恒大和中国队的看法、对世界杯的预测、对儿子的期望,以及孔卡对中国保姆夫妇的关照等。
第二,揭穿非法赌球,倡导阳光猜球。近年来,非法网络赌球滋生社会犯罪事件大量激增。《成都商报·世界杯特刊》采用两面报道的形式,一方面揭露非法赌球,另一方面则为球迷阳光猜球提供了路径。在揭露非法赌球方面,6月24日《他没猜中比分赌球输了百万也没猜中结局》报道了一位因沉溺于赌球而伪造提货单、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变卖公物的反面案例,起到警示的作用;而7月6日的《世界杯倒票团伙头目供述幕后老板竟是FIFA官员》报道则解密巴西世界杯最大的贩票团伙,幕后黑手,黄牛党成员,以及与国际足联高层的关系等。在倡导阳光猜球方面,《成都商报》在巴西世界杯开赛伊始就举办了“一战成名”活动,参与者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金币,然后用这些金币组成自己心仪的11人球队,如果比赛中这些球员进球,则参与者可获得不等的积分,积分高者可拿到奖品、奖金等,最终的“冠军球队”组织者可获得30万元奖金。这种活动,既满足了许多铁杆球迷竞猜世界杯的愿望,又符合社会道德,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①尹波、苏葵:《体育报道还有独家新闻吗》,《中国记者》,1999年第11期。
②俞宏光:《德国足球发展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