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跨”和“全”的本科新闻教育——从人大新闻学院看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改革

2014-03-13杨婷婷

中国记者 2014年9期
关键词:跨媒体学院专业

□ 文/杨婷婷

基本情况

在媒介融合方面,根据人大新闻学院2013年本科生教学方案,新闻学院课程的设置分为基础技能、通识教育、素质拓展、实践教育及专业教育五个部分。其中基础技能主要是英语、数学、计算机三个方面的课程,通识教育主要为思想政治理论、原著原典选读等相关课程。素质拓展主要为体育、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课程。而专业教育则又分为三个部分: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其中,学科基础课为四个专业必修的课程,包括与数字网络技术核心媒体方面相关的如《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新媒体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还包括其他学院的基础理论课程如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而专业选修课则根据不同专业划分为七个课程包,要求跨专业、跨学院选修分别不少于6学分和8学分。可以看出,人大新闻学院比较重视学生对跨领域知识的涉猎,以及理论知识和史学知识的沉淀,而多种课程包和自主选修体系的课程设置,则更有利于超越媒介形态,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培养“全媒体”技能的新型新闻人才。

人大新闻学院目前主要分为四个本科专业: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专业、广告学专业、传播学专业。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业界对于新闻从业者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具备从事新闻报道的能力,而更需要具备全面的新闻运作的能力,更需要其对于某个领域、某个学科有一定专业知识,如此才能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内容”。为了培养更多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2011年人大新闻学院与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联合,首次开设了“新闻学—法学”实验班和“新闻学—国际政治”实验班。两个实验班从新闻学院、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本科新生中选拔人才,大学期间需根据两个学院共同设计联合培养的教学方案修习课程。这样的专业设置开放了学科边界,深度整合了全校一流学科资源,在培养复合型、创新性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

人大新闻学院一直秉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重视基础教育和实际技能的培训。除体现在课堂教学外,更为突出的体现在由人大新闻学院党委主管,新闻学院学生自办的新闻类周报《新闻周报》。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新的传播环境下,学生们在纸质媒体《新闻周报》的基础上,更是创办了网络电台、电视台、接力新闻网 ,顺应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同时创建人人、微博、微信等账号,形成成立了“接力传媒”集团,以吸纳全院学生进行新闻实践,集团负责按照市场运营的方式来经营《新闻周报》,经济上基本自主,是少有的自负盈亏的学生媒体 。

跨媒体课程实行“骨干——小骨头”制,“骨干”一般是三年级的优秀跨媒体学生,他们协助老师带领二年级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而“小骨头”就是刚进入跨媒体课程的二年级学生了。到了三年级,从“小骨头”中择优选拔一部分成长为骨干再带领下一级的学生,这样一级一级以接力棒的形式将跨媒体教育延续下去。

“跨媒体传播实验”的课程设置总体来说并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从基本技术学习开始,分三个阶段层层推进的。第一阶段是大二上学期,主要是由骨干们在老师指导下分组带领“小骨头”们进行跨媒体传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入门教学。一般是由骨干自主安排课程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学习一些主要软件的使用,比如Photoshop、Premiere等。而由于在大一大二的专业课程如《新闻传播技术基础》《数字传播技术应用》等已经有了网页制作和Flash等的基本技术基础,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不断巩固已学到的软件技术,也能很快地适应新媒体变化发展的速度之快,同样也为后两个阶段制作作品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进行,提供8至10个由不同老师带领开设的跨媒体试验工作坊,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报名,老师再根据报名表选择报名同学,形成双向挑选的良性互动。这些工作坊从各个领域、各个角度涉及新闻行业的方方面面,如“新闻评论”工作坊在大一下学期开始的新闻评论课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和评论的要领;“微信传播”工作坊是学生分组创建微信公众平台,从账号定位、内容编辑、运营推广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新媒体运营方面的能力;“视觉报道”工作坊是利用图片、摄像和文字等技术综合报道新闻;“新闻图表”工作坊是培养学生信息图表的制作能力。

第三阶段可以说是一个综合型的学习成果总结,新闻学院本科生在大三下学期要综合运用前期所学到的各种传播技术,根据比赛所给主题,独立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参加“接力杯跨媒体作品大赛”,要求作品要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网络交互等至少三种以上媒体表现形式,以突出“跨”,这其实是对学生的媒体技术运作能力、主题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而参赛作品的主题一般分为“新闻组”和“非新闻组”。大赛作品在学院老师和校外专家评审之后选出优秀成果予以相应的证书及科研学术加分奖励。

另外,为更好地引进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学院的跨媒体教学,人大新闻学院聘请新闻媒体专家特别成立“跨媒体实验指导专家委员会”,这是中国国内传媒专业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专门应对跨媒体、媒体融合等新兴领域、由业界权威机构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首批受聘的20位委员由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京华时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中国国家地理》等机构的新媒体主管组成,特设的专家委员会定期对学生跨媒体实验课程进行指导,并且担任“接力杯跨媒体作品大赛”的评审委员。

实地感悟与思考

人大新闻学院所进行的新媒体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培养适应新形势下新闻传播业界的人才。就笔者自身体会和实习经历而言,感悟学校的新闻教育改革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首先,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跨媒体教学,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无论是实习还是就业的可选择范围,而不仅仅像过去一样局限于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新闻行业。在投递简历时,只要自己具备扎实的“全媒体”技能,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的各类相关工作,如微博微信运营等新媒体相关的职位,都是就业机会。这与学院培养“采编”和“运营”能力皆备、重视跨媒体教学是分不开的。

其次,笔者现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新闻中心实习。东胜区新闻中心隶属区委宣传部,集报纸、广播、电视三档媒体于一体,具体承担《东胜报》、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东胜新闻”栏目的采编工作。作为一个成立于2004年的部门,区新闻中心相对来说还是较为落后的,但是在实习过程中,笔者还是能感受到媒介融合的浪潮以及自身所接受的新闻专业教育所带来的助力。在记者编辑部作为实习记者,尽管自己隶属于报纸部门,但是因为新闻中心集“三位一体”且人员短缺,因此常常有报纸记者同时承担起包括写稿、摄影或摄像、甚至版面编排在内的多重任务,并且报纸的稿件往往会推送到政府网站或者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而笔者也常常如此“身兼多职”。而在人大新闻学院设置的所有本科生必修的学科基础中,新闻采写、摄影、摄像以及后期剪辑制作等基本专业技能课程都包括在内,另外选修课程包的设置也避免了学生的“单一”,还有《跨媒体传播实验》更是在基础知识技术之上的深化与实践。如笔者是传播学专业,但新闻学专业的采写编辑、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摄像制作等基础知识都已基本学习掌握,因此即便实习的重心与本专业不对口,也仍然可以应对。总的来说,正是因为有这些课程的“跨”和“全”,在实习过程中笔者才能较为得心应手。另外,由于地区部门落后,媒体相关人才缺乏,尤其是在新媒体领域和全媒体型新闻专业人才,这是地区缺陷,同样也是机会。具备相关技能的从业者可以开拓市场,而相关行业同样也可以引进人才实现发展。

最后,根据人大新闻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四年级学生应到新闻媒体或相关单位进行为期不少于三个月的实习。实习可自行联系,也可以申请人大新闻学院各实习基地提供的实习岗位。这些实习基地除媒体机构外,还有国务院新闻办图片部、时尚传媒集团、奥美公关公司等,学院在为学生提供优质实习岗位,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的同时,更能在就业之前了解自身行业优势,从而及时做好未来职业规划。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正在面临巨大挑战——应该如何培养能够应对这些变化的新闻人才,这几乎是所有国内外高等院校在新闻学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上思考的问题。作为国内办学历史最长的新闻传播学院之一,人大新闻学院新媒体教学改革是借鉴国内外优秀新闻学院的先进经验,对于新形势下新媒体发展潮流的应对,也是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必要法人举措。但是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改革的难题,如新闻本科生的教育着重点究竟应该是放在全面广泛地培养深厚的人文社会知识和价值理念,还是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媒介融合的环境下专业的划分还有无其存在意义?亦或是需要更细层面的划分?还有新媒体带来的师资方面的缺乏、课程设置及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等,同样也是关乎学生发展、教育改革的切实问题。在改革过程中,不仅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总结经验,还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新闻传播学科的本科教育才能越做越好。

猜你喜欢

跨媒体学院专业
“跨媒体表征学习及认知推理”专栏征文通知
“跨媒体表征学习及认知推理”专栏征文通知
初等教育学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院掠影
跨媒体出版物的平台互动研究
基于跨媒体字典的图像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