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困惑
——高加林爱情悲剧的精神分析
2014-03-13卢晓霞桂林医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卢晓霞[桂林医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人生的困惑
——高加林爱情悲剧的精神分析
⊙卢晓霞[桂林医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关于他的爱情悲剧,众说纷纭。本文试图用西方文论家弗洛伊德的观点解释高加林的爱情悲剧,认为它是“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矛盾冲突的结果。
高加林爱情悲剧精神分析
路遥的小说以刻画生活中的普遍人物见长,既有生活实感,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中篇力作《人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都曾在读者中引起过强烈的反响。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已经走入千百万读者的心中,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典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在理论界,西方的哲学、艺术理论等被大量地介绍到中国。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等纷纷在中国抢滩登陆。因此,用各种西方流行理论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一时成了学术界的一种风气并延续至今。受这种学术风气的影响,本文试图用奥地利心理医生,西方文论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路遥中篇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也许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中篇小说《人生》讲的是民办教师高加林的恋爱故事。民办教师高加林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高三星给顶下来了,他从此失去了工作,只好回家种地。这时,本村最漂亮的姑娘刘巧珍爱上了他,高加林也接受了她的爱情。一个偶然的机会使高加林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原在部队任师副政委的叔父高玉智调回地区任劳动局副局长回家探亲的时候,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胜为了讨好上司,马上通过不正当手段为高加林在县委宣传部谋了一个宣传干事的美差。于是,高加林向刘巧珍含泪告别,走向新的生活道路。进入县城后,高加林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了,但他的感情世界却出现了危机。这时候,高加林的高中同学,活泼大方的城市姑娘黄亚萍闯进了他的生活,并对他表示了爱情。高加林不得不又一次进行一番痛苦的人生选择。他最后抛弃了刘巧珍,选择了黄亚萍。然而,生活的变化又是那么的富有戏剧性。由于高加林抢走了张克南的情人黄亚萍,张克南的母亲为了报复他,一气之下写信向地区纪委告发了高加林通过关系参加工作的事实。高加林又一次回到了故乡的土地上。这时,被他抛弃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已经嫁给了马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留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出版了《精神分析引论》等著作,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在弗氏的理论中,人类的心理结构被表述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人格结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它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最上面一层是‘超我’,相当于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规范作用。它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厚则’活动。中间一层是‘自我’,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受现实和超我陶冶而渐识时务的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的行为,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本我’诱使‘自我’满足它的快乐欲望,‘超我’以道德原则警告‘自我’不能答应‘本我’的要求。‘自我’在这两方面的压力下,根据面临的环境做出合乎常理的行为决定。‘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经常处于矛盾斗争中。”①
有些评论家认为,高加林的爱情悲剧是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但是,如果我们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来分析,得出来的结论却恰恰相反:高加林的生存环境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支配它行为动机的根源正是他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和性本能。他的爱情悲剧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三重人格冲突的结果。
现代作家郁达夫曾经说过:“种种情欲中,最强有力、直接摇动我们内部生命的,是爱欲之情。诸本能之中,对我们的生命最危险而同时最重要的,是性的本能。”②这句话用在高加林身上最恰当不过了。在高加林的三重人格结构中,“本我”始终是一种本能的,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始终支配着他的行动。如他跟刘巧珍的爱情,就是“本我”冲动的结果。“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温馨的气息,强烈地感染了他。那白杨树一般苗条的身材和暗影中显得更加美丽的脸庞,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他的“本我”在按快乐原则行动的时候,“自我”就开始做出调节了:“赶集那天以后,他一直非常后悔他对巧珍做出的冲动行为。他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根本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
在追求黄亚萍抛弃刘巧珍的过程中,他的三重人格的矛盾冲突更是达到了顶点。首先是性本能支配着他的行动,他与黄亚萍的爱情关系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他们曾经一起看小说,听音乐,谈国际问题等。高加林那时就萌发了朦胧的性爱意识。“他同样也喜欢和她在一块,因为在这之前,他还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女生。”但是后来由于高加林没有考上大学回了村,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他们俩的关系逐渐疏远了。高加林进城后,他的这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性意识又一次萌发了。“他有时也闪现出这样的念头,我要是能和黄亚萍结合,那我们一辈子的生活是非常愉快的。”但是,他的这种粗俗的“本我”一旦表现出来,就立即受到了“自我”的限制:“这种念头很快被另一种情感压下去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立刻出现在他的眼前”。当黄亚萍向他赠诗并表示爱情的暗示后,他的内心世界又被搅乱了:“高加林预感到的暴风雨终于来到了,内心激烈的斗争是不可避免。”但他的这种“本我”的想法一出现,“自我”又马上起作用了:“但他不能认真地考虑他和刘巧珍的关系……他在内心深处是爱巧珍的。”但这时候,高加林的“自我”再也无法控制“本我”了。“现在,当黄亚萍向他表示了爱情,并准备让他跟她去南京工作的时候,他才把爱情和他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看了。”他决定要抛弃刘巧珍,跟黄亚萍远走高飞了。但社会道德和良心,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显然制约着他的行动:“当然,他的良心非常不安。他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他的父亲和德顺老汉则代表着社会伦理道德的“超我”来城里劝他了。德顺老汉对高加林说:“你把良心卖了!加林啊!……巧珍那么个好娃娃,你把人家撂在半路上,你作孽哩!”他父亲也意味深长地开导他。“当初,我说你甭和刘立本的女子牵扯,人家门风高!反过来说,现在你把人活高了,也就不能再做没良心的事!……你趁早散了这宗亲事。”然而,高加林的“本我”已经变得非常强大了,不但“自我”控制不了他,“超我”也控制不了他。他咬牙切齿地警告自己:“不要反顾,不要软弱!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这样,无意识的“本我”又一次战胜了“自我”和“超我”,支配着高加林的行动,使他抛弃了刘巧珍而选择了黄亚萍。
当然,高加林选择黄亚萍也有很多理由。首先是因为她的家庭条件比较好。他可以跟她去大地方发展自己的前途。其次,黄亚萍有文化,两人在一起会有很多共同语言。还有一点,就是黄亚萍长得并不比刘巧珍差,也是一个漂亮的南方姑娘。可是,他是不是非选择黄亚萍不可呢?笔者认为不是这样。高加林抛弃刘巧珍后跟黄亚萍开始了现代性的浪漫爱情。这种爱情新奇而充满刺激,也是他原来所渴望的。但是,高加林是否对这一切都感到满意呢?事实上并非如此。他觉得黄亚萍像烈酒一样,即使他陶醉又使他头疼。如有一次高加林在开会的时候,黄亚萍突然打电话给他要他去寻找丢在南郊的一把进口刀子。当时雨很大,但高加林还是冒雨赶了去,结果仍然没有找到那把刀子。事后,高加林才知道是黄亚萍在戏弄他,气得他破口大骂。他又不自主地想起了刘巧珍:“这时候,巧珍的身影又出现在他的眼前。她那美丽善良的脸庞,温柔甜蜜地微笑着。他忍不住把头埋在枕巾里哭了,嘴里喃喃地一遍又一遍叫着她的名字……”这说明,高加林不但在良心上不能舍弃巧珍,而且在内心深处,他仍然是爱刘巧珍的。当他从高三星那里听到巧珍结婚的消息后,他心理一下子涌起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滋味:“他在马路上若有所失地站了好一阵,他想不到巧珍这样快就结婚了。听到一个爱过自己的姑娘和别人结婚,这总叫人心里不美气。”
所以,高加林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但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一味地追求本我最大限度的满足,把人生狭隘地理解为动物之间的生存竞争,这样就导致了悲剧的结局。结果,工作丢掉了,黄亚萍跟他分手了,刘巧珍也嫁给别人了。正是他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和性本能使他选择了一条丧失理智的不归路,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把自己的生活也搞得一塌糊涂。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③高加林的爱情悲剧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高加林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他的个人野心和生活环境的冲突,其实简单一点说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三重人格的冲突。如果我们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透视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千头万绪如云雾般迷茫的局面就豁然开朗了。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弗洛伊德的理论已经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性大于并制约他的生物性,所以,在人类社会中仅仅靠本能行动是行不通。这也正是高加林爱情悲剧发生的原因。
①转引自《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页。
②郁达夫:《戏剧论》,沙似鹏编:《中国文论选·现代卷(上)》,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508页。
③鲁迅:《语丝》第15期,1925-2-23。
作者:卢晓霞,文学硕士,桂林医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