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面影的千年古城:苏州
——余秋雨《白发苏州》赏析

2014-03-13邵美玲江苏省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名作欣赏 2014年35期
关键词:苦旅苏州人余秋雨

⊙邵美玲[江苏省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多重面影的千年古城:苏州
——余秋雨《白发苏州》赏析

⊙邵美玲[江苏省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余秋雨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考量中华文明,这就决定了他的散文大气磅礴。本文重点从苏州的柔美、包容与阳刚三个角度解读千年古城苏州的多重面影,并将旧版《文化苦旅》和新版《摩挲大地》中的《白发苏州》一文做了适度的比较。

《白发苏州》柔美包容阳刚

《白发苏州》一文,原收在《文化苦旅》一书中,由于“重访文化遗迹时所产生的新感觉需要补充,很多当时漏编、漏写的篇目需要加入,不少自己现在已经不满意的文章需要删削”①,因此,余秋雨“对以前的文章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写”。《白发苏州》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重新收进了《摩挲大地》。

余秋雨以学者的睿智和亲身跋涉的苦旅完成了国内外数万公里的考察,人类各大文明的主要遗迹,他几乎都去过。也正因为如此,余秋雨的散文才显得大气磅礴,意蕴丰厚。

余秋雨喜欢用对比。通过对比,往往使优劣高低顿现,这篇散文也不例外。一开始,作家就指出:“两千多年前,世界上已经有几座不错的城市。但是,这些城市都一一相继沦为废墟……”例如多次被夷为平地的巴格达和耶路撒冷。巴格达这座城市到现在依然在战乱、血腥与死亡之中,耶路撒冷也一直纷争不断。著名的且已经成为遗迹的城市还有罗马与希腊城邦。其实,又何止这些。作家运用了一个省略号,代替了内心无限的感叹、失望和凄伤。那么,到底有没有一座城市,“繁华在两千多年前而至今依然繁华,中间几乎没有中断?”有。那就是我国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苏州。如果跟威尼斯相比,威尼斯算得了什么?“当苏州精致的花岗石码头边船楫如梭的时候,威尼斯还是一片沼泽荒滩。”几度对比,比出了一个千年古城苏州来。

说到古,除了苏州,我国还有几座古城。开封也够古的了,“宋史上记载的旧地名,都在今天开封地底下好几公尺”,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②确实有资格器宇轩昂,轩昂得令人刮目相看。南京也够古的了,六朝古都足以使它名垂青史,“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当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③苏州与之“媲古”,怎么说都毫不逊色。也许苏州有开封、南京所没有的多重面影吧,余秋雨将它单独成篇,恣肆挥毫,笔墨飞扬,而将开封、南京、成都、兰州、广州五座城放在同一篇《五城记》内。

选在《摩挲大地》中的这篇散文与《文化苦旅》中的同题散文相比,其开头有了明显的不同。《文化苦旅》中,苏州只跟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二百年国庆比、跟威尼斯比,因为那时,余秋雨还只在国内各个人文山水间进行了有限的考察,双脚只在国内行走,思考的起点虽高,但也只限于中华文明,缺少了与其他文明的比较。而这篇散文开头,显然是作家万里苦旅后的再思考,是站在世界文明高度去俯瞰中华文明、剖析苏州古城,其视野的开阔、思考的深度与当年写此文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比较的对象也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写一座城市,须写出它的神韵,写出它的独有。苏州独有的神韵如柔美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且看第二部分:不管你是普通民众还是达官商贾,苏州“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都能给你“感官上的宁静慰藉”,而如果你在生活上、生意中、官场内有不顺意的地方,来到苏州,看到古迹、题咏,心头的皱折都会被“慰抚得平平展展”。国内什么地方有如此让你惬意的休憩地?细细寻找,只有苏州。

如此优雅的城市,却少了应有的地位。作家为苏州愤愤不平,因为在那些京城史官们看来,吴侬软语与玩物丧志同义。其实,这是虚晃一招,是欲扬先抑,接着是对苏州的大力褒奖。是的,苏州缺少帝京王气,摆不开战场,通不过官轿,不崇拜禁令,哪能有你的地位?但是,苏州自有它过人之处:

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一句话,这里的一切过于柔美,柔美到了只要去过苏州的人就久久难以忘怀。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京城史官们的眼光就很难得掠过苏州,更别提给它应有的名分了。但苏州不管这些劳什子,依然“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末句“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做甚?”不仅巧妙地紧扣标题,点出了白发苏州,而且描叙中透着幽默,任谁读了也会禁不住笑出声来。真的好钦佩作家炉火纯青的语言诙谐功夫。

散文是要形散的,只有散才能将散文的特点铺陈到极致。所以文章第三部分抛开了苏州的柔美写了吴越混战。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怂恿吴王纵情享乐,还送上美女西施,诱使吴王“荒淫无度、懒理国事”,受害的自然是苏州百姓。最明显的有两次:一是“用煮过的稻子当作种子上贡吴国,吴国用以撒种”,结果当然是颗粒无收;二是吴越间作战,越军攻陷苏州,所到之处,黎民涂炭。那西施呢?“被家乡来的官员投沉江中。”这故事发生在春秋晚期,也就是说,“苏州的委屈,两千多年前已经受了”。尽管苏州人受到的伤害痛彻心扉,但是他们心肠软、心地善,看看今日苏州西郊灵岩山顶的灵岩寺,那里还保留着当初西施的居所——馆娃宫,有西施洞、西施迹、玩月池、吴王井,都与西施有关。试想,一个受越王派遣带有葬送吴国使命的曾与吴王缠绵过的西施,居然还能得到苏州人的如此谅解。这说明了什么?不仅如此,明代梁辰鱼作的《浣纱记》,让西施完成任务后与原先的情人范蠡泛舟太湖隐居山林,而当代一位苏州作家的新作中,写“西施已经真正爱上了自己的夫君吴王夫差,甘愿陪着他一同流放边荒”。哎呀呀,苏州人太能包容了,大度的情怀应该可以感天动地!就连对待自称是江南第一才子的唐伯虎吧,苏州人对待这个“名声最坏”“也不干什么正事,却看不起大小官员”的画家,也是一副菩萨心肠,在他死后把桃花庵修葺保存,还编了一个“三笑”故事送给他。古城苏州是不是又增一靓丽的特质——包容?

苏州除了有柔美,能包容之外,还有没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呢?有。苏州人忠奸分明,大义凛然,只是寻常日子不显山露水罢了。“对于遥远京城空前的腐败集权,竟然是苏州人反抗得最为厉害,先是苏州织工大暴动,再是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苏州全城反对朝廷特务在苏州逮捕东林党人,义无反顾地踏着血泪进行抗击,充分表达了苏州人的正义和血性。在我国古代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最严重的明朝,苏州“有一大批作品不断的戏曲家,有万人空巷的虎丘山曲会”,有唐伯虎,有仇英,有金圣叹。要知道,以上所述的时间段应该是在宦官擅权、政治十分黑暗的明朝。想想看,这需要多少勇气和定力、坚韧与智慧,也足以证明苏州人的激越与阳刚了。

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再古老的城市也应与时俱进。苏州也该如此。但作家似乎特别喜欢白发的苏州,因为那里有著名的寒山寺,有俞樾题写的诗碑,有新开的曲园,有俞平伯先生后人的捐赠,有定居苏州的章太炎,所有这些,构成了苏州少有的风韵,也是苏州的文化魅力所在。而且,他还有种奇怪的心理体验,在苏州,他走的每一步鹅卵石路、上的每一级台阶、经过的每一个闭着的门庭,都试着去猜想它以前的主人。连如今深巷中的曲园、茶客也都该是上了年纪的,操着吴侬软语的,讨论着俞樾和章太炎的。于是,作家“怕哪个门庭突然打开”,“若是吴门墨客,我会感到有些悲凉”。悲凉什么呢?是没有看到承前启后的年轻人吧?因为无论怎么说,苏州古老的神韵总得需要新人承接的啊!“若是时髦青年,我会觉得有些惶恐”,惶恐又为哪桩呢?是不是怕苏州古朴的韵味无存了,还是在曲园里说道俞樾和章太炎们的老人已无法寻觅了?旧版里的这篇散文收尾只用了一句话:“该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一时找不到答案。”确实反映了作家的那种矛盾心理,但新版不同了:“两千多年的小巷给了我们一个暗示,那就是:不管看到什么,都应该达观。”达观,能够笑纳一切。这样的结尾给本文增添了一抹光鲜的亮色,也符合苏州柔美、包容的个性。连伤害过苏州人民的西施都能善待,古老门庭里走出什么样的人,是老人还是新人,还在乎,还不能接纳吗?

孙犁认为,中国古代的散文,其取胜之处,从不在于诗,而在于理。这篇文章的独到就在于作家融进了对苏州个性化的理解,并以无可辩驳的历史史实,辅以生动的民间传说,加上大开大合的谋篇布局,为读者展示了千年苏州柔美、包容和阳刚的多重面影。掩卷思索,隽永含蓄,余味无穷。

①余秋雨:《摩挲大地·壹·总序》,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②③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记》,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版,第184页,第185页。

作者:邵美玲,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毕业,江苏省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苦旅苏州人余秋雨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余秋雨投其所好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最是那水一般的温柔
余秋雨投其所好
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
张建霖
读书实践收获(3)
余秋雨究竟捐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