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一个人”思维

2014-03-13佚名

37°女人 2014年7期
关键词:橡子利己猩猩

●佚名

“下一个人”思维

●佚名

一次在日本,看到给小孩子读的那种绘本,讲的是一只小熊,提着一筐橡子赶路。走着走着累了,刚巧看到一把椅子,椅背上写着“dozo(您请)”,于是就在椅子上坐了下来,谁知竟然睡着了。不久又来一只小兔,小兔很饿,它看到橡子和“dozo”,就吃了起来。吃完后小兔想,“我把这橡子吃了,筐空了,那下一个来的人咋办?”于是就去采了很多葡萄放在筐里,高高兴兴地走了。这时来了一只小狗,小狗也饿了,看到葡萄和“dozo”很高兴,坐下来把葡萄吃了。吃完了也想,下一个人咋办?于是就采了蘑菇放在筐里。儿童的故事里有很多这种循环往复的桥段,最后一个是小象,它采了栗子放在筐里。小熊睡醒后,惊讶地发现,自己筐里的橡子变成了栗子,十分开心。

我觉得在儿童观念里种下这种“下一个人”概念很不错。这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善意,而且,为善的,终究善会回到自己身上,这种观念实则也是利己主义。

我因为不是受着这样的教育长大的,所以在日本常常会有不解——我一开始不解于日本的厕所里常常会写着“为了下一位使用者,请保持干净”。这方面我依然保留着小农意识:相熟的人,我可以为了他干这干那。可是用厕所的,不知道下一个人是谁,我干吗要为了他啊?

后来我想通了,在我进厕所的那个时间,我就是上一个人的“下一个人”,他为了我保持干净,我用的时候就很舒适。

而我们有时讲“无私”讲“利他”,常常陷入空洞说教的泥淖。大学老师们在声情并茂地普及无私即高尚之后,也总会把话转回来:“但是你们年轻人我也理解,现在工作这么难找,房子这么高价,升职这么难……”仿佛可以放任年轻人“现实”,先做一个富翁,然后再去接济乞丐。但其实,利他,实则是利己,差异只在于时间。

我之所以想起这个,是因为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先讲猩猩的互助合作:笼子里的猩猩够不着笼外盘子里的香蕉。盘子的两端拴着绳子,绳头的两端在笼子里,同时拉着绳子两头盘子就会移动,拉一头绳子会脱落,一只猩猩就只能拉绳子的一头,于是两只猴子合作拉绳子。这样盘子被拉近了,香蕉够得着了。可是猩猩世界的规则是,香蕉归一只猩猩吃——更强壮的那只,另一个合作者没份儿。于是下次,那位合作者就不干了。而人类则偏向平分香蕉的思考方式,其一,既然是合作的成果,当然要分享而不能独占。其二,这样下次还有得合作。

另一个实验是,两个杯子扣着,一个下面有香蕉,另一个没有。研究人员给猩猩指扣着香蕉的那个杯子,猩猩却完全不相信人类会这么无私地帮助它。

两个实验的结论是:猩猩懂得互助合作,但没有利他精神,也无法接受人类的利他式帮助,于是吃不到香蕉,结果就是不利己。实验报告还说,人类和猩猩在DNA上只有微小差异,而这种微小差异造成了人类与动物的本质不同。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既然自私是人类的天性,为什么又制造出“高尚”“道德”这样的概念来折磨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动物一样遵循直白的丛林法则?看了这个实验我才明白,原来,利他,从而长久的利己,才是人类的本质。

(摘自妞博网)

猜你喜欢

橡子利己猩猩
“利己”二面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己”二面
我们和猩猩是亲戚
橡子粉的做法
猩猩教你玩“越狱”
松鼠生存的智慧
松鼠生存的智慧
猩猩也有『中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