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国学知识系列谈

2014-03-12刘思禾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南宫宋国德性

刘思禾

在孔子之前,至少在商周之际,德的思想就已经非常成熟了,周人的观念大都围绕德展开,不过这时的德一般是和政治行为相联系。孔子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且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德的内涵作了更内在化、伦理化的解读,强调其道德意味。因而,德是进入儒家思想的理想入口,儒家讲的学习和修养最后都指向德的完成,因而有的学者把中国文化界定为德感文化。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注释】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解说】孔子说,一个真正追寻人生理想的人,应该把实现大道作为志向勇往追求,把德性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坚定守护,要时刻听从仁心的指引,还要经常游憩于技艺之中。道、德、仁、艺就像是四个柱子,挺立起人的生命。在这其中,德是人的根据地,时时不能放松,要守护好它,培养好它,充实它,光耀它,生活才有坚实的基础。

2.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注释】桓魋,宋国的司马。魋,音tuí。

【解说】孔子周游列国,寻找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有一次路经宋国,孔子师徒在大树下休息,一边演习礼仪。忽然宋国的司马桓魋带人围住了他们,并且把大树砍倒了,以此来威胁孔子。弟子们劝孔子快跑,孔子就说了这句话:老天降给了我这样的德,那就是要我做该做的大事。这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这句话是在危难中说的,颇显出孔子担当和勇气。所谓德,就是天生的质地或能力,实现这一天赋是人的责任,也是人的命运。

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注释】知,也可以解作智。

【解说】孔子这里谈到的知、仁、勇,在《中庸》被称作三达德:“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三达德,就是三种天下共同通达的德性。孔子说: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故而不会迷惑;仁爱的人坦坦荡荡,故而不会忧虑;勇敢的人直面艰险,故而不会恐惧。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三种德性,那么就是理想的人格了。西方人讲知、情、意,这是一种分析的讲法;儒家讲知、仁、勇,这是一种指引的讲法。儒家最后是要指引人德性的养成。

4.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

【注释】泰伯,也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他的侄子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解说】泰伯是古公亶父的大儿子,按理该继承父亲的权力。可是他看到周人的事业蒸蒸日上,自己却不一定能担当重任,为了把权力让给弟弟,以便传给贤能的侄子,他逃往蛮荒之地的吴。孔子称颂这种无私的行为,认为这是最高的德行。因为只有泰伯多次谦让,文王武王才能最后结束商纣的残暴统治,救民于水火之中,整个天下也就得到泰伯的恩惠。直到现在,无锡和苏州当地还在纪念泰伯,这就是德性的力量。中国人对于泰伯的这种感情,大概就像美国人对华盛顿的感情一样吧!

5.南宫括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括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

【注释】南宫括,孔子的学生,鲁人。括,音kuò。羿,音yì,夏朝时有穷国的君主。奡,音ào,夏朝时寒浞的儿子,寒浞是羿的臣子,后来杀了羿代替他。

【解说】这里孔子和学生讨论历史的教训。羿是神箭手,可是最后亡国灭家,奡力大可以荡舟,最后也遭覆灭。而像大禹、后稷这样的人,为万民排患,努力耕稼,最后得到天下的拥戴。孔子并不推崇单纯的力量或者才能,因为单是凭借力量或者才能施政,可能带来可怕的后果。所以孔子赞赏南宫括的看法,认为他懂得崇尚德行,是一个君子所为。在孔子看来,领导人的根本特征是德性,而不是才能。

6.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阳货》)

【注释】原,音yuàn。乡原也就是乡愿。

【解说】乡愿,就是没有原则的媚世者。孔子认为对德最大的破坏就是乡愿。因为乡愿就像是好好先生,大家说好他就说好,大家说不好他就说不好,没有自己的原则,没有自己的态度,这看起来是随和,实际就是中心无主,缺乏真实的道德感和人格力量。这样的人很容易走向自私和滑头,也最容易蒙蔽世人,所以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

【总结】

今天我们常说的道德,通常理解为特定的社会规范。在儒家那里道和德是不同的观念,道一般指人类文明的理想状态,德则指人天生就具备的内在质地或能力,会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德虽说是天生的,也仍需要后天的修养去开发,以便更加纯粹、明亮,从而对周围的人产生正面影响。直到今天,有德无德还是中国人最基本的评价尺度。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宫宋国德性
鞭长莫及
日昇刀法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鞭长莫及
妹妹猴腮雷
颜氏家训千古传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南宫长万:莫提好汉当年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