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咏原来也养生
2014-03-12刘绍义
刘绍义
清晨在公园,在河岸,在田野,总能听到有人拉着长腔啸咏。原以为是艺术家在练嗓子,后来才知道那是人们在锻炼身体。这“鬼哭狼嚎”似的仰天长啸能养生?翻开中医古籍一看,果真如此,于是咱也加入了其中。
中医肺腑学指出,人们饮食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的自然之气积于胸中形成宗气,宗气的盛衰,关系到语言清晰、声音高低、呼吸强弱以及心脉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的强健与否。而啸咏,正是调气、运气、养气的最好方式。啸咏能够喊出丹田的内蕴之气,有锻炼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功能,可增气力、强肺腑、旺精神,是吐故纳新、养气练气的自我保健良方,特别适宜于气虚体弱的老年人。
史料记载,魏晋时期就有啸咏运气健身的方法。主张“治国犹如治身”的三国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就勤于此道。他羽扇纶巾,躬耕南阳,常于山林抱腹长啸。《三国志》中说,诸葛亮抱腹长啸时,猿猴飞鸟皆禁声不语。
晋代“竹林七贤”,常聚一起饮酒赋诗,啸歌竹林,他们不但啸出了身心,还啸出了修养、感情和气派。音乐家、养生学家嵇康,更把啸咏作为音乐养生之捷径,他认为呼吸吐纳就是一种“表里俱济”的气功疗法,能使人“体气平和”。他在《幽愤诗》中这样写道:“采薇山河,散发岩岫,咏啸长吟,颐性美寿。”《世说新语·栖逸》中说阮籍的啸咏功夫也相当深,“阮步兵啸,闻数百步”,一声长啸竟传数百步,可见阮籍丹田中气之充沛。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唐代山水诗人王维,也都深知啸咏养生的奥秘和内涵,并力行之。
现代医学证实,啸咏是音乐疗法的一种。它能扩大肺活量,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并进行有节奏的体内按摩。如果我们不好意思去外面大喊大叫,可以坐在家中甚至坐在床上练一种不出声的啸咏。明代养生学家高濂的《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中就有一种祛病六字诀,用“嘘、呬、呵、吹、呼、嘻”的吐气呼气法,来祛除五脏三焦的疾病。“肝若嘘时目睁睛,肺知呬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嘻客热卧宁。”大家不妨一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