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修辞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
2014-03-12姚春莉
○姚春莉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 拉萨850000)
“修辞是运用恰当的语言材料提高表达效果的言语行为。”语言材料是由三要素构成的,即语音、语汇、语法,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修辞是用恰当的语音语汇和语法来提高表达效果的言语行为。从这个意义来看,修辞包括语音修辞、语汇修辞和语法修辞三个方面,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加工调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缺少了调整语言美化语言的修辞,语言交际的效果就不理想。当然修辞的前提是必须有语言的存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跟语言三要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其实是一种语言教学。对于语言,我们不能只去掌握语言的意义和内容,也应该了解这种意义和内容的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小学生学习语言离不开思维,没有思维的语言是无法进行的,“学生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过程,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可见,语言教学即修辞教学跟思维发展的关系。
一
语音方面常用的修辞方式主要包括音节的匀称,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句式的字数一样,音节也对应,听着有节奏感。还有押韵,如《静夜思》这首诗为什么读着会朗朗上口,就是它每句最后一个字押韵,有和谐的韵脚。还包括叠音,如《小小的船》中“弯弯的、闪闪的”又形象又贴切,小学生善于想象,这是他们共有的特点,这种叠音的使用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发展思维的过程,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拼音字母“t”时,在黑板上出示雨伞的图片,并问学生字母t像什么,学生说像雨伞把,还有的说像拐杖,教师就编起顺口溜:“雨伞把儿ttt”,“拐杖ttt”。通过这种编顺口溜的形式,学生不但记住了字母的音和形,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字母“l”时,教师又指着挂图,问:“图上是什么?”学生说:“一个小孩在赶牛。”接着问l的形状跟图上哪个东西相似,学生马上回答说和小孩手里的棍子一样。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既能知道字母的形体,又能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更能诱发学生的思维。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的语音,虽跟语言的意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语音不同,在意义的效果上会有所不同。如“父亲”“爸爸”“爹”是三个不同的语音,第一个是普通话的书面说法,第二个是普通话的口语说法,第三个是方言的说法。当然,语音修辞并不只是这些,还包括能让语言富于变化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回环、顶真等。小学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中:“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我画了个彩色的太阳……”用的是排比的方式,写了不同季节不同颜色的太阳。有位教师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太阳,这种方法训练了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再如《桂林山水》也用排比的方式描写了漓江水的特点:“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从中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美,也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种句式写写周边的景物,这样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悬念或趣味性的问题,鼓励他们思考,自己从中寻求答案,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从而训练思维能力。如教学《鱼和潜水艇》这篇课文时,设计提问:“你们知道潜水艇和鱼有什么关系吗?”教学《凡卡》时设计提问:“凡卡写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这种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语音修辞教学时必须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词语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语汇修辞主要是选用词,选用什么样的词,选用该词后语言是否优美,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的问题。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激发学生思维主要看教学方法。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老人与海鸥》“海鸥飞成了白色的漩涡”中的“漩涡”一词,通过演示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词义。有位教师在教“歪”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找这个字的特点“上不下正”,然后自己解释这个字义“不正的就是歪”。这种从汉字的构造去分析字义的方法,既引发学生对文字的好奇,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还能开阔思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思维才有活力,自然也会积极思考。一位教师教学“动物”这个词时,让学生说什么是动物,学生对“动物”的理解只停留在“猪、狗”这些家畜上,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把思维引向目标,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动物”的词义。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优美的语句,经常会有色彩词,如“青青的瓦、白白的墙”、“禾苗绿油油”,这些色彩词的使用能使语言生动鲜明,会给小学生以丰富的联想,开发他们的思维。
修辞方式形成的条件是语汇,所以语汇修辞也包括了修辞方式。如夸张:《古井》“女人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这段话给人无尽的想象,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如借代,《鲁滨孙漂流记》中“开始教化‘星期五’”。鲁滨孙救下野人的时间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给野人取名“星期五”。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说说取这种名字的原因,或设想鲁滨孙是怎样“教化”“星期五”的;如拈连,《窃读记》“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这句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让学生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比喻,朱自清的《春》中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等,使用的比喻很贴切,使用的手法生动形象,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趁势引导学生模仿此句说话或写句子,这种训练能加强学生对词汇的认识,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语汇修辞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思考,适时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三
修辞要合乎语法,合乎语法是讲究修辞的基础,说的话或写的文章合乎语法,才有调整加工的可能。如同有了语法上的并列句,也就有了修辞的对偶、排比等这些语言表达方式。语法修辞注重的是对语言的选择和锤炼,从语句类型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如设问句,《假如没有灰尘》:“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像这篇课文,教师在授课前可以设疑,灰尘有哪些危害?没有灰尘,将会怎样?让学生大胆想象,拓展他们的思维;如反问句,《再见了,亲人》“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这句话充满着中朝人民真挚的感情和深厚的友谊,作者也有意识地运用了能表达强烈感情的反问句,教学时教师可以激发朗读情感,引导学生读出临别时发自内心的依依不舍的感情,启动学生的思维;句型转换的练习,加深对语法修辞的认识,例如“我们打破了玻璃”这句话换成反问句“我们不是打破了玻璃吗?”换成被字句:“玻璃被我们打破了。”换成把字句:“我们把玻璃打破了。”这样的练习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可以做些缩句、仿写、文尾续写等训练,比如缩句,《桃花心木》:“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缩为“我散步。”小学生做缩句练习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比如文尾续写,一位教师讲完《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后,让学生想象故事结尾可能继续发展的情况,并尝试续写弟子们第二次摘麦穗时的情景,用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如仿写词语或句子练习,“越……越……”“……小了,……也小了”。这种练习可以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为学生打开更广的思路,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总之,修辞教学和语言三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彼此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一种修辞教学,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在小学新课标中经常会提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表明思维能力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修辞教学时,我们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且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1]王春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2013(0708).
[2]王淑英.浅析修辞对语言表达的作用[J].现代语文,2007(8).
[3]米幼萍.修辞手法在教学语言中的运用[J].湖南教育,2005(13).
[4]郭玉兰.小学语文语法与修辞教学之我见[J].云南教育,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