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诗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刍议

2014-03-12江艺萌

语文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现代诗意象

○江艺萌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25首现代诗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共涉及现代诗8首,可见现代诗歌在中学语文中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教师普遍反映现代诗歌不好教,仅仅通过学生读、教师讲的方式简单应付,并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诗歌的内涵,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现代诗歌教学已然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一、目前现代诗歌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功利主义盛行导致师生不重视现代诗歌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考什么教什么”的急功近利思想,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几乎不会出现现代诗歌阅读,作文中也明确规定“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因此,即使课改后现代诗在教材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但针对现代诗歌许多教师往往能不讲则不讲,或者仅挑选其中一两首进行分析,其余的则让学生课后自己阅读背诵。学生也善于投机取巧,没有考试的束缚,便对老师的要求应付了事。

(二)教师自身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有限导致在教学中照本宣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遵循教参等资料将诗歌创作背景、作品中意象的表达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内容灌输给学生,少了一分现代诗该有的现代性。[1]老师过分挖掘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环境,将语文课活生生上成“历史课”和“政治课”,而不是从文学特点、文本欣赏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解读。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和程度,使学生丧失对现代诗歌的学习热情。

(三)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浮于表面导致不能充分解读文本

诗歌的语句多浅显易懂,喜欢诗歌的同学往往也是因为其简短好读,并不能真正把握诗歌纷繁意象背后蕴藏的深刻寓意。例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貌似是写天空美丽的景色,但是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他实际写的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仅通过读,学生无法理解诗歌背后的深意;仅通过老师的讲,学生也无法切身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的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2]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一)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学习的兴趣

学生往往会对未知的、有情趣或者自己能够理解的事物产生兴趣,少年时期正是写诗的年纪,面对诗歌这种能够直抒胸臆的文学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兴趣但也会因为有所隔阂不求甚解而不了了之。因此,情境创设使学生的感情和思维都直接进入课文内容,只有身临其境,学生才能调动感情,激起内心的感情共鸣。

(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理解现代诗歌

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使学生在真实、诱导的情境下更加接近诗歌中的相对较远的意象。将情境创设下的问题不断抛给学生,最终再回归到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走进诗歌的情境,才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而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为学生学习现代诗歌提供认知停靠点

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矛盾。[3]直观的体会可以使各种抽象的意象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促进对诗歌的理性认识的发展。通过诗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能够很快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对诗句内涵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有切身体会。

三、现代诗歌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途径

(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诗歌重在朗读,也可以是“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既可以是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将同学带入设定好的情景,在初一年级讲授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时,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熟悉文本,随后便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象。在听完老师的朗读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诗歌描绘的静谧、舒缓的气氛,仿佛看到诗歌中描绘的银河中美好的景象,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出对“天上的街市”的向往之情。而在后来的学生自由朗读或分段朗读的过程中他们便已处于老师营造好的诗歌氛围之中,会有意识地放缓语速、突出重点词语,从而为文本分析奠定基础,顺其自然地达到老师的教学目的。

(二)进行情境转移

情境转移是指利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场景和片段来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重难点部分,将学生引入诗歌描写的意境中。创设情境应力求“真实性”,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将生活作为教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冯至的《离别》中“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一句成为学生理解上的障碍。此时老师可以用情境转移点拨学生:“你们中考后与初中的好友分开,心里是什么感觉呢?面对高中新的生活环境,你们又有怎样的期待呢?”如此一来,因为失落而带来的“冷”和因为期待而带来的“辽阔”便迎刃而解。在这里老师利用同学身边的人和事进行了情境的创设,使诗歌完全符合高一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老师的不断启发和自我的不断发现中完成了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

(三)展开想象与联想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用得最多的手法便是想象与联想,因此我们在理解诗歌和诗歌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运用想象与联想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意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试举《我们爱你啊,中国》为例,在第6小节中老师是这样操作的:

师:“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一句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形象?

生:常青的松树在白雪的覆盖下依然挺拔;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散发出阵阵幽香。

师:仅仅看到了松树、梅花吗?你仿佛还看到了哪些人?

生:看到了具有松树与梅花精神的人,如在监狱中吟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生:我看到了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仍不屈不挠的江姐。[5]

通过激发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继续想象,老师便可以自然引出“正是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无数烈士生命的换取,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也正是一次次挥汗如雨,一次次跌倒重来,才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魂”这一中心思想。而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也了解了知识不断推进的过程,把学生引向了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多媒体为现代诗歌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例如在教读戴望舒的《雨巷》时,可用悠远绵长的小调营造出江南水乡的感觉,学生被由音乐创设出的情景感染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再如,歌手林宥嘉的歌曲《再别康桥》就是以徐志摩的诗歌为歌词进行谱曲,由此实现了诗歌、歌词、曲调和意境的统一,更便于学生的记忆。图片能够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图片描绘的场景。在教王蒙的诗歌《青春万岁》时,给同学展示一些青年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图画,使同学们以青年人的身份走进诗的意境。[6]此外,只要合理利用、善于利用,视频、动画等都能够成为诗歌情境创设的重要辅助工具。

[1]崔万里,杨连亭,常彦龙.现代诗教学的当下管窥与对策探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http://baike.baidu.com/view/3997938.htm#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翟利岳.让孩子有诗意地栖居——《我们爱你啊,中国》小学现代诗教学例谈[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8):23.

[6]鲁琼.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探微[J].金陵瞭望,2012(1).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现代诗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诗歌本体研究的扎实拓展
——评王泽龙《现代汉语与现代诗歌研究》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意象、形神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之我见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联展”评选公告
专题·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