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三个层次
2014-03-12刘海梅
○刘海梅
(沈丘县槐店镇第三初级中学,河南 沈丘 466300)
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强烈流露,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音韵。诗歌的社会价值,其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作用是不容抹杀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开拓思维,了解社会,激励我们提高觉悟,振兴中华。一首好诗,肯定有一种神奇的魅力使人入迷并久久沉醉其中,如痴如醉,回味无穷。
综观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教学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何进行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呢?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古诗词教学进行了总结。
一、弄懂诗歌的表层意思
任何感情、任何内容都必须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表达,因此,弄清作品的字面意义是理解作品深层含义的第一步。
(一)明白词语的含义
这里的词语并非指一般的意义,而是指特殊含义。如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带来一定的影响。有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理解出用典后表达出的新的含义。如《酬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中“闻笛赋”“烂柯人”均用了典故。“闻笛赋”原指晋代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吕安而作的《思旧赋》,“烂柯人”原指晋代王质进山砍柴,遇到两位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棋还没终局,他手中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发现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去。此处用“典”表明了作者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
(二)理清句子的结构
诗歌的语言力求精炼,有时还讲求对仗,讲求音韵,不同于一般散文的语言,其句子的结构:一是省略跳跃。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此词时,读者须将这些互有关联的景物组合起来加以理解。二是语序有时是非正常语序,理解时须调整成正常语序。如“七八个星天外,三两点雨山前”(《西江月》)翻译时须调整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否则一定会令人费解。
二、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对一些句子如果只停留在表层意思,是远远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的,这就需要弄懂诗句的语境意义和意境意义。
(一)诗句的语境意义
一般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联系上下文有关的词语。如《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无赖”一词原是贬义词耍流氓之意,但我们联系上下文的“醉里”“锄豆”“织鸡笼”“卧”就应该理解为顽皮淘气,突出了小儿的童真童趣,并用这个小儿的“无赖”行极其生动地反映出这个家的勤劳、和美。第二,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比如,同样是杜甫的诗歌,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感叹,青年时期游览祖国壮丽河山,意气风发,望泰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年时期适逢安史之乱,国破家亡,妻离子散,忧国忧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晚年时期流亡到四川成都,屋漏逢雨夜,不禁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假如不联系作者的处境和作品写作背景进行分析,肯定会疑惑作者的感叹会不会前后矛盾。
(二)诗句的意境意义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表达的。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融合而成为一种艺术境界。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个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潺潺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怡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山风阵阵,困顿疲乏,漂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惆怅、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在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三、从艺术角度欣赏
(一)语言特点
在诗歌的语言上,我国古人是最呕心沥血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能说明这一点。诗歌语言要求精炼、含蓄。精炼即要求尽量用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生动、传神、形象。如《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一个“卧”字,童真毕现,童趣盎然,平添无限情趣。含蓄,即诗歌的语言不能像散文的语言一样直露,但又不是朦朦胧胧、不知所云,它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已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乡音无改鬓毛衰”,具体写自己“老大”之态,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的鬓毛,为下文作了铺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含蓄着难言的深情。在儿童淡淡的一笑一问之间,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内心却不能不产生无限感慨:数十年漂泊生涯经历过怎样的风霜雪雨?如今年迈衰颓回归故里,面对这反主为宾的场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艺术手法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达手法。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如白居易《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担,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直接抒发了自己对不劳而获而食者包括自己的责挞自己的愧疚心情。抒情方式还有间接抒情,有的借景抒情,也可以叫托物言志,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写景,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有的寓情于景,情景相融,如《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字字溢情。
表现手法,诗歌的形象和抒情都要借助各种表现手法来表现。此类手法有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及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借代、比兴”等等,理解这些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