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矛盾思想的形成过程

2014-03-12包亚军

语文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矛盾论实践论观点

○包亚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一、毛泽东矛盾思想的萌芽

毛泽东矛盾思想的萌芽时期是从1913年《讲堂录》到1920年秋冬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个时期毛泽东虽然没有从正面明确提出矛盾思想,但他在实际生活中看问题时体现了很多矛盾思想中的观点。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形成的代表作——《讲堂录》、《体育之研究》、《伦理学原理批注》等著作当中。

体现出了差别是普遍存在的观点。毛泽东认为,差别是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他在《伦理学原理》中说:“人世间一切事物皆因差别比较而现,佛言泯差别,不知其于道德善恶问题如何之处。”[1]84

体现出了只有抓住根本关系才能解决问题的观点。毛泽东在探讨拯救中国的方法时,总结了历史经验和现实做法,得出拯救中国只能抓住根本而不能抓枝节,而我们失败的教训,就在于只抓住枝节而放弃了对救国根本方法的探讨的结论。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探寻和抓住救国的“大本大原”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

体现出了特别注意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他认为,自然和社会一切都处在抵抗斗争的状态。他描绘出了对立面之间,一幅幅互相斗争的壮丽图景:“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猛,凤回三峡,因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1]180

二、毛泽东矛盾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矛盾思想形成时期是从1920年秋冬到1936年12月。在这期间毛泽东虽然没有系统论述矛盾思想,但是毛泽东矛盾思想的许多重要观点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

形成了矛盾的普遍性存在的观点。毛泽东分析中国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写出了《中国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著作。毛泽东不仅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而且又把民族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帝国主义和买办阶级联系较多,因此当革命斗争紧张时会很快向右跑入反革命派。一部分与帝国主义和买办阶级联系较少,或没有联系,因此,在某种时候,颇有革命性,这是左翼。但是这部分对赤化时时怀着恐慌,故极易妥协,对革命不能持久。在这些论述当中蕴含着矛盾的普遍存在的道理。

形成了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观点。毛泽东认为一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是相对稳定的,但一个阶级对革命的态度则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能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分析阶级。他认为在平时,小资产阶级的右翼对革命取怀疑态度,其中派则取中立态度,但到革命高潮时,不但小资产阶级左翼可以参加革命,中派亦可参加革命,即使是右派分子受到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左派的革命大潮的裹挟,也只得附和革命。在这些分析中蕴含着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思想。

形成了要对事物的特殊性进行分析的观点。毛泽东批评了当时党内对革命前途表示悲观失望的错误思想,他指出:“如问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查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2]100接着他便对中国社会尖锐复杂的矛盾作了深刻的分析和主动的描述。

形成了随着主要矛盾的转变我们的工作重点也需要转变的观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内还有不少人看不到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为了帮助这些同志提高认识,毛泽东在1935年专门写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系统地论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进中国后引起的各阶级之间的变化情况、矛盾的转化情况以及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方针以及“左”倾关门主义的危害性,提出:“当着革命的形式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变。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任务,是变中国为殖民地;我们的任务,是变中国为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的国家”等观点。

三、毛泽东矛盾思想的成熟

毛泽东矛盾思想的成熟时期是从1936年12月到1937年8月,成熟的标志是毛泽东的两篇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产生。这两篇著作从哲学理论的高度系统批评了党内的错误思想,全面解说了毛泽东的矛盾思想。

《矛盾论》开头便提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2]299说明了矛盾思想在辨证法中的地位。接着说明,矛盾思想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要仔细深刻地研究矛盾思想,在研究过程中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很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他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系统论述了矛盾思想。他把这些问题分为六个小部分,逐个进行细致全面阐述,系统说明和解释了他的矛盾思想。在文章最后一部分他总结了整篇文章的内容。

在毛泽东矛盾思想成熟标志中要讲《实践论》是因为《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著作是内在统一的。《实践论》是认识论,但又是讲认识的矛盾论,是着眼于认识发展的具体过程而讲的矛盾论。它以说明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发展过程为重点,把矛盾规律贯穿于认识过程之中,论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一个整体,是具体地阐明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典范。因此,毛泽东矛盾思想的成熟标志应该是《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诞生。

四、毛泽东矛盾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矛盾思想的发展时期是从1937年8月至1976年毛泽东去世。在这一时期毛泽东一方面将系统的矛盾思想运用到实际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不仅得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完成了对于新中国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另一方面在不断分析和总结中国革命运动和新中国建设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和发展了矛盾思想,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方法。

《论持久战》中的矛盾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的这一原理。他在《论持久战》中研究了战争现象中的一系列关系、范畴,如进攻和防御、持久和速决、内线和外线、主动和被动,等等。这些矛盾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指导战争的人们,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现象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以此规定自己的战略战术原则。发展了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毛泽东根据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研究了战争双方矛盾转化及其转化的条件,认为双方的强弱、优劣又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论十大关系》对矛盾思想的运用和发展。《论十大关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取了矛盾分析法,很好地运用和发展了毛泽东《矛盾论》中的思想。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存在着矛盾的。他指出“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那么如何分析矛盾呢?毛泽东指出,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毛泽东在分析这十对矛盾的各个方面及其辩证关系时,既讲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讲了对立面的斗争,又讲了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论十大关系》中对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加以解决的论述和分析,也比《矛盾论》里的论述和分析具体得多、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矛盾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在1957年6月19日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文中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仍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提出了当时我国存在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尤其重点讨论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求执政党的干部用新的民主的方法化解社会矛盾。

[1]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出版社,1990.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矛盾论实践论观点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实践论(节选)
观点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论的运用
《实践论》《矛盾论》所彰显的哲学魅力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建国以来《实践论》学习和宣传述论*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