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作文教学的方略
2014-03-12詹惠真
○ 詹惠真
(福建省漳浦县城关中心学校马坑小学,福建 漳州 363000)
作文教学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虽取得较好的进展,但长此以往,作文“难” 现状的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依然困惑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习作。这是当前语文教师亟须要探究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借鉴他人优秀作文教学观点与方法,联系素质教育时代作文教学崭新观点,刍议小学作文教学的方略。
一、挖掘习作素材的源泉
1.生活是习作的第一源泉。生活空间无边无际,这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缺乏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重要性,经常是熟视无睹,束之高阁。针对此,教师在平时教学时要有意识对学生施以影响,带领他们去热爱关心生活,学会生活,使他们从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活力,挖掘出人与生俱来携带本能性和下意识两个特征,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撷取出习作素材。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给以正确导向,扬长避短,诱发学生认识与驾驭生活,而且要持之以恒,才能让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服务。
2.教材是作文的第二源泉。教材是学生获得思想、知识和提高素养的依托,是学生习作现成的最佳范本,也可以说教材是学生习作的“向导”。因为教材里面蕴含着渊博知识,深厚思想根基,兼有精妙写作技巧。但这一切都必须必通过“教”与“学”互动才能生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血肉。只要使教情、学情与书中情三者自然化一,则让学生学有所得,从借鉴他人写作技巧,走上自我创作之路。因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资源,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二、严格对习作思维的训练
习作主题是学生,习作对象是学生生活着、学习过的具体事物、人物、景物等,习作过程是化学生内部语言为外部语言。这就要求学生能将存在于思维之外的东西,通过内部思维正确、有条理,并且清楚明白的反应到口头或书面语言上来,再现生活、超越生活。
其中的一来一往,互为转换,其功能全在于思维。思维的优劣高下决定着学生习作能力的差异,所以思维训练成了必然的重要环节,而作文内部特征倚重思维的形象性及逻辑性。习作则要由此入手,对学生加强训练。
所谓形象思维,即思维要形象、具体鲜明,经过形象思维脱颖而出的文字语言,会让听者和读者感到清楚、明白,并受其感染,达到闻其声感其情,让人身临其境,与之共鸣。
所谓逻辑训练,即思维具有概括性、条理性、准确性。反映到作文上来,则要求说写能力达到能概括归纳,抓住重点;过程要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叙述对象切中要突出,而不是平均分配和眉毛胡子一把抓、本末倒置或喧宾夺主,使表达出来的语言文字收到简约明快、条理准确的效果,让他人为之感慨、诚服。
如一年级开始就有看图说话、写话,中年级进入片段训练,高年级又有了口语交际的重点训练项目。与此同时,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有词语归类、整理乱句、仿段描写、特写镜头、想象作文等等训练,来强化学生形象与逻辑思维,加之于联想、想象的参与,久而久之,练而达之,引发思维触角,展开想象翅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扩展而去。
三、完成习作的两次飞跃
习作基于客观存在,源于生活实际,学生要完成从生活到习作全过程——认识与表达。这是两次飞跃。
首先是认识阶段,学生除了自身处于生活实践中所获的认知外,主要是依赖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其次是学习积累知识,尤其是素质教育深入的今天,学生的学习环境条件大为改观,学生的认识水平因之不断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所赋予的知识、信息注入较快地完成了第一飞跃,即认识过程。
当习作的第二飞跃到来之时,则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即实践阶段——表达。表达是习作的流程。其中的规律与技巧是师生共同研究的课题。打个比方说,习作的表达阶段有如工厂制作一般,把第一飞跃所得“原材料”变成产品。加工制作讲究工艺技术,习作表达同样要讲究写作技巧。运用习作心理机制和习作技巧表情达意,完成习作第二飞跃,值得一提的是认知与表达虽具有阶段性,但往往是兼而有之,拉锯式前进。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写作技巧和方法,使之熟能生巧,教师要多开展创造性练笔活动。比如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日记、看图作文、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等,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强化训练,让学生入门于习作中。
四、练就习作的两项基本功
办事情要定计划,做文章也要审题、布局谋篇计划。这就涉及思路问题,文章最重要思路。古人说,文形成于思。没有思路或思路不清,则语无伦次,不成其文。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想清楚然后写”。这里所说的“想清楚”,便是思路。思路清楚了,才能写出好文章。为练就思路这项基本功,叶老一个精辟又详尽的譬喻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练就思路基本功,将终身受用。
提纲与思路犹如孪生子,思路就像打腹稿,提纲正像建筑中的打框架。学生有养成先拟提纲后作文的良好习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诀窍”。叶老对此指出:“教学生练习作文,要他们先写提纲,就是要他们想清楚然后写,不要随便一想就算,以有点朦胧的印象为满足。先写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而且受用不仅在写作方面。”
五、培养习作的心理素质和写作技巧
古人云:“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与我们平时所说“触景生情”。其实同样都讲作文心理过程的问题。有位诗人曾即兴诗云:“有诗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诗成恰逢天又雪,与诗并作一佳境。”姑且不论诗人作诗之意,但品诗中韵味,岂不悟出写意与人的心理需要大有相关吗?
然而,我们陈旧作文教学模式几乎少讲或不讲学生的作文心理需要,以至于人为地背离了作文自身的规律,这无不说是教学的盲点。对此,教师应对学生的作文心理学加以探讨,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
实践证明,写作需要情感的冲动、浓烈的兴趣、准备的动机、坚强的意志力、难以名状的灵感……这必须具备培养出学生习作的心理素质,才能让学生变“厌作”为“乐作”,“要我作文”成“我要作文”的心理转变。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作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运用写作技巧、方法,才能达到写作教学的目的。
写作方法是灵活多变的,作为教师必须明确不同文体有不同写法:一般地讲,记人叙事侧重叙述、描写、刻画;状物写景注重描绘、抒情;说明文重于介绍、说明……有的文章容纳多种写法。活灵活现反映文章主题,让人百读不厌:有的文章娴熟某种写法,一气呵成,给人不尽的享受。不管何法入文,只要得法,恰到好处,就是一篇好作。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锲而不舍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心理素质,落实在阅读与作文的每个环节上,才能收到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