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五从军征》课堂教学评析

2014-03-12王玉珍何永国

语文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诗歌探究课堂

○ 王玉珍 何永国

(甘肃省山丹县陈户中心校,甘肃 张掖 734113)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古诗,诗歌通过一个老兵回家后看到家乡物是人非,一片荒凉萧条,反映了长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苦难。由于是乐府诗歌,在对诗歌的理解上并不难,难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这一荒凉萧条的景象之中所包含的内在的思想感情。在课前,我们以我们所设定的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交流,深化认识。从上课效果来看,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从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首先,表现在教师对我们的教学模式的理解上还是和我们有一定的出入。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交流,有些问题不值得讨论交流,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教师面对此次多的问题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个方面下手。对学生的问题,抓不住主次,不知道如何处理。可见,我们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

课前,我们预计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对如此杂而多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处理?这是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是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王巧玲老师主要通过给问题分类的办法,以便理顺问题,好解决,但是,理顺问题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我们预期的时间。同时,问题理顺了,但是里面还有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主问题的干扰非常大,也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重点。对此,我们能不能筛选出来一些问题。但是筛选出一些问题,势必是一些学生的问题被忽略,这对那些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是一种打击。能不能让学生合作起来筛选问题。让一些不重要的,似是而非的问题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解决。有待下次教学中实验研究。

还有一些是字词方面的问题,从这节课的上课情况来看,虽然我们课前进行了沟通,但是,王老师还是没有能真正的认识到“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法”的精神实质,还不能从容地去应对课堂中学生提出的过多的问题,更是不能放手。结果课堂用时严重超标,整个课堂五十多分钟才结束。

“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法”共分三步走。

第一个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提问(目的,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个阶段,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而且提的问题也还是很好的。关键是教师没有按照学生的问题来上课,教师生怕自己的课堂不能出彩,结果就回到自己的设计的老路上去了。没有根据学情来上课。造成课堂上的四不像。

第二个阶段是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对问题有所思考。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顺势解决一部分比较简单的问题。一者节约时间,二者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这个阶段学生自主解决他们能够解决的问题,然后合作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教者已经乱了方寸。特别是面对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他不知道如何处置。从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应变能力还不够。教学还是放不开手脚。特别是教者的思维还是局限在传统教学的那种模式之中。没有摆脱传统束缚。教师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这才能真正上出效果。

重点探究深层问题(重点培养探究能力)。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进入到深层次的问题的学习之中。此时,单靠学生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教师就要主动引导学生,启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或者给他们方法上的指导,或者引导他们进入文本,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要明示问题的思考角度,问题解答的向度。

就王巧玲老师所上的《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来说,这首诗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一个回乡的老兵,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回到家乡,他可能怀揣着许多美好的想象,可能由许多亲人之间见面的感人的场景的生动的想象,但是,等到回到家乡,物是人非,一切都出乎他的意料。“兔从狗窦出,雉从梁上飞”这样荒凉的景象,引起了这位回乡老兵的无限悲凉。这首诗歌感情深沉,意境深远。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难,体会其中的情感也并不难。关键是我们要知道作者是通过依稀典型场景的描写,体现人物内心的悲凉从荒凉破败的景象中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首先“乐府诗”这就要查资料获得,这可作为前置性作业处理。

其次有关战争题材的诗,也可事先搜集。

再次,写作手法相同的诗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对照比较,帮助学生深入的体验是各种的情感。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等诗歌,表达的情感十分相似,那这些诗歌来和这首诗歌做对比,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本诗的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这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通过对相同诗歌的研读,也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养成学生的搜集资料的意识。

从整体上来看:

1.教师放不开手脚,对课堂放的不够。教师掌控课堂的意识还很明显。

2.教师课堂应变不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的问题等教师都不能有效地应对。所以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

3.教师组织教学上有问题。教师对课堂的组织还不能做大从容自如,特别是思路上还不是很流畅。因此,课堂气氛很是艰涩。

开始教师导语入题提了一个问题,从课题想到了什么?其实按照模式要求,我们首先就是要让学生阅读思考提问,这些要放给学生,教师最好不要在本阶段插手,要巡视,倾听,交流就可以了。其次,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提出的问题归类花费时间过长,教师很快要梳理出学生问题,准确分类尽快进入到问题探究过程之中。

教师对探究问题的方法,探究的思路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教师感到整个课堂没有抓头。

【注释】

①王巧玲老师是我校青年骨干教师,我们课题组将其作为教学模式实验课教师人选。

猜你喜欢

诗歌探究课堂
诗歌不除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