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朗读 体悟文味
——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及对策
2014-03-12顾耀敏
○ 顾耀敏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学,江苏 苏州 215111)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说明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目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已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
1.朗读时间无保障。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甚为关键的一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考试压力及认识上的问题,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重视朗读教学,就减少朗读时间,甚至取消朗读,认为初中阶段学生理解文章内涵就行了,朗读费时费力,导致阅读效率降低;不少师生功利性强,认为考什么就学什么,朗读不在考试范围,就没有必要重视,还不如多留点时间做阅读题。
2.朗读目标不明确。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朗读过程中未给予指导,朗读后没有及时做出评价。学生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只是在教师的安排下朗读,不会用心、用情的去读。如教学《乡愁》这首诗时,一般教师会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会模式化的朗读。然后教师让两位站起来朗读。最后让学生齐读。看起来朗读方式多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所加强,其实这样的朗读,只是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无法感受到这首诗的思乡爱国之情。
3.朗读指导不科学。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朗读技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比较机械,不能很好的融合教学内容,指导时只注重声音形式和表达技巧,不注重内心体验。有些教师在分析完课文后,会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此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感悟课文的真情实感。有些教师在学生朗读前或朗读后会直接告诉学生,哪些字词要重读或轻读,哪些句子要快读或者慢读,而没有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如何表情达意。时间长了,学生朗读就会走向机械、呆板,遇到感情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重读,不明白有时候重音轻读,会带来更为强烈的效果。
4.朗读氛围不充实。朗读教学中常会出现朗读与理解相分离的现象,学习新课文前,教师会让学生朗读一遍,朗读后纠正字音,讲解完课文后会要求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许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课文,无法读出真情。虽然初中生的情感丰富,但情感激发需要相应的策略,只掌握朗读技巧是读不出感情的。所以要给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从而读出真感情。营造朗读气氛的有效途径是创设情境,学生置身于恰当的情境,自身会受到感染,提高朗读效果。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教师可以给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创设朗读情境:优美的背景音乐、隐约的竹林、朦胧的夜景等,学生感受到文中月色的美,又能领略到作者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排遣、乐观豁达的心境。
5.教师范读的缺失。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是最朴实、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但这种优良传统渐渐被忽略。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及,教师范读这一手段被机器所代替,学生听着教师下载的视频,虽然朗读的普通话很标准,但很难调动给学生的情感。因为机器朗读与教师范读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范读时学生可以看到教师的肢体动作、表情,在教师的范读下领略如何读,怎样才能读出真感情,但机器朗读缺乏这方面的作用,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障朗读时间。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要确保朗读时间,这是重视朗读教学的体现。从本质上来说,语文课就是读书课,朗读就要强调“读”,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手段,对此教师要有明确的认识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课堂上尽量去掉繁琐的讲解,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朗读,尤其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朗读的习惯,学生自主读完后不能草率收尾,要了解学生朗读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读出情感。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说,“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乐之美”,这即是说只有朗读才能有所感悟,才能体现出语文味。所以语文要注重朗读,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朗读从语文课堂上偶尔的点缀、过渡变为常态。
2.明确朗读目标。朗读不是滥读,读前应有明确的任务与要求,否则就会成为放羊式的朗读。对不同的文章,教师应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学生朗读时才会有目标,有助于提高朗读效果。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知这些文章,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朗读是将文字读出来,能直接体会到文字蕴含的情感,当然前提是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带着目标与要求去读。如教学《繁星》时,教师要让学生用淡雅的语调朗读,朗读中体验作者描绘的画面美;教学《夏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中的韵味,读出柔美。对同一篇文章也要结合需要提出不同的目标,如教学《黄河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反复复的朗读,每次都提出不同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文章有更深的体会。
3.指导朗读技巧。语文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指导者、引导者角色,朗读教学更要凸显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情感。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除了要让学生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还要让学生读出节奏和重音,特别是诗歌朗读。诗歌节奏感强、情感色彩浓厚,读出节奏是非常关键的。节奏是根据章节或者意义来划分的。重音依据表达思想情感来定。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准语调。要读出文章人物的语气,就要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春》时,春风具有柔和、温暖的特点,朱自清描绘的充满春天气息的画面,只有通过深情的朗读才能凸显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更要注重语气、语调,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4.精设朗读情境。情境创设能把语言符号变为生动具体的形象,引导学生自然的进入有感染力的场景,获得直观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朗读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能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投入到课文中。创设朗读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师范读等。如教学《安塞腰鼓》时,如果没有现场感受过,是无法体会其生命力的。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亲耳聆听沸腾的鼓声,亲眼观看忘情的舞蹈,自觉地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激发朗读的激情,领悟文字蕴含的蓬勃的生命了,体会原是生命的厚重感。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范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信息暗示,能给学生营造优美的情境,引导学生不自觉的模仿、借鉴。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感染学生,学生从中感受文章意蕴,激发朗读兴趣。如教学《绿》时,教师用充满喜悦、欢愉、神往的感情做基调,用恰当的语调、停顿精设情境,带学生进入优美的意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朗读是体现语文味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用“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读、会读,养成朗读的习惯,从而还语文课堂琅琅的读书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潘秀国.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J].语数外学习,2013(10).
[2]袁虹.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建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