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语小说《鲍家漂亮姑娘》与《东周列国志》之对比研究

2014-03-12毛小红

语文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鲍姆小说创作

○毛小红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中德文学交流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学对德语文学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是中德比较文学的重要方面。文学影响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翻译、模仿、仿效、借用等。中国文学对德国作家的影响大都从翻译开始,德国作家一般是先看中国文学的德文翻译版,然后有所认识、思考和体会,并将这些思考和体会揉入自己的文学创作。著名德国东方学家阿伦特(Carl Arendt,1838~1902)的《东周列国志》的德文版为比尔鲍姆(Otto Julius Bierbaum,1865~1910)的《鲍家漂亮姑娘》提供了创作源泉。《东周列国志》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东周500多年的历史,其中包括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如本文所要研究的前三回“周宣王闻谣轻杀,杜大夫化厉鸣冤”、“褒人赎罪献美女、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主大闹镐京、周平王东迁洛邑”。阿伦特曾将《东周列国志》译成德文,并于1876年发表在《德国东亚自然及民族学协会通报》。他的学生比尔鲍姆在此译本的基础上创作了《鲍家漂亮姑娘》这部小说,于1899年正式发表。

比尔鲍姆,全名奥托·尤利乌斯·比尔鲍姆,1865年出生于西里西亚的格吕恩贝格,在德累斯顿和莱比锡两地长大。早年多处求学,曾在苏黎世、慕尼黑、柏林和莱比锡学过法律、哲学和汉学。后因父亲破产中断学业后当过记者、编辑和作家,文学创作成果丰硕,写过剧本、游记、诗歌和小说。奥地利著名画家弗朗茨·封·拜罗斯(Franz von Bayros)为《鲍家漂亮姑娘》创作插画。本文尝试将这部作品与《东周列国志》(第1~3回)进行比较,探究作者如何对中国题材的作品进行改编,如何将“这个原已疯狂的故事写得更疯狂一些”,如何将这个中国故事予以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处理。二次创作重在利用外国的素材和故事为己所用,更好地将作者自己的风格融入进去,更好地迎合本国的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鲍家漂亮姑娘》前言中,作者交代了故事起源于中国的“野史”,一部重在讲述故事的历史小说。作者通过其老师阿伦特读过这部中国野史,十年后决定“把这个疯狂的故事写得更加疯狂一些”,而且还提到,“哪些故事是原来中国作品已有的,哪些故事又是作者改编出来”,这个议题还是其他汉学家攻读博士学位时很不错的题目。本文将对“东方古老故事的西方现代化处理”这一话题仔细研究,从人物情节的塑造、叙事语言、印象主义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

全书共分32章,而原作只有3回,作者对原作故事进行细致的展开和巧妙的构思,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塑造新的人物和情节,故事更加饱满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塑造了新的人物和情节,使得作品比原作更加有逻辑性,故事更加饱满,情节环环相扣,如魏德金诗歌和沃富玲女士。褒姒这个人物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进宫的情节与原作完全不同。原作大夫褒晌的儿子洪德为了解救囚于狱中的父亲向幽王贡献美女褒姒。而在《鲍家漂亮姑娘》这部小说中出现了一个新人物,一位宫廷诗人。褒姒的发现者正是这个名叫魏德金的诗人,他擅长写爱情诗。幽王好色,任命魏德金为后宫部长,专事寻找美女伺候幽王。成功将褒姒引入宫中并获幽王欢喜后,魏德金又被提升为内政部长,串通褒姒一起迫使幽王废嫡立庶。魏德金继续得到提拔,成为周王朝的宰相。作者为什么特别安排一个诗人出场?这不仅可以更加贴合主题,更加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发挥作家本身的创作特长。魏德金作为宫廷爱情诗人有着浪漫的没有世俗偏见的爱情观,懂得追求清纯的美,于是乔装出行,走访村落,发现了倾国倾城的褒姒,与褒姒养父母讨价还价的场景更是作者的创新所在。

此外,作者还创造了新的人物沃富玲女士,此人善于交际,经营着一家茶馆,名为茶馆,实则一个专门培养琴棋书画皆通、窈窕淑女的学校。魏德金熟谙幽王喜好,将乡土气息浓郁的褒姒带到沃富玲的茶馆,托其教授宫廷礼节等。后将褒姒送入宫中,进献幽王。沃富玲和魏德金的对话以及通信使得这两个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作者夸张的笔法烘托出褒姒无与伦比的美貌和天赋。

故事情节上作者也有多次调整,故事进展得更慢一些,曲折多枝。如原作中褒姒的篡权当后从政之意并没有那么明显,而是在虢石父和尹球两公的唆使下才有了想当皇后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的想法。而在《鲍家漂亮姑娘》这部小说中,褒姒身份的转变一步一步地进行,从公主到参与执政到皇后,并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的过程设计得非常巧妙。分析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年代,也就是19世纪末,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时期,作者很可能把慈禧太后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叠加在褒姒这个人物上。

“兴旺的人才联盟”这一节也是作者根据当时创作所处的德国背景进行的添加。具有革命倾向的年轻人士秘密结合,反对幽王践踏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违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道德关系,但幽王采取非常残忍的手段将这个组织镇压下去。这个环节在原作中是没有的,完全是作者添加进来的。通过这笔内容,影射德国当时的社会民主人士遭到镇压,俾斯麦下令禁止成立社会民主组织,认定这些组织均为非法组织,甚至于1878年颁布了“反社会党人法”。魏德金这个人物似乎也影射了当时在外交上叱咤风云的俾斯麦。

再如,就褒妃篡位正宫后从未开颜一笑之事,《东周列国志》中没有明确交代缘由,而只是综述式地讲道,“褒妃虽篡位正宫,有专席之宠,从未开颜一笑”。而在《鲍家漂亮姑娘》这部作品中,作者增加了“红色的龙”这一章节,详细叙述褒妃为何从此不再开颜一笑,借助“红色”、“龙涎”、“梦魇”这些元素编造了褒妃被红龙附体,浑身发冷,再也不能开颜一笑的故事。

这些创作都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完整,前后呼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叙事语言既有剧本特征,又有诗歌意境

这部作品体裁上虽然属于小说一类,但占较大比重的对话体和插入式诗歌赋予作品更多剧本的特征和诗歌的意境。原作中大量的叙述在改编本中变为较长的对话,故事的张力变得更强,例如“老宫女怀孕生女后向周宣王请罪之事”,在原作中语言非常简练,老宫女一人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楚,老宫女跪而答曰:“婢子闻夏桀王末年,……婢子罪该万死!”而在《鲍家漂亮姑娘》中,这一段以对话体形式出现,为老宫女和周宣王一说一应的对话,周宣王不时对老宫女的讲述予以反应,如“夏朝与我何干?”,“真恐怖”,“啊!”,“那当然”,“嗯”,“你不要告诉太史是怎么说的,你就告诉夏桀王是怎么做的”,“没把那条龙打死呀?很少见”,“放在红色的盒子里?你是说红色的?”,“然后呢?”,“这我知道,那个红色的盒子”,“继续说”……作者这样安排,有助于塑造宣王正面的人物性格,使其与幽王荒淫无道的性格产生了鲜明的对照。

原作冯梦龙的评论大都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在改编本中,作者译技精湛,将大部分原作诗歌翻译得出神入化,反映了作者较强的诗歌创作能力。不难想象,作者本身的创作领域广阔,如前文已提及,比尔鲍姆既写小说,又写诗歌和剧本,尤其擅长写爱情诗。另外,作者经常进行插入式的评论,似在和观众对话,或对故事予以评论,或对后续故事进行猜测,或引导读者思考。叙事结构上经常发生改变,形成一种异化效应(Entfremdungseffekt)。

三、具有印象主义特征,擅长颜色和数字在作品中的运用

比尔鲍姆作为印象派作家尤为擅长颜色和数字在作品中的运用。《鲍家漂亮姑娘》这部作品也不例外,“红色”在这部作品上的运用可谓前后呼应,贯穿始终。小说中传唱“月将升,日将没;糜弧箕胞,几亡周国”的“红衣男孩”;夏朝桀王时期鲍城有神人化作的二龙,降于王廷后口吐龙涎化作而成的“红色乌龟”;置放红色乌龟的“红盒子”(朱校);将裹着女婴的草包从河中央拖到岸边的一群“红色大鸟”;周宣王东郊游猎时遇杜伯左儒阴魂索命的幻觉场景也是一片红色,“臂挂朱弓,手持赤矢”;用月光奶哺育褒姒的“红色凤凰大鸟”等等。“红色”体现了这部作品源自中国,这是一部在中国作品基础上改编的小说。“红色”意味着神秘,乃至对当时的西方显得有些诡异的东方,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

数字的运用在这部作品中也显得相当突出。一般来说,戏剧文学创作中常常有数字的运用。作者作为当时小有名气的剧作家在创作小说的时候也加入了一些戏剧的元素,可以通过这种量化式的描写强化小说语言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使得小说语言富有幽默和讽刺的特征,例如:“480月龄的宫女”,魏德金和蚁大讨价时甩出的“48个铜钱”,朝廷的刑罚制度中老百姓犯法,予以“剁成88块”的惩罚;褒后吃下“24个牡蛎”等等。

四、印象主义作家也喜欢用“幻觉”、“梦魇”

表现主义作家喜欢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等手法表现生活。然而,比尔鲍姆作为印象主义作家在这部作品中也采用了“梦魇”,一方面这可能与原作中本来就有的梦魇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使得这部小说更加疯狂,更加诡异”。例如,周宣王出郊游猎出现幻觉,遇到杜伯左儒阴魂索命,从此得病不治;褒妃当上皇后之后突然被红龙附体,就像吞下了很多小乌龟,浑身不适,从此不能开颜一笑,幽王说她是梦魇而已。

这部作品借助古老的中国故事,结合当时德国的实际境况,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与认可,一版再版,尽管作者在致谢里颇有讽刺意味地写道:“既无官职又无头衔的∕未来学士∕比尔鲍姆∕饱受痛苦的红毛蛮夷∕虽勤奋好学,但学识尚且疏漏∕今躺在∕中国慈禧太后∕无比华丽的∕皇帝御座前∕镶着珍珠,盖着宝石,∕金块包角的台阶旁∕可怜的身躯在颤抖,双唇在颤动,敬畏得头发直立,疼痛压在心头,∕尾巴已无法摇晃∕满怀希望,这部历史作品跟着下班邮差抵达中国之后鄙人能免邮资获得一枚刻有莲花瓣的龙的勋章。(地址:法国南蒂罗尔艾畔山恩格拉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如此自谦学识疏浅的学士、还没有毕业的汉语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那种“中国通”,让人读后不禁叫绝。

结语

从《鲍家漂亮姑娘》的创作背景、基础和方式来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文学在外国的一种译介方式。作家不再拘泥于准确的翻译,而是在翻译基础上努力将自己的印象主义创作风格融入其中,并按照自己的创作构思让作品更加符合本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作者还在后记中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评价,点出作品的寓意,“这个真实的故事对皇帝、官员和老百姓来说都是教育意义深长。希望大家永远注意。伤风败俗无良方,一时间可能还过得去,甚至是甜美的,但终究会变得越来越苦。不要触犯优良传统!这些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不容蔑视。皇帝签字用黄色的笔,不会触怒上天,但是毫无原则的执政方式必将激怒天庭。爱情之中不可陷得太深,里面总有龙涎埋伏。向智者屈服!朝廷太史伯阳父的预言多么有理!”读者在作者这样的点评总结下对原作的理解必将更加深刻。

比尔鲍姆的创作方式不是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简单模仿,他借用这部原著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具备一定的新意,赋予读者特定的接受预期。这种外国文学译介方式及国外汉学家的创作及科研动态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尤其是当前我们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大力推动和开展中国古典文学汉外翻译工程时,不妨首先系统梳理中国文学的德文翻译史、接受史、批评史等,尤其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情况,以此为基础逐步实施中国古典文学汉外翻译系统工程,希冀不断提高中国文学及文化在国外的推广效度。

[1]卫茂平.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冯梦龙,蔡元放.东周列国志[M].华夏出版社,2008.

[3]Otto Julius Bierbaum.Gesammelte Werke.Muenchen:Georg Mueller,1921.

猜你喜欢

鲍姆小说创作
《绿野仙踪》土耳其译本中的翻译问题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