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甘肃庆阳民俗中的结婚习俗

2014-03-12王天霞

语文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庆阳风俗新郎

○ 王天霞

(陇东学院 文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庆阳婚姻制度起源较早,根据古代历史记载,从伏羲时代开始,即有男女婚嫁的礼仪,到春秋战国时期,婚嫁制度更加完备。就庆阳而言,传统婚礼仪式多而复杂,新式婚礼则较简单,但有些地方仍保留传统婚礼的遗俗。

一、娶麻婆娘或黑媳妇

庆阳将娶媳妇称为“娶麻婆娘或黑媳妇”,娶妻是在黄昏或天黑时进行,根据新娘生辰八字由阴阳算定进男方门的时间,这显然是古代风俗的遗留。

婚,《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礼,即周礼,可见昏时娶妇是周礼的规定。婚,本字“昏”,意为黄昏。《说文解字·日部》:“昏,日冥也。”殷卜用作太阳下山,即黄昏。《礼仪》记载:“士娶妻之理,以昏为期,因以为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阳往而阴来”意即日落西山,白昼结束黑夜来临,阳气消退而阴气上升,是阴阳交合之时,对应人事,自然也就是适合男女结婚洞房花烛之事。可见,当时日落天黑娶亲是一时之风尚。但是,“阳往而阴来”之说不是天黑娶亲风尚的真正成因。《礼记·士昏礼》郑玄注:“主人爵,裳淄,从者皆玄端,乘墨车,从车两乘,执烛前马。”这句话除了说明“士婚”是在黄昏举行(执烛前往)之外,还有一个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这里的“爵”“淄裳”“玄端”及“墨车”,色皆黑,娶亲为什么要穿黑色衣服,乘黑色车辆,在夜晚执烛前往呢?是为了抢。可见这种称呼当源于先民的抢婚习俗。

二、庆阳婚礼的内容

1.提亲。

庆阳从西周以来就是包办婚姻,即“说媒”。由媒人提亲应当源于先秦的民俗,《诗经·南山》:“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伐柯》篇亦重复此意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自周代起,已设立官煤。男女长到一定年龄,双方就得有人说合,称说媒为提亲。

《诗经·氓》篇的前两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衍期子无良媒。……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良媒”指出提亲者要善于说合,引导男女双方相亲,从小伙子“抱布贸丝”的细节来看,普通老百姓提亲要送礼。从诗中还可以看到在迎娶之前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要由媒人提亲二是要进行卜筮以决定吉凶。问八字,换庚贴也是提亲的重要内容。

2.看家。

媒人提亲后,如果双方没有意见,就要选定日子由女方来男方家看家,显然这是父系社会的遗留,女人处于依附地位,所以男方的经济情况直接影响着女人一生的幸福。旧时看家主要看牛、羊数量,土地的占有量,这跟庆阳这种农耕文化是分不开的,现在男女多讲究感情,看家已经很淡化了。

3.彩礼。

彩礼,也称聘金,旧时指男女订婚或结婚时,由男方付给女方的货币或财物,一般是双数。由于媒人作用重要所以周代官府设有“媒氏”之职。先秦时期社会对于是否由媒人联络而成婚姻者十分重视《礼记·内则》篇谓“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可见“聘”与“不聘”对于女子的社会地位关系重大。关于“聘”杜注谓“不聘无媒礼”。婚礼的“聘”即指由媒聘之礼。“聘”顺理成章地成为当时婚俗的重要部分,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庆阳多数地方彩礼风气依然盛行,而且有些地方的彩礼甚至超过10万,这是个陋习,应该革除。

4.挂锁。

在庆阳地区,挂锁是男女双方约定婚姻的一种形式,人们非常重视这个环节,一般都会把挂锁的日期选为双日,意为“成双成对”。挂锁那天,男方要备好酒席和彩礼,女方则同老小外家、家门父子一起到男方家去。锁,古时通常为银制的,现代均为红头绳挽的锁锁,并系有钱币。挂锁仪式举行后,男女双方才算正式订婚。这也是抢婚习俗的遗留,母系氏族男从女居,要改变这个现状,“抢”是自然而然的行为,既是抢的,必要加刑具,慢慢演变成精致小巧的“锁”,借以锁住女人的心。

5.择吉日。

订婚后,根据男方的意愿,选择结婚的吉利日子,由媒人通知女方,做好结婚的准备。择吉日是婚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择吉而言 其理论一是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论的直接表现;二是通过各种神煞间接地反映阴阳五行之理。“五行”观念至迟在商代已经出现。后经西周数百年的发展,至战国时期,有关学说的框架大体已经建构到汉代,择吉理论进一步发展成熟以至盛行。

在庆阳地区,择吉日,民间都要请阴阳先生根据《通书》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不但看年,还要看日,女子有行嫁月,月份选好后,就得确定黄道吉日。在年月日都确定后,民间还要按照迷信的马前煞算法来看妨谁。

这些神秘又复杂的程序,在古时的婚姻中都是被严格执行的,因此也耽误了很多男女青年的幸福。现代的婚姻中,男女青年都是在节假日或挑一个双日子就完婚了。

6.送二程。

庆阳的送二程,意为催妆,在原先商定的聘金和衣服外再加送礼物,数量一定要是双数,结婚吉日前一月由男方父亲和媒人带两瓶酒、两盘馒头和两块肉前往女方家。送二程,即下聘。根据《礼记》记载:“纳彩问名,纳吉请期,迎亲,皆用雁。”通过下聘,男方便可张罗婚礼,女方也可准备嫁妆了。

7.披红。

披红,也称“挂红”。是新郎的老小外家人,在新娘未娶进门前,为新郎搭披的红绫。旧时,红绫一般为红棉布,宽五寸左右,长一丈二尺。现在多为折成条状的大红被面。新娘未到之前,由老小外家(舅父)给新郎披红,在新郎给老小外家磕头作揖后,先由老外家将红绫披在新郎的左肩上,再由小外家将红绫披在新郎的右肩上。新郎披了红,意味着婚姻会红火吉利。

8.上头。

新娘梳妆,庆阳人称为上头。上头的历史也很长久了,五代及宋初之际,就已出现了“上头”一词。《中国全国风俗志》:“惟新娘加笄,俗谓开面,等于乾宅新郎上冠,谓之上头。”在古代,女子有了婆家后,就由婆婆为此女子举行“笄礼”,将女子的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插上笄子,叫结发加笄。男子束发加冠,也意味着成年。男女青年由于改变了发型,所以结婚后被称为“结发夫妻”。庆阳人给女孩子上头,在结婚前一二个月进行,上头的人要是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人。

9.哭嫁。

庆阳女子出嫁时,在迎亲队伍到来后或上轿前都要不断地哭,甚至有人会哭到婆家。这个“哭嫁”其实也源于古代的抢婚制,女子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来到夫家,自然是伤心不已。现在庆阳各地依然保持着这个风俗,只不过新娘哭的含义不一样了,面对养育自己长大的父母,怎么能不哭呢?

10.摆陪房。

女方家代客坐席的同时,在院子里或酒店前支好桌子,把新娘做好的被子、鞋子、鞋垫、枕巾、门帘等物品一一摆上,让客人观看。这既是精巧工艺的展示,也是新娘女红的展现。在古时的男权社会,“重男轻女”思想深深影响着女人的心理,这种思想在民间成为一种风俗,甚至上升为信仰,在传统的思想中长期流行并占据主导位置。《大戴·礼记》:“女憧憧,妇空空”、“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是让未婚女子无知无识,出嫁的女子只知道供酒食,其他便一无所知。可见,女子做女红成了他们取悦夫家的一种必备手艺。现代庆阳人结婚依然沿袭这种风俗,只是陪房多为男方购买,客人也只是看陪房是否丰富。

11.上轿。

现在庆阳人结婚都是乘坐汽车,但“上轿”的风俗依然存在。新娘上轿(车)前脚不能落地,要由新郎的姐夫从房中背出来,一直背到车前并扶进轿(车)内。为什么要背呢?因为原初新娘的双腿是被绑着的,为防止其挣扎或逃跑,所以这也是抢婚制的遗风。新娘经过门槛时,要将手里攥的筷子洒落在地上,从落的地方推定是娘家富,还是婆家富。筷子事实上代表着财富,这种风俗当跟古代占卜择吉心理有关。

12.拜天地。

根据《陔余丛考》载,此俗始于唐代以前。现代庆阳人结婚仍保留此风俗,也有称“拜花堂”的,新娘下轿后,男女新人由娶人的送女的妇女陪同,一直走到院子里的香桌前站定,在主持人的主持下,新郎作揖上香,连续叩头三下,然后新郎新娘同跪磕头,表示拜天拜地。拜完后,由指定的男人一人抱新郎,一人抱新娘,在人们的簇拥下送入洞房。

13.入洞房。

新人入洞房前,房子里的床铺都是铺好的,不允许有闲人在内,房门上锁,锁门上放纸炮。新人被抱到新房前,有专人打开房门,点响纸炮,驱除邪气,并把看热闹的男孩推进去两个,意味着头胎生男孩。农耕社会对劳力的需求,男权社会中男人的主导地位,延续香火的必须是男孩。

14.红盖头。

盖头又称蒙巾、盖巾。庆阳各地婚嫁中,娶亲花轿来到、新娘行嫁上轿时,均以大红盖头遮头蒙面,由伴娘陪伴,被人背着上轿。来到新郎家后,拜完天地进入洞房后,由新郎的弟弟或新郎自己揭去盖头,二人正式见面。对于为什么新娘要盖红盖头,说法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种习俗跟古时的抢婚制是分不开的。想当初抢那女子时,是要把她的头蒙上的,以免她记清路线而跑回娘家。后来在婚礼中继承了下来,成为结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5.喝交杯酒,吃合婚饭。

喝交杯酒这种礼仪,在周代就十分盛行,酒具是用葫芦做成的。《诗经·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诗中特别提到葫芦(瓜瓠),古代婚俗,夫妇合卺时须剖瓠为瓢,彼此各执一瓢,盛酒漱口以成礼。到唐宋时民间也普遍流行起来,这自然跟葫芦文化是分不开的。两杯酒用红头绳连接在一起,新郎新娘同时饮半杯,再交换饮剩余的半杯,表示二人心心相印,二人合一。喝完交杯酒,就要吃合婚饭,这饭是由新娘带来的八只饺子,先有新郎吃四个,再由新娘吃四个,表示百年好合。

16.闹洞房。

闹洞房,也叫“耍房”,此俗始兴于汉代,是指在新婚之夜,家族好友,青年男女,聚集洞房,戏弄新婚夫妇,借此取乐。《后汉书·烈女传》中就有此记载。此俗到现代依然盛行,庆阳人结婚耍房,分口头耍和动作耍两种,其目的说法比较多,一种说法是闹了新房会发财,一种是说躯鬼。

17.拜见公婆。

庆阳民间一般是在婚礼中拜见公婆,古时是在婚礼的第二天,称拜舅姑。天未亮,新娘就要早早起来梳洗打扮拜见公婆,给公公装好烟锅点上火,给婆婆送首饰等小物品,这样媳妇才能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分子。如果公婆中有一方去世或双方都去世,新郎则要带新娘到墓地拜祭祀。

18.回门。

回门习俗在先秦就已经存在,被叫做反马。到宋代已经很盛行了。庆阳民间回门,一般是在婚后一个月,但随着婚礼的逐渐简化,回门的日期也在缩短,现在一般是结婚后三天回门,也有按照口头约定的时间回门,还有在过年回门的。新娘结婚后,携带新郎第一次回娘家,一定要根据家门门户的多少备足礼物,新郎是上宾,坐席要坐上座,饭后新郎新娘共同返回家。

三、结 语

豳地,即是庆阳人生活的地方,是周人祖先公刘首先开发的 周人是重视农业的民族 如《诗经·豳风·七月》一诗就描写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诗经·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洒扫穹窒,我征聿至”,远征的人久久不归,想象着自己的妻子正在家里打扫着房屋,等待自己的归来。从这些诗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庆阳婚俗跟这个地方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是分不开的。

《仪礼·士昏礼》中的婚仪规定,先秦时代士若想娶妻要经过六个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但从历史资料中看,民间的婚俗显然多于六项。《诗经·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不管是指九十项仪节,抑或是九项或十项仪节但婚俗仪节繁多是不容置疑的。可见,民间婚礼习俗上升到礼的层面是经过简化整理的,这从庆阳传统的婚礼习俗中也可以得到印证,除了我提到的18个礼节外,还有躲忙、送娶书、罩轿 、坐斗麦、占轿、上头匣子、支香桌、点长命灯、迎花、过铡墩和驮鞍子、设席挂画、递杯、安座、铺床、撒谷豆、搅婚书、坐帐、转圆、谢客、认大小、试刀面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习俗逐渐被简化了。

【参考文献】

[1]邹晓丽.基础汉字字形义释源[M].中华书局,2007.

[2]王贵元.汉字与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4]张亮采.中国风俗史[M].东方出版社,1996.

[5]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王义.北豳遗风[M].新华出版社,2003.

[7]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猜你喜欢

庆阳风俗新郎
太平风俗美
新郎与新狼
Our Best Friend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农家妹子娶新郎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红楼风俗谭》
“眼镜新郎”透过镜片看到你的心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庆阳开展2015年市直国有林区森林保险理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