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重人格:《西游记》人物形象的心理底蕴

2014-03-12马爱忠

语文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沙僧猪八戒弗洛伊德

○马爱忠

(定西市岷县岷州中学,甘肃 定西 748400)

古典名著《西游记》可谓家喻户晓,该书“不仅在其离奇怪诞的情节,主要在于完整地塑造了一师三徒及神仙魔怪等众多的典型形象”。[1]其中,猪八戒呆傻贪婪,沙僧憨厚老实,唐僧谨言慎行,孙悟空则融顽皮、精明和守职于一身。这“一师三徒”形象如此铭刻于人心,除了所谓“典型形象”,一定还存在心理深层的缘由。现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对其剖析如下:

一、猪八戒——本我的化身

根据三重人格理论,“本我”“既无组织,也无统一的意志,仅仅有一种冲动为本能需要追求满足”。[2]“它所有唯一的内容,据我们的观点看来,就是力求发泄的本能冲动。”[4]猪八戒这个形象正是这种“既无组织,也无统一的意志”的“本我”的体现,其行动全由“本能冲动”左右、“为本能需要追求满足”。贪吃是猪八戒的一大“本能”。《西游记》中写到:“(猪八戒)一连就吃有十数碗……把一家子饭都吃得罄尽,还只是说才得半饱。”[4]除了贪吃,贪色是猪八戒的另一本性。该书中写道:“你看那猪八戒,眼不转睛,淫心紊乱,色胆纵横,扭捏出悄语……那妇人与他揭了盖头道:‘女婿,不是我女儿乖滑,他们大家谦让,不肯招你。’八戒道:‘娘啊,既是他们不肯招我啊,你招了我罢。’那妇人道:‘好女婿呀!这等没大没小的,连丈母娘也都要了!”[2]从中可知猪八戒是“本我”活生生的化身。人们或喜欢或讨厌他,都是针对他身上存在的人类共有的赤裸裸的、被压抑的“本我”。正如学者所言,“当我们在笑猪八戒的缺点时,却在内心笑自己灵魂深处的隐私,笑世人的劣根性,笑人世间的弱点,从反思中获得思想境界上的升华”。[6]

二、沙僧——自我的代表

《西游记》中沙僧稳重忠厚的性格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对“自我”的界定:“用一句通俗的话,我们可以说自我代表理性和审慎。”[4]“自我”的行动逻辑是现实原则,即“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3]沙僧总是能理性地分析“外界影响”,做出自己的判断,力求按现实原则办事,一举一动都是理性和审慎的。比如该书有言:“沙僧放下担子,搀着唐僧道:‘师父请起。’”[2]“这沙僧见了大怒道:‘我老沙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里又有一个沙和尚!不要无礼!吃我一杖!’……只见木叉行者当面相迎道:‘沙悟净,你不保唐僧取经,却来此何干?’沙僧作礼毕,道:‘有一事特来朝见菩萨,烦为引见引见。’……这沙僧倒身下拜。”[2]一个尽职尽责的沙僧形象跃然纸上。我们不得不敬佩其身上“自我”的理性色彩和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说:“自我有别于伊底之点尤其是在于自我有综合其内容及统一其心理作用的那一趋向,而这则是伊底无能为力的。”[4]沙僧身上体现着这种“综合其内容及统一其心理作用”的能力与追求团结、和谐的好品质。因此,说“沙和尚拥有了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6]其实针对的正是他身上的“理性”、“审慎”的“自我”体现。

三、唐僧——超我的模范

弗洛伊德对“超我”是这样阐述的:“自我本可以其本身为客体,和其他客体无异,可加以观察,批评,还可以做天晓得的其他种种活动。在这种情形之下,自我的这一部分可以监视另一部分。而且自我又可以分裂;分裂时至少暂时行驶它的许多机能。”[4]“我们既认为它是另一实体,便不得不给它以另一名称,因此,我们乃称自我的这一机能为‘超我’。”[7]“超我则已为最早的父母形象所铸造。”[4]

“超我”在唐僧身上为何会如此根深蒂固呢?是自己不幸的身世、对佛的虔诚和唐王的殷殷期盼共同铸就的。《西游记》中那段唐王排架关外、赐酒送别的描写便可印证。这样,唐王、佛祖及等待超度的众生共同扮演了唐僧的“父母”形象,也就促成了“超我”在唐僧心里扎根。在取经途中,唐僧身上时时刻刻显现着“超我”影子。比如“(唐僧)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2]恶徒不除,难取真经的想法,正是这种以良心为核心的自我侦察机能即“超我”的外现,而对其用世俗的眼光苛求是不妥的。“西天路上他是一面旗帜,一块凛然正气的招牌,构成超我的核心。”[1]作为取经途中唯一的精神领袖,唐僧这一形象的价值与意义正在于此。

四、孙悟空——三重人格完美结合的典型

在《西游记》中,受到赞誉最多的莫过于孙悟空,他首先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叛逆者,其次,他又是一个武艺高强、变化多端、能战胜各种凶魔恶妖的英雄人物。[1]这两句话既是对孙悟空形象精辟的概括,同时也是对其身上“本我”、“自我”、“超我”的间接肯定。

对于孙悟空身上的“本我”,书中有言:“大圣却拿了些百味八珍,佳肴异品,走入长廊里面,就着缸,挨着瓮,放开量,痛饮一番。吃够了多时,酕醄醉了。”[2]这种贪吃相,实与八戒无异。对于其身上的“自我”,《西游记》中亦有描述:“行者道:‘老孙比在前不同,烂板凳,高谈阔论了;如今保唐僧,不得身闲。容叙!容叙!’急辞别坠云。”[2]这段对话,反映出了孙悟空把握情感的理智与办事的分寸,也正是“自我”的审慎与理性的显现。对于其身上的“超我”,该书“前言”指出:“孙悟空是一个大胆的、富有斗争精神的人物……取经途中,他面对各种妖魔,也是无所畏惧,总是敢打敢拼,或是上天入地,查问妖怪来历,设法清除。”另外,他西天取经的信心与决心仅次于唐僧。“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一方面为了保证取经的顺利进行,不断地使人格自我完善;另一方面通过斩妖除魔达到除害利民、‘普度众生’的目的。”[8]这正好概括了孙悟空身上的“超我”特质。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似乎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有一种对应关系,即猪八戒是“本我”的化身,沙僧是“自我”的代表,唐僧是“超我”的模范,而孙悟空则是三重人格完美结合的典型。这一结论的得出,有益于《西游记》研究向精神分析层面深入。

[1]孔仞非.西游记人物形象塑造的心理成因[J].明清小说研究,1997(3).

[2]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商务印书馆,2007.

[5]何峰.耐人寻味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堂吉诃德》与《西游记》之比较[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6]王彬.西游记师徒四人形象及其现代意义[C].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马跃.猪八戒形象的文化意蕴及理性思索[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4).

[8]纪倩倩.孙悟空形象塑造新论[J].潍坊学院学报,2005(1).

猜你喜欢

沙僧猪八戒弗洛伊德
猪八戒下凡
浅谈《西游记》中沙僧的大局观
沙僧套路最深?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猪八戒失眠
文身我也有
猪八戒减肥记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郭靖与沙僧形象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