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语言综述

2014-03-12冯慧

语文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两性性别差异语言学

○冯慧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人的言语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与社会是共变的。语言的社会性变异包括言语社区内部各种由社会条件限制的集体性变异,以及各种由特殊社会身份造成的个人变异。语言因性别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变异是社会语言学关注的重要内容。

一、国外的性别语言研究

1665年,Robnefort著 《Histoire Naturellet Moraledes Iles Antilles》,常被看作是“性别语言”的最早文献,但Robnefort记载的当地男女使用的不同语言,并非是一种语言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的变异。

1922年,丹麦著名语言学家叶斯柏森在其语言学著作《语言:它的本质、发展及起源》(Language:ItsNature,Developmentand Origin)中阐述了女性语言的特点。后来,他又在其著作《英语的发展与结构》(Growth and StructureofEnglish Language)中提到,英语是他熟谙的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

1964年,第一次社会语言学大会在美国召开。社会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边缘学科形成、壮大起来。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研究语言的变异,社会语言学运用统计调查的方法对人们的言语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同时为性别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方法,性别语言的研究从此进入了系统研究期。

1978年,美国科学院出版的《语言、性别和性:差别有意义吗?》在序言中提出要建立“性别语言学”(sexual linguistics)。1999年4月,第44届国际语言学大会在美国纽约大学举行,会议把“语言与性别”作为中心议题。这充分说明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社会语言学的重要内容。

随着欧美性别语言研究的蓬勃发展,性别语言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其他国家相关学科的学者们的重视。研究的语料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还涉及俄语、日语、德语等。

二、国内的性别语言研究

(一)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外语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译介,我国语言学界开始了对性别语言研究的关注。初期,主要是对英语和日语研究成果的翻译和介绍。

国内第一部社会语言学专著,陈原先生著《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在“语言与社会”一章中,“女权运动”和语汇的变化一节介绍了因美国女权运动而促发的人们对于一些反映性别歧视的词语改造的要求。

1987年,我国第一次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此后,国内的汉语性别变异研究开始显露出中国特色。如胡明扬的《北京话“女国音”调查(1987)》从中国传统社会心理的角度解释了“女国音”现象。一些教材或专著也专门在一些章节中论及语言的性别差异问题。如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等。

1997年,孙汝建的《性别与语言》一书出版,是国内第一部比较全面研究性别语言问题的专著。此后,其他有关性别语言的研究专著相继出版,如白解红的《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赵蓉晖的《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杨永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杨春的《性别语言研究》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从语言结构及文字的角度分析语言性别差异及性别歧视现象

(1)语音方面:我国现代语音学的开创者赵元任先生早期曾提出女国音现象。此后,不断有学者通过调查统计方法研究男女发音的不同,如胡明扬的《北京话“女国音”调查(1987)》。

(2)词汇方面:我国学者对性别词汇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称谓语、委婉语、骂詈语、粗俗语、谚语及色彩词语和感情词语等方面。称谓语方面,研究表明,对女性的某些称谓存在缺位现象,如男老师的妻子可称为“师母”,女老师的丈夫却没有较确切的称谓。此外,两性在某些委婉语、骂詈语、粗俗语的使用上也有较多差异,如女性较多使用委婉语,较少或基本不用粗俗语,而男性则相反。

(3)语法方面:主要体现在排列顺序上的性别观,如父母、公婆、夫妇、夫妻、爸妈、兄嫂等,有人认为汉语复合词成分中的这种尊卑、优劣的先后次序明显地体现了汉人在语言中的价值取向,即“男尊女卑“”大男子主义”和“男性中心论”。

(4)文字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女”字及女旁汉字的分析上。研究结果表明,女旁汉字在造字及字义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歧视女性的“坏字眼”,但它们只占女旁汉字的35%,与具有褒义评价的女旁汉字的47%相比“,坏字眼”的数量不在多数。因此,没有必要对这些汉字进行人为改造。

2.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探讨两性在语言使用中的差异,研究性别因素对交际造成的具体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两性交际中,男性比女性更多地控制话题。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疑问句,女性将使用疑问句作为维持会话顺利进行的一种策略。女性比男性更喜欢使用礼貌语言。两性会话中,男性要比女性健谈得多。此外,姚亚平在《论性差交际学的理论和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建立性差交际学的构想,他论述了言语行为的性别特征并初步建立了3种性差交际模型:年龄备份模型、数量结构模型、人际关系模型。

(三)探究语言性别歧视和言语性别差异的原因

目前,国内学者对造成语言和言语性别差异的原因分析结果主要有:(1)社会关系的高低:男女两性在家庭与职业等各种社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由此造成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比比皆是。(2)生理差异:男女的生理尤其是发音器官的差异,致使两性在发音方面有明显不同。(3)心理差异:女性和男性由于社会分工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不同导致了两性心理的不同,进而导致了言语差异的出现。(4)交际环境不同:由于男女两性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圈中,交际的环境有所差异,语言使用习惯形成差异。(5)传统观念:传统社会固有的男尊女卑观念影响深远,由此造成的两性言语差异以及性别歧视现象较为普遍。

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的层面还停留在介绍西方理论上,对汉语自身的性别差异规律缺乏全面系统的描写和阐释。对个别语言和言语现象进行的描写较多,理论性和系统性明显不足;对女性性别歧视和两性性别差异的研究较多,忽视了对男性语言及两性在语言和言语共性上的研究。总之,性别语言的研究仍然大有潜力。随着社会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语言的性别差异问题将呈现更为广阔的研究前景。

[1]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马继红.西方语言与性别研究的理论嬗变[J].外国语文,2012(02).

[4]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5]孙汝建.汉语性别语言学[M].科学出版社,2012.

[6]宋海燕.性别原型及其在两性言语交际能力中的反映[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02).

[7]姚亚平.论性差交际学的理论和方法[J].汉语学习,1988(01).

[8]孙汝建.性别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云梦学刊,1996(02).

猜你喜欢

两性性别差异语言学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不同性别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社会语言学名词